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八宿县然乌镇:“藏家乐”叩开幸福之门

2015年08月31日15:02   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藏家乐”叩开幸福之门

  图为八宿县然乌镇巴瓦村群众巴桑在客栈整理床铺,准备迎接游客。记者 刘玉璟 摄

  有人说,即便然乌湖位于318国道边,她依然不食人间烟火,保留了世间难觅的原始美,沉醉在高原梦境中,犹如被时光禁锢的女子,心头再无一丝涟漪。

  走近然乌湖,放眼望去,幽蓝的湖水恍若天空落下的一滴眼泪;湖岸岩石林立,静静地倒映在湖面上;湖畔的村庄里,小别墅般的藏式民居,错落有致,每当夜幕降临,炊烟袅袅如仙境一般……

  如今,然乌湖不仅成为自驾游、骑行者和徒步人士的向往之地,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旅馆和“藏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当地群众增添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叩开了幸福之门。

  而这幸福门内的故事,还要从50年来的生活变迁说起。

  巴瓦村:50年来的发展变迁

  “水泥坝子新房子,小康新村春暖园;党员领路带致富,一一帮扶激活力;环境卫生赛瑞士,党群齐心同致富。”在位于然乌镇西面的巴瓦村村委会,记者看到宣传栏和墙壁上的一系列宣传标语和口号,其背后无疑是一个个动人的励志故事。

  带领我们参观的巴瓦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四郎群培,向我们介绍了村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还与过去的苦日子进行了比较。

  “放牛羊、挤牛奶,一年到头也吃不到肉;砍树林、卖木材,日见山秃也填不饱肚。”

  这是50多年前,四郎群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常常从大人口中听到的歌谣。

  “巴瓦村本是半农半牧的村子,村里家家户户守着贫瘠的土地,靠天吃饭。”苦难的岁月直到四郎群培看到一群身穿绿衣服、头戴缀有五角星帽子的人来到这片土地后,才发生了改变。

  修建公路、封山育林、旅游开发、安居工程……一系列惠民强农政策在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位村民头上。2005年,四郎群培也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他,深感责任重大。

  随着进藏旅游的游客逐年递增,巴瓦村村民最初只是将采挖的野生菌和虫草、贝母等药材卖给游客来增加收入。后来,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游客等开始留宿在村民家中。

  “我们为大家提供吃住、当导游、卖土特产,生意好的村民,一年能收入一万多元。”看着发展旅游带来的丰厚收入,“傍”上国道的巴瓦村似乎也随着开放的步伐一同觉醒,村委会积极支持村民搞旅游接待创收。

  陪同记者采访的然乌镇党委书记樊宗正向我们介绍,近年来,昌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然乌湖景区开发建设工作,提出了“尽快把‘然乌湖·来古冰川国家公园’打造成世界性的中华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基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前期以然乌村为中心,向巴瓦村辐射,延伸旅游产业链。

  于是,在巴瓦村,一间客房变两间,一家客栈变两家客栈,一栋星级宾馆拔地而起,湖边风情度假鱼庄也建成营业……一时间,原来靠传统农牧业吃饭的村民,开始在每年旅游旺季转战旅游市场,“藏家乐”成为巴瓦村的主营项目。

  巴桑:从低保户到富裕户

  “雪峰有绿树,波光映云台,上苍赐盛景,此处无尘埃。”

  “清风带烟雨,然乌亦有情。”

  “沿318国道骑行很孤单,但到了这里就和回到家一样,让人觉得温暖。”

  ……

  在离巴瓦村村委会百来米的“鲁杰布游客之家”客栈,记者看见客房、楼道、客厅的墙上,写满了游客感言。

  “这是我去年新修的客栈,有8间房16个床位,都是标间。”在客栈院子里的另一边,记者看到新修建的客栈还未完全建好,客栈的老板巴桑告诉记者,这是他自己一砖一瓦、一点一点修起来的,预计今年年底便可以营业。

  “其实,巴桑家以前是村里的低保户。”四郎群培说,2008年,在然乌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安排巴桑等人到芒康县盐井镇的“驴友之家”学习经营管理。

  有了经验,却无钱开客栈,这可怎么办?

  “镇党委、政府和村委会为我争取到2.5万元资金,还帮我购买了开客栈所需的家具和被子等物品。”客栈在巴桑家落户了,缓解了他家的经济困难,但一心想摘掉贫困帽子的巴桑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主动参加了镇里的烹饪培训班,学会了几十道川菜烹饪方法。高质量的饭菜让游客赞不绝口,人均25元的收费大家觉得很合理。由此,巴桑摆脱贫穷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为了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巴桑一家把入住的客人当亲人般照料,游客有高反、感冒、水土不服等症状,巴桑及其家人都会悉心照料,直至其痊愈;若有游客遗留了照相机、背包、手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指甲刀,巴桑都会尽最大努力与游客联系,将遗忘的物品交还到他们手中;虫草、贝母、野生菌……巴桑在旅游淡季采挖的土特产,让游客不仅买得放心、更吃得放心。

  “把游客都当成亲人一样照料,这是我的服务宗旨,诚实、守信是我的原则。”巴桑自豪地向我们说着,或许正是这份坚持,让他摘掉贫困帽子,成为村里年收入6万元以上的富裕户。

  “藏家乐”:然乌人的新希望

  从然乌镇驱车2分钟即可到达然乌村,远处开阔的草地上,有一幢建筑格外醒目。陪同我们采访的然乌镇党委书记樊宗正告诉我们,那是然乌人次仁开的“藏家乐”,远远望去,规模可真不小。

  走进“藏家乐”,我们发现,这里的视野极为开阔,远处的然乌湖美景一览无余,次仁可真会选地方。

  坐在宽敞明亮的大厅里,桌上的“全区旅游富民先进个人”牌匾闪闪发光,听次仁侃侃而谈,和他聊起往事,也聊到了未来。

  “钱要挣,荣誉更要珍惜”,次仁告诉我们,牌匾是在拉萨参加旅游表彰会后带回来的,会后还去了四川、云南的一些著名景点考察,收获满满。

  次仁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他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他十年来的闯荡经历:

  2001年,次仁买了翻斗车跑运输,成为村里第一批“下海”的人,2004年,看到来然乌湖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他又购买了3辆北京吉普跑起了客运。

  2006年,八宿县号召当地群众办旅馆、搞旅游,并在土地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为此八宿县还组织了当地农牧民群众代表赴云南丽江、大理考察,次仁亦在此列。

  当年,考察后回到然乌的次仁和村里的次松罗布一起投资盖起了一幢3层楼房,取名平安饭店,既能吃饭又可以住宿。当年,平安饭店在然乌一带可是红极一时。

  2011年,眼界更开阔的次仁,已经不能满足于平安饭店这种小打小闹。乘着昌都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地区旅游局准备在然乌扶持5家“藏家乐”的东风,他投资150万元盖起了我们身处的这幢大楼,准备打造一家然乌湖边首屈一指的宾馆。

  说起宾馆,尼玛起身递给我们一张名片,上面“藏家乐”经理却是尼玛。次仁告诉我们,现在他把宾馆交给儿子尼玛在打理,他笑着说,自己辛苦忙碌了这么多年,是时候“退居二线”享享清福了。

  我们向次仁问起他的妻子。

  “措姆(次仁的妻子)下地干活去了。我们前半生都是从地里刨食,土地是农牧民的根,现在有钱了,不能忘本。”

  听得出,次仁和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依靠土地谋生的那些农民是一样的,无论走到哪里,多么富有,依然割舍不下对土地的眷恋。

  临别然乌,回头望去,然乌湖的景色真美,但我们觉得,然乌人的生活更美。()

  用心守望幸福

  王晓莉

  采访完毕,我们离开然乌,却有诸多的不舍。回头望了又望,然乌湖倒映着蓝天白云,也映射出然乌人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动然乌湖景区的开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在然乌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集吃、住、游、购、娱为一体的“藏家乐”。受益于此,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把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游客都当成亲人一样对待。”在然乌旅游空前发展的当下,虽然环境在变化,然乌人的收入在增加,但然乌人的质朴与善良却从未改变。如果说真有变化,那便是“鲁杰布游客之家”的老板巴桑用他勤劳的双手和用心守望的幸福,改变了自己的贫困生活,成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勤劳致富的楷模。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