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分享

“最高哨所”的国门卫士——西藏军区岗巴边防营忠诚戍边纪实

记者 倪光辉

2015年09月07日09: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岗巴边防营官兵在巡逻途中吸氧(2014年1月27日摄)。
  赵海波摄

“岗巴”,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北麓,藏语意为“雪山下最美的村庄”。这里人烟稀少,平均海拔48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作为祖国西南边境县,西藏自治区岗巴县与我国周边3个国家接壤。

岗巴边防营,1961年进驻此地,成为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建制营,管控防区百余公里边境线和通外山口,守卫着共和国“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差”的边防线。54年来,一代代官兵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无私奉献、忠诚戍边。迄今为止,岗巴边防营先后7次受到全国全军表彰,营和所属连队在不同时期被授予“岗巴爱国奉献模范营”“高原红色边防队”“强边固防模范连”等荣誉称号。

“身体虽缺氧,精神不缺钙”

盛夏8月,内地骄阳似火,岗巴却依然冰封雪裹,官兵们在巡逻途中披尽寒霜。

岗巴年平均气温-4摄氏度,最低气温达-40摄氏度,每年有200多天刮8级以上大风……医学界称,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

“生命有禁区,听党指挥无盲区!”该营历届党委深知,越是条件艰苦,越要坚如磐石。他们始终把举旗铸魂作为最高政治,注重加强理论武装,锻造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最高卫士”。

每年冰雪初融,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都会迎来上哨时刻。驻守这个季节性哨所,官兵们极易患上维生素缺乏症,人人指甲凹陷,嘴唇干裂。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每年进点时,却有大量上哨申请书飞向指挥部。该营官兵说,不上查果拉,愧为岗巴人。至今,该营保存着数以千计的“红色申请书”。一茬茬官兵咬破手指,用血写下誓言:一生交给党安排,青春献给查果拉。

1965年,国防部授予查果拉哨所“红色高原边防队”荣誉称号,全国上下掀起向查果拉官兵学习的热潮。新兵胡同德想方设法调离城市部队,来到岗巴营工作,此后连续十年登上查果拉,其巡逻里程加起来相当于一次风雪长征。

薪火相传。近3年来,清华学子吴毅恒誓将青春写上查果拉,双胞胎兄弟范良忠和范良民并肩战斗在该营极地观察哨……营教导员何正海说,该营官兵始终以坚守极地为荣,先后有上百人主动放弃到低海拔地区工作,7名战士读完军校后主动申请归队奉献。

“即使倒下,也要保持冲锋姿态”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岗巴官兵戍守边关常与死神打交道。

一次,一支小分队巡逻到海拔5000多米的曲登尼玛雪山时,遭遇暴风雪引发的大雪崩,将小分队一口吞没。除两名战士侥幸生还外,其他5名官兵都化作了曲登尼玛永远的雪山。

年仅19岁的上等兵任浪,执勤中突发高原心脏病,一头栽倒在地再也没有醒来……在高原驻守,随时需要牺牲奉献。可岗巴官兵却说,如果牺牲能换来祖国领土的完整,那就没有岗巴军人不能付出的牺牲。

“即使倒下,也要保持冲锋的姿态,将头朝着边关的方向。”在岗巴,你总能听到这样令人心酸动容的故事。西藏军区第八医院诊断统计:由于缺氧和缺维生素,岗巴营80%的官兵血色素严重超标,100%的官兵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脏移位等高原疾病。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岗巴军人每次唱起这首歌,血液都会发烫,泪水湿润眼眶。

生命禁区,立起军人好样子

自1961年进驻岗巴以来,该营历代官兵牢记“守边先要练打仗”的训条,矢志加钢淬火。

在海拔4900多米的塔克逊边防连,官兵们嘱咐来采访的记者“缓步移动,节省体力”。然而,他们在3公里越野训练中却以命相搏。“只有豁出去、敢拼命,才能把兵练到极致,锻造合格的边防卫士。”营长胡广军说。

那年隆冬,营里训练高难巡逻课目。当时风雪蔽日,工作组建议“避避风头”。官兵们偏向虎山行,将足迹刻在生疏地域。

正是凭着这种“活着练,死了算”的劲头,该营创下纪录:在同类型部队中练打仗成果最多。

戍边五十四载,每年组织180余次武装巡逻;近3年来,他们创新37项训法战法,在上级比武中斩获11个第一。此外,该营官兵自己动手,开山劈石,将路修到天边,还创建当地第一个电站、第一所学校,帮促附近11个村庄脱贫致富……

在生命禁区,岗巴营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垒起一个个牢不可破的国门哨所。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7日 13 版)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