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阿勒泰地区:生态山城展新颜

2015年08月31日09:48   来源:新疆日报

原标题:阿勒泰地区:生态山城展新颜

阿勒泰市南区新貌。

阿勒泰市南区新貌。

当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当一条条道路延伸开去,当一盏盏灯火点亮山乡僻壤……自2011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阿勒泰地区城乡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定居——开启农牧民城镇新生活

阿勒泰市北屯镇位于阿勒泰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处,也是阿勒泰地区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2011年以来,依托国家新农村建设、两居工程等政策机遇,城镇完成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转身,加快了城镇化的进展。

红瓦白墙,绿树成荫。在北屯镇长白山社区里,规划齐整的小康住宅错落有致,民族特色鲜明,这是一个牧民定居示范小区。

今年49岁的达吾肯·热布都告诉记者,2011年他从阿苇滩牧业队的牧场搬到县城定居,自己只掏了八万多元就住进了90平方米的楼房。“原来在牧业队时,我们住在60平方米的土块房里,用的压井水,冬天更不方便。现在房子里水、电、暖、天然气都有,城市里教学条件、医疗条件好。”达吾肯说。

定居下来的达吾肯开了间民族餐厅。从刚开始只有三五张餐桌做起,凭着勤劳踏实,达吾肯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年都在扩建规模,如今他能同时接待四五十桌客人。“我们做牧业时,一年收入最多两三万元,现在的收入是一年30万元。”达吾肯笑着说。

在长白山社区有个特色一条街,这里开办着民族特色美食店、服饰店、地毯布料店等,店主大多是来自小区里定居下来的牧民。“定居牧民通过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方式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此外社区为他们举办培训班,使定居牧民都能掌握致富技能,并推荐、安置他们就业,现在我们社区安排了20多人到物业公司上班。”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彭银霞说。

“牧民下马进城”是阿勒泰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阿勒泰地区把农牧民定居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农牧村发展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地区住建单位按照‘三高’(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四不落后’(住房面积不落后、功能不落后、质量不落后、产业不落后)的要求,以整村推进为抓手,合理有序引导农牧民向城市集中、向乡镇集中,围绕低收入群体建房、整村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新型建材使用、农牧民增收等重点环节,统筹推进全地区安居工程建设,使城乡人居环境实现了一体化。

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全地区共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22809套,解决了近6万名低收入人员住房难的问题,有效改善了全地区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自2011年阿勒泰地区全面启动安居富民工程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8亿元,实施安居富民工程29200户,让10万余名农牧民住上安心房、放心房。2015年,地区计划投资6.1亿元,完成6350户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解决35550户农牧民住房问题,占全地区乡村总户数的36%。

依托口岸优势走出去

7月28日上午,在吉木乃口岸通达外贸合作社里,几辆冷藏车停在冷库大院里,十几个员工正忙着往车上装货。“这是湖北客商订的货,我这个月进了20吨哈萨克斯坦冷水鱼,现在基本销售完了。”合作社理事长杨道会一边在库房清点着货一边说道。

2009年,依托吉木乃口岸优势,杨道会开始发展渔业,主要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冷水鱼,再批发销往内地。“我的加工点离口岸不到2公里,再加上这几年口岸政策好,我的生意越来越顺,目前手头就有两千多张订单。”

中午12时,在吉木乃县吉百汇边民互市交易区里,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商人们正忙碌地摆放商品、招呼生意。三日免签政策的实施,让口岸经济更加活跃了。

阿勒泰地区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三国接壤,并与接壤三国的五个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东哈州,俄罗斯阿尔泰共和国、阿尔泰边疆区,蒙古科布多省、巴彦乌列盖省)毗邻。

198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准开放了阿勒泰地区的塔克什肯口岸和红山嘴口岸(对蒙古国)、吉木乃口岸和阿黑吐别克口岸(对哈萨克斯坦)四个一类口岸。依托地缘优势,阿勒泰地区把对外开放摆在重要位置,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转换,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加快发展边境贸易,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联系,对外经贸发展成绩显著。

据了解,1989年—2014年,阿勒泰地区地方外贸企业累计完成边贸进出口总额54.72亿美元,口岸过货能力不断提高。25年来,吉木乃口岸、塔克什肯口岸和红山嘴口岸累计完成进出口额137.86亿美元,进出口货物318.25万吨,出入境人员207.03万人次,出入境车辆9.56万辆次。全地区外经贸企业从2007年的不足10家发展到目前的208家。

“十二五”期间,阿勒泰地区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地区在境外资源引进方面实现新突破,从俄罗斯进口木材,从蒙古国进口焦煤,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天然气等。吸收利用外资不断增加,新增落户外商投资企业8家,截至2014年,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对促进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和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十二五”期间,阿勒泰地区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多次组织相关企业赴周边国家和地区就资源开发引进事宜进行实地考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经济合作,组织外经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类展洽会、产品交易会,并取得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阿勒泰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交流进一步深化,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了中、俄、哈、蒙阿尔泰区域科技经济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各方在经贸、科技、文化、旅游、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签订资源合作、文化交流、双边贸易等一系列合作协议。

为扩大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阿勒泰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健全了政府高层定期互访机制和涉外部门协调磋商机制,定期互通工作情况,协作解决问题。

2013年8月,阿勒泰地区成功举办了首届环阿尔泰区域国际经贸合作论坛。2014年8月,阿勒泰地区在新疆财经大学成功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环阿尔泰山次区域经济合作国际论坛”,充分展示地区全面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美好的发展前景,掀起了对外开放的热潮。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旅游发展

素有“金山银水”美誉的阿勒泰,兼具生态、地缘、资源、人文四大优势,是自治区党委确定的“两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代表新疆的重要“会客厅”。

近年来,围绕“打造两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代表新疆重要会客厅”和“争做两个可持续发展模范、建成仙境般地方”的要求,阿勒泰地区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清洁能源和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推动转型发展。

阿勒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认识早、起步早、起点高,并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扎实的实践基础。近年来,地委、行署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综合防治为保障,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荒漠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大两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使阿尔泰山两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着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利用清洁能源,促进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0年,阿勒泰地区被国务院确定为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2012年7月21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阿勒泰召开——以此为起点,阿勒泰地区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阿勒泰地区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在全疆各地州中率先制定了《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并于2013年7月1日通过自治区人大正式颁布实施,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地区加快实施重点生态项目,持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2000余万亩禁牧草场得到休养;通过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三年时间完成了人工造林20万亩、植树1583万棵(株);狠抓河谷林封育工作,已修复河谷林32万亩;连续两年对额尔齐斯河中下游河谷实施生态淹灌,110万亩河谷林和科克苏湿地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目前,地区六县一市全部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哈巴河、布尔津两县被列为自治区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创建试点县,全地区已申报自治区级生态乡(镇)11个、生态村102个;申报国家湿地公园5个,3个被自治区列为拟申报的国家湿地公园;8家企业被列为国家绿色矿山试点。

近年来,地区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培育,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地区注重发挥“生态、民俗、冰雪、跨境”四大旅游优势,努力把阿勒泰建成国际旅游度假区、阿尔泰山区域国际旅游合作实验区和冬季旅游目的地。2014年,全地区接待游客48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4亿元,通过旅游直接带动就业2.6万人、间接带动就业7万人。(记者/张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