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道党员服务中心工作两年后,23岁的王剑锐在最近的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斜土街道尚海湾居委会主任。这名“90后”主任开始用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在这个“门敲不进”的高档小区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在长桥街道体育花苑小区,“随叫随到、热心服务”的“90后”物业公司员工马俊伟也“转型”成为居委干部。
跟王剑锐和马俊伟一样,此次换届选举后,徐汇305个居民区1880名就业年龄段的全日制居委会成员及聘任人员,经考核考察,其身份被明确划为“社区工作者”。身份认定,跨出了徐汇区推进社区基层队伍建设的第一步。
加强社区基层队伍建设,是去年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课题的重要成果之一。过去几年中,社区基层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社区要治理好,关键还在人。”徐汇区委副书记王醇晨说,今年居委会换届选举后,徐汇居民区的社区工作者,呈现出年龄结构优化、专业化程度提升、党员比例提高的态势。他们之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有1002人,占总数的53%。大专以上学历的,占了61.8%。
在徐汇区委看来,社区要解决的不仅是居委干部“青黄不接”、“年龄老化”等燃眉之急,更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保持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
今年初开始,徐汇区对13个街镇进行了四轮摸底调查。“社区工作岗位从业人员差异性太大。”徐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员有编制内的,也有编外的,有就业年龄段的,也有退休返聘、协保、内退的。街镇之间、岗位之间情况也不一样。“造成这种状态,主要是长期以来各职能部门在街镇强调 ‘条’和‘专人’,用人随意性大,队伍处于粗放式无序增长状态”。
于是,“额度”管理被提上议事日程。“额度不是简单画个圈,现在社区有多少工作者,就按照多少人来管。”研究社区治理的专家说,额度是一种科学测算,就像一项工程,可以分解成多少个部件,每个部件需要多少人,恰能兼顾效率和成本,这是可以算出来的。
花了几个月时间,徐汇区相关部门对各支各类社区基层队伍数量、结构、经费来源和工作情况排摸清楚,在全市率先形成了资料较完备的信息库。同时将社区工作人才分成四类,分类定额:居民区书记考核入编、择优晋级; 专业化社区工作者实施额度管理、职业薪酬;街镇聘用辅助人员和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实施总额控制、派遣用工;各类协管员等其他人员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只进不出”、逐步消化过渡。
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因事设岗”。“以前按条线工作需要,岗位设置分散,现在要按照社区发展需要和群众需求来设岗。”相关负责人解释,因事设岗以基层社会治理“事务”为中心,比如在居民区,主要考虑居委会职能、居民区规模、房屋性质、居民户数、常住人口数量、管辖区域范围、服务对象群体等因素,来设定人员额度。目前,徐汇区核定了各街镇居民区社区工作者和街镇五大中心社工额度共3349名,首批纳入额度的有2962名。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动态监测,确保不‘超编’。”相关负责人表示,徐汇使用实名制信息系统,作为办理社工招录、入额管理、薪酬确定、财政拨款等事项的依据,使社工招录准入、教育培训、考核评议、有序退出等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人员能力和素质建设也是新的课题。这些天,王剑锐等新老居委干部都在接受培训。如何适应社会形态的新变化,构建新的治理体系架构,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课程在工作间隙见缝插针。特别是老书记们传授的“实战”经验,让新一批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认识。“居委干部没有8小时工作制,当一天居委干部就是24小时扑在社区。”老书记的话颠覆了王剑锐对“工作”的认识。
“除了初任培训,还将会有书记主任培训班、事业编制居民区书记专题研修班、居民区后备书记培训班、社区工作者示范培训班、五大中心社区工作者专题培训班等,着重加强社工对接街道机构改革、推进社区自治共治方面的能力建设。”区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队伍“额度”确定后,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待遇调整也已提上日程。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