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分享

(雪域风采·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圣洁天堂 佛教兴盛

西藏构建寺庙管理长效机制、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僧人生活条件

记者  汪志球  王汉超  扎  西

2015年08月31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8月中下旬,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前夕,记者奔走在雪域高原。这方圣洁的土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外,就是那浓郁的佛教氛围。清康熙年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赞誉藏地佛教兴盛:“这佛光闪闪的高原, 三步两步便是天堂……”一晃,300多年过去了。

夕阳西下,拉萨最喧闹的八廓街上出现了一幅幅动人的景观:虔诚的佛教徒,手戴护具,膝裹护膝,沿着以大昭寺为中心的传统“转经道”顺时针朝拜,口诵真言,三步一磕,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向前直伸……

有着1300余年悠久历史的大昭寺,既是一座供奉佛像及圣物的殿堂,也被佛教徒视为宇宙的理想模式。寺院门前香火缭绕,酥油灯闪烁着明亮的火焰,空气中弥漫着桑烟的芳香。在寺院门前那块并不宽阔的地方,历代信徒们的叩拜在黝黑发亮的青石板上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印痕。走进寺内,参观者、朝拜者络绎不绝,摩肩接踵。

沿拉萨市金珠路一入口入内,一条青石板幽径便呈现在眼前,小路两边黄色的墙上绘着宝伞、金鱼、白海螺、吉祥结等八吉祥徽。拾级而上,一堆堆码叠整齐的玛尼石刻仿佛在向山下转经的人们阐释着佛理,而转经道两旁长近千米的石壁上遍布释迦牟尼佛、四臂观音、药师佛的石刻或彩绘,令人仿佛置身若隐若现的灵鹫山,佛国就在眼前……早晚时分,手持经筒、念珠的转经人流,首尾相连、蔚为壮观。记者既为藏民族虔诚的宗教信仰所感动,也感念政府前几年投巨资为这些信教群众所做的修路、加固山体、安置防护栏等工作。

僧人们生活的改善是西藏各地寺庙建设中的大事。山南地区昌珠寺僧人刚祖拉说,原来的僧舍破旧矮小,冬天寒风呼呼往里灌,冷得人瑟瑟发抖,很难静下心来念经修行,而且没有厕所和洗澡间,吃水还要到二里之外的河里挑,日子过得很艰苦。

现在情形已大不一样。记者见到,如今新修两处僧舍,刚祖拉住在其中一个两层楼的僧舍,房里铺有地板砖,还带有卫生间,不大的庭院里绿意盎然、百花齐放。在绿树掩映的林芝,僧尼已经或正在告别“夏天热死人、冬天冷死人、蚊子咬死人”的木板房。“得病有医保,老了有养老……”各种困扰僧人的现实生活问题已经成为过去。

藏传佛教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记者走过的寺庙里,皆能感受到党和政府对这份文化遗产不遗余力的保护:对布达拉宫进行的大规模维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古建筑保护史上的奇迹,对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起,国家又投入5.7亿元实施大昭寺、小昭寺、色拉寺、哲蚌寺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同时,佛教典籍也得到保护和传承:藏文《中华大藏经·丹珠尔》《藏汉对照西藏大藏经总目录》《因明七论庄严华释》等陆续整理出版,大量藏传佛教的仪轨、传记、论著等经典的单行本被刊印;《西藏宗教源流与教派研究》《活佛转世制度》等宗教研究机构、高僧、学者的有关专著也正式出版发行。

西藏现有佛教寺庙所1700多座,住寺僧尼4.6万余人,活佛350余名。构建寺庙管理长效机制,是西藏自治区一直关注并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从2011年底开始,自治区陆续选派7000多名优秀干部驻进全区1787座寺庙,与高僧大德和僧尼代表一起组成寺庙管理委员会或片区管委会,共同落实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

西藏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布穷认为:“2011年出台实施的创新寺庙管理工作,是一项从‘管理’向‘服务’转型的工程。”多年实践也证明,该举措极富成效,有助于广大僧尼潜心修法、爱国护教。现在,西藏各地寺庙对僧人的请销假、举办佛事活动、财务、学习等管理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31日 06 版)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