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水利发展纪实:潮涌江河涛拍岸 雪域高原铸丰碑

2015年08月25日14:13   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潮涌江河涛拍岸 雪域高原铸丰碑

在雄伟的珠穆朗玛峰脚下,在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畔,高原水利人以精卫填海般的执着,用半个多世纪的时光,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兴水利除水害的恢宏画卷。

打造兴利除害体系,福泽高原百万民众

广袤的雪域高原孕育了丰富的水资源,多年平均水资源量高达4394亿立方米,而雄浑起伏的高山大川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高达2.01亿千瓦,水资源及水能理论蕴藏量均高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美誉。

然而,西藏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旧西藏并未得到有效利用。西藏和平解放之初,水利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只有少量自流灌溉农渠,灌溉面积仅有28万亩,唯一的一座小型电站已报废停止运行,城乡防洪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人畜饮水基本靠人背马驮。

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关心、全国人民支持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百万翻身农奴当家作主人的强大政治热情,转化为兴水利除水患的空前激情,雪域高原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水利建设热潮。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凭着执着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加大了对西藏水利事业的支持力度,西藏水利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据统计,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水利总投资近400亿元,而进入新世纪后的三个五年计划的投入就超过300亿元。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渠道纵横保丰收。为确保粮食安全,实施了“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了江当灌区及楚松水库、琼果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使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先后建成了满拉、墨达、雅砻三大灌区,并建成76个万亩以上灌区,控制了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流域这三个西藏粮食主产区的灌溉用水。建成了旁多水利枢纽以及江雄、阿涡多等骨干水源工程。通过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修复了一批小水库,确保了供水保障率。正在建设的江北灌区、澎波灌区和拉洛水利枢纽及配套灌区项目,将解决曲美等重点旱区的灌溉问题。通过灌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全区集中连片耕地灌溉用水的保障系统。对于分散的、偏远县农田灌溉问题,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县、专项县建设,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已经实现了全区74个县(区)全覆盖。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345万亩,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农田水利建设为全区粮食连年丰收和畜牧业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

众志成城保安澜。全区7地(市)和55个重点县城陆续建成30-100年一遇标准的防洪堤。首府拉萨市城区段防洪堤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桑珠孜、泽当、八一、昌都等地市所在地城区防洪堤也达到了50年一遇防洪标准。冲巴、莽错等73座病险水库顺利完成除险加固,对雅鲁藏布江、狮泉河等9条大江大河、90条中小河流等重要河段进行了治理,建设防洪堤总长2882公里,74个县实施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全区山洪灾害多发区、易发区88万人口直接受益。防洪减灾体系的逐步形成确保了各族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平解放以来,我区虽多次发生重大洪水过程,但防灾减灾措施有力,未造成重大损失。

汩汩清流暧民心。为了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十五”时期实施了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68万群众吃水问题。“十一五”时期又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一步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十二五”开始实施“户户通”工程,将自来水直接接到群众家里,。全区共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7500余处,200多万农牧民群众、在校师生和近4万僧尼吃水问题得到解决。饮水安全工程被广大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璀璨珍珠耀高原。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来,西藏农村水电事业经历了从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小型为主、社队自办、民办公助、遍地开花”发展阶段和八十、九十年代“无电县建设、农村电气化、农网改造”的发展阶段。进入“十五”,实施了边境乡镇光明工程、“送电到乡”工程、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十一五”以及“十二五”时期实施了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使西藏农村水电建设实现了从稳步发展到快速发展的跃进。截至目前投资超过80亿元,建成农村小水电站385座,装机总容量达23.5万千瓦,建成不同级别输电线路1.5万公里,解决了80多万农牧民群众用电问题,全区县乡通电率达到100%。农村水电的不断发展彻底改变了西藏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结束了旧西藏靠酥油灯和松脂照明的历史,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筑牢基础强发展。强化水利规划这个龙头,先后完成了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等重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40余项专业规划。初步形成了建设一批、设计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发展局面,基本满足了大规模水利建设需求;水法规建设力度持续加大,颁布实施了一批法律法规,依法治水能力显著提高;坚持建管并重,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和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项目法人管理、工程资金管理、项目前期工作等多项制度。积极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大力发展水利基层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建后管理。建成各类水文,水位,雨量,水质监测站点2000余处。在全区7地市建成水土保持监测站点60个。全区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03平方公里。

援藏持续发力,八方携手助推水利大发展

西藏水利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中央的关怀,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

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改革开放后的国家领导人,都始终高度关注西藏水利事业的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水利列入优先发展行业,加强水利机构建设,建立了覆盖全区功能较为完善的区、地、县、乡四级水利管理机构,重视水利干部队伍建设,适时出台促进水利发展政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批准召开全区水利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水利工作。进入“十二五”以来,先后以自治区党委政府名义召开全区水利工作会议,专题研究水利工作,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采取有利措施促进水利事业发展。自治区党政领导经常性深入水利重点工程工地实地调研,听取水利工作汇报,指导水利工作。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之后,水利部率先在各部委中召开了第一次高规格水利援藏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援助西藏10个有水无电县和满拉水利枢纽工程为主要内容的一揽子援助计划。先后6次召开水利援藏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水利援藏工作。水利部自1991年起就开始派驻援藏工作组,直接参与西藏水利工作,到目前为止已连续派出了12期援藏工作组,指导和帮助西藏水利工作。自2001年起,在继续派驻水利部援藏工作组的同时,水利部创新援藏工作机制,率先建立了水利部各流域机构及部分直属单位对口支援西藏水利部门的对口援藏新机制。进入新世纪后,各省水利部门也加大了水利援藏力度,在资金、技术、管理等多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与援助。

水利援藏机制的不断完善与实践,为提高西藏水利的管理水平、提升水利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干部职工办公生活条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缺氧不缺精神,“老西藏精神”薪火相传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是一个为勇敢者准备的世界。在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土地上,含氧量不及海平面的三分之二。长年跋山涉水于高山大川之中的高原水利人,在这里演绎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别样人生。

西藏水利发展最初的那些岁月,不仅仅是自然条件的艰苦、物质的贫乏,还处处潜伏着危险,有时需付出生命的代价。西藏和平解放至1959年平叛之前,形势极不稳定,叛匪游勇四处活动。身处野外的水利工作者时常成为袭击的对象。1956年7月,龙普水文站职工周安全在前往昌都购粮途中与土匪遭遇,在击毙一名土匪的同时,身中一弹六刀被踢下悬崖,后虽死里逃生,但成为终生二等甲级残疾。而同行的一名灶事员当场牺牲,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1959年西藏取得平叛胜利,社会局势明显好转,而1965年自治区成立,为水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但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依然在沿续。吃野菜,住帐蓬、下工地靠徙步和骑马,风餐露宿,都是工作生活的常态。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水利事业依然取得了长足发展,靠得就是一种信念,一种不倒的精神。50年来,一批批热血青年,怀揣水利发展梦想,满腔热情地投身于西藏水利的事业,在这片高天厚土上挥洒青春,倾注热血。被中国水利报誉为“雪域擎天松”执着求索水文事业40余年的刘天仇,疾病缠身家庭遭遇重大不幸仍然奋斗在水利基层一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明玛、把所有青春献给西藏退休后依然奋斗在雪域高原水利一线的邓来清、一人坚守海拔5100米普姆湖水文站数年的“孤岛守望者”拉巴,都是在西藏这个特殊环境中忠实践行老西藏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水利行业精神的优秀代表。

逝者如斯,星转斗移。西藏水利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勇于直面并善于把握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区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强化党的建设为核心,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雪域高原树立起一面面屹立不倒的鲜红旗帜,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区水利已形成了水利规划、勘测设计、建设及运行管理、防洪抢险、质量安全、科研研究等职能俱全的水利服务体系。以培养人才作为发展基础,把用好人才作为发展根本,大力实施“人才兴水”战略,水利行业已由最初的13名工程技术人员发展到今天拥有4200多名水利干部职工。西藏水利干部队伍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以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多元化人才工作格局。

事业在发展壮大,人员结构也不断变化,但唯一不变的是对老西藏精神和水利行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西藏水利发展历程中,一批批特别讲忠诚、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水利人不断涌现,在水利实践中,也不断拓展和丰富了“献身、负责、求实”的西藏水利行业精神新内涵。一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队伍,一支不懈进取,始终充满蓬勃朝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的队伍将支撑西藏水利航船乘风破浪,直击沧海。

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托起西藏水利的辉煌明天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西藏要在2020年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小康。今后五年,将是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也是水利事业实现大发展的重要五年。在未来五年中,西藏水利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总体思路,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由水资源大区向水利事业发展强区转变的要求,立足于“打基础、补欠账、提质增效、奋力追赶”的发展定位,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除水害、兴水利,打好“生态、民生、国际”三张牌,突出增投资、促改革、严管理、夯基础、惠民生五个重点,统筹规划、系统整装,形成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相对完善的水资源配置、防洪抗旱减灾,水生态安全,水资源管理保障四个体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水利发展路子。

目标凝聚力量,目标决定高度。置身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西藏水利将从历史的实践与经验中寻求未来发展的智慧与力量,顺应不断发展的水利形势,推动西藏水利实现新的跨越。

今后五年,西藏水利将立足于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大力提高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解决37个县城的水源保障问题;供水保障程度显著提高,新增供水能力5亿立方米;新增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解决一批人工饲草料地的灌溉问题;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万千瓦。雅鲁藏布江干流重要河段及一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得到有效治理;全区各地市城区及县级城市防洪堤进一步延伸完善,重要乡镇防洪标准进一步提高;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县城以上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主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及河湖的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得到显著增强。河湖及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测与管控能力显著增强,水利发展和良性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政府主导、市场配置、对口支援的水利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水利人才、科技等行业能力建设显著增强。通过加强国际河流管理,确保国家水安全;坚守人水和谐理念,确保水生态安全;强化水资源保护,打造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李文汉 达娃扎西 记者 张建斌)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