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大美西藏风光好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理论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米玛

2015年09月02日09:34   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大美西藏风光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大力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开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境界。

“宁可经济发展速度慢一点儿,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要求,始终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努力探索高原环境下实现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确保了“西藏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索朗是近日由优酷网与央视同步热播的纪录片《第三极》中的“主角”之一。作为山南地区扎囊县基层绿化治沙人员,他相信有了浩大“国家工程”,雅鲁藏布江两岸这片山谷,会变成一片森林。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始终坚持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美丽西藏为目标,做到了保护环境为底线、红线、高压线,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重保护。一组组数据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

西藏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12.37%增至目前的14.01%,10余年间森林面积增加了195万公顷,相当于1.95万平方公里;西藏建成各类保护区47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居全国之首;森林覆盖率达11.91%,活林木总蓄积量居全国首位;各类湿地面积600多万公顷,居全国首位;1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得到很好保护。拉萨市环境空气优良率平均保持在99%以上,林芝市所在地八一镇则达到了100%……

筑牢“屏障”——

生态安全建设稳步推进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努力建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七月的高原,气候宜人、景色迷人。拉萨河谷杨柳青青、碧波荡漾,正在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记者驱车沿拉萨河南岸行进,透过车窗,可以看到昔日光秃秃的山坡上开始绿意盎然,这些沿着山坡正在萌发新芽的小树正是拉萨市这几年实施的“树上山”、“河变湖”等重点工程的结果。

自2012年开展南山山体造林绿化试点工作以来,拉萨市积累和完善了山体绿化经验,不仅成功实现了“树上山”,而且使山体绿化工程初具规模、初显成效。目前市级财政已累计投资1.37亿元,完成南山山体造林面积1000余亩,包括造林、水利设施、管护设施、养护等,栽植苗木保存数量近70万株。今年,南山绿化工程计划造林685.3亩,其中计划南山核心区植树造林项目造林300余亩,亮点工程计划385.3亩。

拉萨河畔的桃红柳绿婀娜多姿,人们在享受着树林带来的清新空气的同时,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山南、日喀则一带的民众,也已经感觉到扬沙天气越来越少了。

山南、日喀则两地的河谷地带被认为是西藏扬沙最严重的两个地方。山南民间有这样的谚语:“泽当风沙之地,幸亏不是我家;我等不住此地,可怜当地人们。”

经过十多年的植树造林,如今在这两个地区建成了长达百公里的沿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防护林体系,有效保护了西藏人口最为稠密的河谷的上百万亩农田和草场,风沙肆虐的天气明显得到遏制。数据显示,和30年前相比,拉萨市和山南地区的大风风沙天气年均减少32天,日喀则地区大风风沙天气年均减少34天。

截至目前,西藏共完成防沙治沙161.991万亩,全区各类沙化土地面积比2004年监测减少6.57万公顷,有效遏制了西藏高原沙化蔓延。

保护好西藏的生态环境,不仅促进了西藏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履行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对全世界庄严承诺。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和第三极的核心,是中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江河源”和“生态源”,被称为“亚洲水塔”。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怒江等亚洲著名河流均发源或流经西藏。

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厅长江白说, 200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进入“十二五”,西藏进一步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提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执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生态环境基础保障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三大任务,规划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环境治理、生态环境基础保障能力建设三大重点工程。

“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加强以及西藏在江河流域实施的生态工程,为经流西藏的国际性河流的水流量提供了保证。同时,减少了河流泥沙,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让流域国家百姓受益。”西藏自治区社科院专门从事生态研究的达瓦次仁说。

呵护“净土”——

美丽西藏建设扎实有力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和要求。

2013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编制实施《2013至2030年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生态保护。“自2013年《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实施以来以来,西藏生态保护落实资金7.765亿元,开展了三大类10项工程建设,启动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成效综合评估,积极争取各类生态补偿资金37.16亿元,逐步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长江白介绍说。

古老的藏历向我们显示,每年清明后是西藏最适宜植树的季节。山川河谷里,到处是机关干部、当地群众忙于植树造林的身影,挖坑、填土、踩实、浇水,在一连串的熟练动作中,一棵棵树苗被栽种在高原的土地上……全区人民都在为建设美丽西藏积极地忙碌着。

记者从拉萨到山南一路驱车行进,碧蓝色的雅鲁藏布江被郁郁葱葱的林木环绕,如一条碧绿色的丝巾轻盈曼绕。谁也无法想象,10多年前的风沙漫天之地如今变成了“梦中的绿洲”。

雅鲁藏布江两岸成片的绿洲,激活了美丽西藏建设的“细胞”。

西藏正在规划编制总投资300亿元的“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这一工程涵盖了全区七地市主要江河流域适宜造林的地块,对于提高这些流域的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能力以及建设美丽西藏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将起到积极作用。

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雷桂龙介绍说,“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包括雅鲁藏布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狮泉河的造林绿化,工程规划总投资300亿元,建设期为2014年至2030年。

这是截至目前除青藏铁路外西藏投资最大的工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在《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中提出,以天蓝、地绿、水清、气净、人和、环境优、宜人居为重要内容,全面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促进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到2030年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强区,基本实现建设美丽西藏的目标。

“来到西藏,特别喜欢这里的蓝天白云,而且能看到许多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这里山也美,水也美,人更美。”到西藏旅游的黄女士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纳木错对记者说。

游客对于西藏环境的好评让众人看到了西藏环境保护的变化。

目前西藏全区各类沙化土地面积为2161.86万公顷,约占西藏土地面积的18%,同此前2004年监测相比减少6.57万公顷;自西藏启动实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以来,仅“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00平方公里;目前,西藏的野生动物保护总体处于全面保护,恢复性增长明显态势,以羌唐国家级自然保护范围为例,藏羚羊由建立保护区初期的4万只左右增加至现在的15万只左右,野牦牛、藏野驴数量也都成倍增长。

一项项可喜的变化让世人看到西藏环保建设的改善,美丽西藏的步伐正在不断前进。

区林业厅副厅长索朗旺堆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区造林绿化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投入、高质量实施;大力实施“森林围城、森林水系、绿色通道”三大工程;坚持成活率、保存率和效益第一及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思路,通过实施防护林工程及防沙治沙工程、拉萨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西藏重点区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等,确保造林绿化工作取得实效。

据统计,2011-2014年,全区共完成造林绿化任务(含封山育林)392.45万亩,占规划目标数的100.63%,其中完成人工造林193.54万亩,封山育林198.91万亩,分别占计划数的98.997%和102.27%。人工造林中,义务植树完成1519万余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59.78%。

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介绍,经过100多名国内外专家近两年的共同努力完成《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从气候、水体、生态系统、陆表环境、人类活动影响和灾害风险等六个方面26项指标,综合评估了西藏高原从过去2000年到未来100年的环境变化。报告认为,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环境质量呈现逐步改善的趋势,是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

坚守“红线”——

环境保护与建设迈入法治化轨道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把保护环境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宁可经济发展慢一点,也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切实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这是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出的强有力的声音。

“为了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我们严禁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项目进西藏,实行矿产资源开发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说。

西藏地表水资源总量占全国1/7以上,居全国首位,是我国淡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基地,有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125种、植物300余种。同时,西藏的森林蓄积量居全国第一,还有大面积的湿地、草原。这些,都是我国的重要资源。

2014年,西藏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自治区成立了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生态红线划分和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委托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完成了全区74个县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公路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办法》以及环评审批程序、清洁生产、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改革等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

昌都市贡觉县相皮乡垃圾填埋场项目和涉及自然保护区的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浦桑果多金属矿开发项目等6个项目,因选址不当予以否决;那曲地区继续实行涉矿项目区域限批,对被自治区政府列为继续挂牌督办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实行企业限批。

去年以来,自治区环保部门会同工信、国土、住建等9部门,分4个检查组赴全区7地(市)联合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对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等5个重点领域的346个企业(项目)进行了专项检查,对各地市环评审批、环境监理和排污收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稽查,就重点监控(监督)企业环境保护、挂牌督办企业(项目)整改进展和环境执法监察工作进行了专项督查。强化了拉日铁路、拉林高等级公路等重点建设项目和水电、旅游、矿产等重点资源开发项目的全过程环境监管。开展了74个县(区)地表水、空气环境质量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对已确定抽查的37个县开展了考核监测,为环境保护考核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政府及职能部门紧紧围绕构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要求,不断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先后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规章,逐步建立起具有西藏特色的环境法制体系,使我区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逐步迈入了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形成了有法可依的良好局面。

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西藏始终把保护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严格落实环保审批权。目前,西藏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90%,重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较好地落实了“环保第一审批权”。

“只要是对生态有影响的项目,即使是挖金子我们也不干。”江白介绍说,“对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后才能立项的政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西藏的罗布莎、香卡山铬铁矿产资源开发项目,都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作为资源开采的重点工作加以落实。

作为国家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拉萨市在严格控制选矿、冶金、水泥等重污染行业的同时,大力倡导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净土健康产业,实施的城市供暖供气工程,开展燃柴油中巴车退出城市公共交通市场、控制餐饮业油烟污染等工作,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强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化率达到32.8%。

2014年西藏自治区环境公报显示:去年西藏首府拉萨市收获356个“蓝天”,空气优良率达97.54%,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

在增加生态建设投入的同时,西藏还大力推广电能、沼气、太阳能等替代能源使用,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率达到58.7%,有效降低了居民生活对干畜粪、柴草等生物质能源的依赖,减轻了对森林、灌木、草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今天的西藏,江河之源溪流澄澈,万里草场玉毯漫卷,无边林海绿波翻滚,万千生灵怡然其间……大美西藏,正以其独特的生态美散发出无穷魅力。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