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筑起吉林开放振兴大舞台

2015年08月25日08:42   来源:吉林日报

原标题:筑起吉林开放振兴大舞台

  琳琅满目的展品,吸引了八方游客。(资料照片)

  10年来,以“面向全世界,服务东北亚”为宗旨的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已然成为助推长吉图、振兴大东北、繁荣东北亚的最大舞台。

  9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与10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交叉重叠。借助这个世界上唯一由东北亚六国共同参与并面向全球开放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化区域综合展会平台,我们向四海宾朋展示了一个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开放吉林,呈现了一个发展空间巨大、合作领域广阔的大东北。

  商品贸易与投资合作是历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主旨和要义,是其最务实的两大板块。一笔笔大宗商品贸易、一场场专题项目对接会、一个个巨额签约项目,唤醒了吉林沉睡的经济要素,为老工业基地注入了清澈的活水、新鲜的血液和强大的能量。

  名优荟萃“世界大集”引爆采供热潮

  作为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四大板块之一,商品贸易板块一直是吸引境内外企业踊跃参展的重要砝码和强大磁场。万商云集,名优荟萃,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俨然成了家门口的“世界大集”。据统计,9届博览会共吸引来自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万专业客商参会,商品贸易成交额累计超过69亿美元。其中,境外客商每届均稳定在1万人左右,仅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就有806户(次)。

  纵览历届博览会,不难发现每年的金秋9月,人气爆棚的台湾馆、香港馆、食品医药馆、东北亚国家商品馆和中小企业展区都会在北国春城刮起一股采购热旋风,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已然成为国内外客商抢占东北乃至东北亚市场最直接、最便捷的通道。

  而将这股采购热旋风引向最顶级的非国际采购商大会莫属。它既是博览会执委会准确把握参展商心理、实现采供双方精准对接的一大创新务实之举,又是对往届博览会商品贸易板块的一次“转型升级”,同时还是对我省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进行的一次全面检阅。

  从第八届博览会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的国际采购商大会均以“搭建平台、宣传推介、供销对接、全球采购”为主题,致力于打造中国东北地区精品产销对接平台、东北亚区域特色产品交易平台和世界各国广泛参与的商贸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总计4000多人,围绕8000多种商品进行面对面、一对一、封闭式、零距离对接洽谈。这在全国所有展会中是少有的。

  伴随着博览会的更名升格,首届全球服务贸易大会成为第九届博览会的最大亮点。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多名政要、专家学者、知名企业代表齐聚长春,就新形势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如何应对转型期IT外包产业、创新服务业发展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同期举办的中日、中韩两场服务贸易洽谈会更是拉动了长春高新区、净月区和吉林市高新区服务贸易产业的全面提升。

  此外,中国多元化采购峰会、APEC中小企业峰会等也都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跨国集团及国内外采购商和少数民族供应商企业代表参会。它们针对能源、医药等产业类别,举办了面对面的采供对接会,提高了洽谈的实效性。

  可以说,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稳增长任务更加突出的形势下,这一系列经贸洽谈活动令我省的供应商经历了一场国际买方市场的大考。通过这场大考,我们明确了产品优势所在,释放了库存压力,扩大了市场份额,增强了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吸金聚力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民生……所有这一切,无不需要大量的投资项目支撑。尤其是我省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沿边近海、教育科研等方面有着比较优势,要想不再“捧着金碗讨饭吃”,就必须借助博览会这个大舞台,把我们的优势“家底”毫无保留地亮出来,把我们千辛万苦“走出去”结识的客商“请进来”,让他们在此找到合作生财的对接点。

  纵览9届博览会,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项目对接的合作领域不断深化。汽车、石化、农业、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一直是我省吸引域外投资者的重头戏,近年来,我省的碳纤维、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逐渐变得炙手可热。它们联袂走上投资合作的前台,折射出了博览会为我省开放振兴挖掘更广阔的投资领域所作出的积极努力。

  随着这些产业项目的对接合作不断深入,我省对外开放的三大平台,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和中新(吉林)食品区成了“筑巢引凤”的梧桐树。

  在第八届博览会上,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举行了东北亚国际合作与现代物流研讨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为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和现代物流体系注入智慧源泉和新兴项目;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举行了推介会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成功签约的9个工业项目,为保税区加快建成我省对外开放和产业升级示范区作出了重要贡献;中新(吉林)食品区在北京签署的《多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新加坡企业在我省多领域合作、参与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篇章。

  此外,在优势产业方面,意大利的“汽车摇篮”都灵与中国的“汽车摇篮”长春握手合作;中国吉林·国际人参大会积极探讨最新、最前沿的人参研究成果,使得“百草之王”踏上新征程;西部中心城市松原举行了农产品加工专题对接会,为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寻找合作伙伴。

  而在新兴产业方面,“中国碳谷”吉林市举行了碳纤维产业对接会;“医药名城”通化市举行了医药产业专题对接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五矿之都”白山市举行了矿产冶金产业暨硅藻土工业园、镁工业园专题对接会;“首批可持续发展转型试点城市”辽源举行了新材料产业专题对接会暨项目签约仪式;“风电之城”白城举行了清洁能源、绿色农业重点项目对接会;“总部基地”四平举行了总部经济招商推介暨项目对接会……

  运筹于平台之上,落子于沃土之中。一批牵动全局、决定未来、后劲十足的重大项目,在全省转方式、调结构、保增长的总体布局中落地生根。其中,第四届博览会引进的全国最大单体旅游投资项目——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就是最好的例证。它在抚松由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又由一个产业裂变成一座新城。而这样与当地资源深度融合、互动发展的杰作不胜枚举。

  据统计,仅从第四届到第九届,博览会累计签约项目1581个,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元,截至去年底,项目履约率达89.44%,引资到位率达47.6%。毫无疑问,这些大项目和巨额投资实实在在地“再造了一个新吉林”。

  影响深远无形的收获更喜人

  如果说,一个个大项目、一份份签约大单和一笔笔巨额投资是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带给我省的有形收获,那么还有一份无形的收获更加值得欣喜,这便是博览会对我省在解放思想、发展观念、创业氛围和城市文明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迅速汇聚的“客流”、“物流”和“资本流”,不仅为我省借力发展激发了后劲,而且在人与人的交流合作中、在人和事的碰撞磨合间,许多发展观念得以更新,固有的思维限制得以突破。

  吉林要加快开放振兴,关键在扩大投资,重点在项目建设,根本在招商引资。这已成为全省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的一种共识。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我省广大干部亲商、安商、敬商的氛围浓厚了,服务市场主体、基层群众的意识提升了,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的良好政风悄然形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和“中梗阻”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可以说,10年来,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更新了我们的观念,提升了我们的站位,增强了我们开拓创新、对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在博览会的舞台上,企业是绝对的“领衔主演”。“机遇、交流、合作、发展”,来自五湖四海的52万专业客商、806户(次)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同唱这一主题歌。

  精英翘楚交锋所激起的头脑风暴,在我省刮起了一股最炫全民创业风。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的创业创新政策,不断强化的创业服务水平,不断扩大的创业基地规模,引领着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等群体纷纷投入到创业创新的浪潮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了经济细胞,民营经济已占据全省GDP的“半壁江山”。

  可以说,每届博览会都是对我省软环境建设和城市文明素质的一场检阅。每届博览会,省软环境办在现场设置的软环境服务点都会向参展企业发放一份软环境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展企业对我省软环境工作的满意度在90%以上。这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份最好注解。

  “人人都是东道主,人人都是软环境。”这已成为大家的共同心理和自觉行动。无论是海关、车站、机场、酒店、宾馆、旅游景区等窗口单位,还是交警、志愿者、公交车和出租车司机等群体,都在用最贴心的“金牌服务”擦亮博览会这块“金色招牌”,都在用最有人情味的言行诠释着这片“最具幸福感”的投资热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