岗巴,藏语意为“雪山下的村庄”。
在这片平均海拔4800米、含氧量不足内地50%的“生命禁区”,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官兵从1961年进驻以来,一直坚守在这里。
50多年来,一代代岗巴边防营官兵传承“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岗巴精神,出色完成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封边控边、维稳执勤、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边防安全稳定、促进西藏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不上查果拉,愧为岗巴人”
每年冰雪初融,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都会迎来上哨时刻。驻守这个季节性哨所,官兵们极易患上维生素缺乏症,人人指甲凹陷,嘴唇干裂。然而,上哨官兵宁愿少背一棵新鲜菜,也要多带一本理论书。
30多年前的一天,战士邓学伟外出执勤错过就餐时间,炊事班打算给他“开小灶”。哪知,邓学伟却谢绝战友的好意,空腹参加政治教育。
“补钙”传统恒承永续。今年初,刘亚、彭磊和杨晓昕3名士官假满归来,住进营卫生所的“富氧书屋”。他们一边吸氧调节身体,一边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眼前场景,亲切如昨。重回“娘家”的邓学伟想不到,营里仍保持着当年学习理论的氛围。
在岗巴边防营,党组织只会让“放心人”到查果拉哨所服役。营官们则说,“不上查果拉,愧为岗巴人”。查果拉这个云天寒哨就像磁石一般,深深吸引着钢铁哨兵。
1965年,国防部授予查果拉哨所“红色高原边防队”荣誉称号。新兵胡同德想方设法调离城市部队,来到岗巴营工作,此后连续十年登上查果拉。战士们写诗赞叹:学习理论思想红,查果拉山出英雄,新生事物满哨卡,豪情壮志震长空。
薪火永相传,长城添新砖。新一代大学生士兵、首位进藏服役的清华学子吴毅恒将青春的足迹写在查果拉高地上。
“宁肯透支生命,决不亏欠使命”
在岗巴边防营,有副对联让人印象深刻。上联:坚守再难,也要克服万难,日复一日矗立风雪边关。下联:巡逻再险,也要执着涉险,年复一年用脚丈量雪线。横批:死也无怨。
的确,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官兵戍守边关常与死神打交道。一次,一支小分队巡逻到海拔5000多米的曲登尼玛雪山时,遭遇暴风雪,暴风雪诱发的大雪崩,将小分队一口吞没。除两名战士侥幸生还,其他5名官兵化作永远的雪山。
50多年来,岗巴边防营有31名官兵在戍边岗位献出年轻生命。2000年6月,该营被成都军区授予“岗巴爱国奉献模范营”荣誉称号。全营有5人荣立一等功、44人荣立二等功。
西藏军区第八医院证明:由于缺氧和缺维生素,岗巴营80%的官兵血色素严重超标,100%的官兵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脏移位等高原疾病。人们由此感叹:在岗巴,躺着也是奉献。但常年戍边的勇士对此并不认同,他们“宁肯透支生命,决不亏欠使命”。
在徒手站立也相当于内地负重25公斤的岗巴进行剧烈运动,组织高强度训练伴随高风险。但营党委认为,平时不敢担风险,战时就难以担重任。为适应高寒山地作战特殊环境,他们从军官到列兵,每天仰卧起坐、深蹲起立、俯卧撑“3个100”一个不少,每周5公里越野、冲哨楼、冲山头“3个3次”一次不漏。他们把野外生存训练放在冰峰深谷,把紧急出动路线设在雪线山脊。
2013年11月,岗巴营官兵在素有“鬼门关”之称的曲摩山组织进攻战斗演练时,雪越下越大。军分区考核组出于安全考虑,提出可暂缓进行。但官兵们坚持照常进行,他们翻过坡度近60°的雪山,提前20分钟占领阵地。2014年11月,上级组织军事训练大考核,全营年度军事科目普考优良率达100%。
“艰苦不怕吃苦,实干创造实绩”
今年4月尼泊尔特大地震波及日喀则地区,该营官兵闻令而动,紧急驰援吉隆、樟木等重灾区,连续奋战70多个小时,运送救灾物资160余吨,转移安置群体400多人,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高度赞誉。
驻守一方,岗巴营官兵始终以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己任,积极当好党在藏区的“代言人”,他们做到“艰苦不怕吃苦,实干创造实绩”。
2009年,为解决查果拉哨所通信问题,全营官兵在冻土上一个冰点接一个冰点挖出长57公里的沟渠,靠手推绳拉把光缆铺上了查果拉。
入驻岗巴之初,全营官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成岗巴第一所学校、第一座电站。新时期,他们继承发扬老岗巴人的进取精神——“事事争先进、个个当标杆”,靠着肩挑手挖垒地窝子的劲头,盖起40多座保暖房,搭起3万多平方米蔬菜大棚,开辟600多公里简易路,构筑10多公里防御工事,建起配套规范的射击场、投弹场、战术训练场,在千万年不长树的岗巴最先种活了树。官兵们还为当地引进7个农牧优良品种,帮助11个村庄脱贫致富,从雪灾震灾中抢救群众210多人、牲畜5300多头。
(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陈伟平)
相关专题 |
·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