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在狮泉河镇最好的季节,坐在湿润的阳光棚里,听扎西曲珍用缓缓的语调把50年来平淡而丰盈的日子娓娓道来。
如果你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西藏干部”,这些平淡生活的点滴,一定会激起你的共鸣。因为,那些往事是那个年代所有“西藏干部”的共同记忆。
扎西曲珍就是这样一位西藏“机关干部”的典型代表,与自治区同龄。
单位里的孩子
众所周知,无论从什么方面讲,阿里都算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之一。工作和生活在这里,扎西曲珍认为是有“神谕”的。当年,她的奶奶及其姐妹七个,为了朝拜神山冈仁波齐,一路从青海玉树叩拜到了阿里,只有奶奶一个在这里扎了根。从此,这个渐渐崛起的高原新城,就容纳了奶奶的子孙,就像容纳了其他来自各地的狮泉河人一样。
扎西曲珍成长在一个小康之家,母亲是县上的兽医,父亲是阿里第一批驾驶员,是典型的“单位里的孩子”。
1979年,不到15岁的她四年级毕业在县上的农机站参加了工作,小小的她年轻而有活力,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在师傅的教导下,她学会了开拖拉机。每年的10月,她都会下到田间地头,和农牧民们一起收割青稞。在金灿灿的青稞地里,她挥洒了自己的青春,在热火朝天的劳动里,这个“单位里的孩子”和农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机关干部
1986年,扎西曲珍考上了湖北卫校的会计专业,中专毕业,她仍旧回到了狮泉河,在县文教局当了会计,坐起办公室,成了标准的“机关干部”,也过上了当时西藏所有机关干部的标准日子。
工作之余没有什么业余生活,女同志聚在一起打打毛衣,男同志打打扑克牌,扎西曲珍这样的年轻人就打打乒乓球、篮球。
她说,那时候的条件真是艰苦,可人与人之间却是那样的亲!
没有蔬菜怎么办?大家一起种。
萝卜、白菜、辣椒……在单位年纪稍长的同事手把手带领下,她也渐渐学会了种菜。
谁家有好吃的了?大家一起吃。
日复一日的各家轮着吃饭,她不仅学会了藏餐,还学会了四川炒菜、北方面食。
有同志从内地休假或者出差回来,都不忘带回来一些蔬菜,几家分着,就尝鲜,改善了伙食。
这些回忆,是温暖与幸福的。
县文教局、县政府,一直到退休前的县卫生局,扎西曲珍兢兢业业地当了近30年的机关会计。这让她对工资特别敏感,透过工资,她聊了聊日子是怎样好起来的。
工资和藏装的故事
刚工作的时候,自己的工资是69元,这个数字从1979年到1986年一直没有变,直到中专毕业回来,工资才涨到了100多元。到1990年以后,用她的话说就是“涨得太多、太快了”,600元、700元……1995年甚至上千了。
她记得很清楚,那一年,国家开始给西藏干部发高原补贴,第一次领高原补贴自己就拿了500多元,比基本工资还要高。打那以后,工资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干部职工的收入高了,自然能感受到生活上的变化。
最明显的就是藏装。上世纪八十年代,狮泉河镇是没有藏装店的,干部职工的藏装大都是从拉萨带回来的。1990年以后,街上慢慢就冒出了一家家藏装店,各式各样的料子摆在货柜上,不仅有成品,还可以量身定做。
2005年藏历新年,扎西曲珍做了当时以为是此生最昂贵的一套藏装,那是一套带着毛皮的“康巴藏装”,近3000元。
“现在,这样一套日常的夏季藏装都要1700多元。”她指着身上穿的藏装告诉记者:“市面上,各种料子、各种样式的藏装应有尽有,价格也从几百到几千元,冬装五六千甚至上万元的都有。”
说到这,扎西曲珍很是感慨地说,仿佛一夜之间,楼房立起来了,街道变宽了,城市也大得没边了,老同志们都说,有点赶不上城市的变化了。
这就是扎西曲珍这样的“西藏干部”的故事,他们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条件艰苦的雪域高原。对他们而言,“老西藏精神”就是漫长的坚守、真实的融入和淡定的奉献!
相关专题 |
·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