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李红
推进“多规合一”改革,为海南绿色崛起打牢基础
记者:罗书记您好。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海南承担了多项中央赋予的改革试点任务,“多规合一”就是其中一项。对此,海南是如何理解和推进的?
罗保铭:中央决定海南率先开展省域“多规合一”试点,这是中央对海南深化改革的高度信任与厚望,是千钧重担、是尚方宝剑、是难得机遇,也是我省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和部门壁垒、守住生态红线、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统筹全省保护与发展“一盘棋”的治本之策。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全力推进。
第一,与时俱进制定与完善我省总体规划,实现全省发展“一盘棋”。要紧紧围绕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南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围绕推动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总体思路,从省情出发,从国家对海南的定位和要求出发,坚持把海南作为一个整体,高水平编制海南省总体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分区,明确重点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划定生态环境、基本农田等管控红线,限定开发建设边界,确定土地、岸线等核心资源的开发规模、强度和时序,形成引领海南科学发展的一张蓝图。同时,要根据总体规划,完善、修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资源环境约束性规划、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和各市县规划,确保与总体规划高度衔接、协调一致。
第二,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和部门壁垒,实现资源最佳配置。长期以来,由于行政区划分割和部门壁垒,很多规划自成体系,相互冲撞。推行“多规合一”改革,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和部门壁垒,对全省的土地、林地、岸线、岛礁、海域、江河湖泊、地下资源进行科学的总体规划,划定禁止和限制开发的生态空间,形成统一的生态管控边界,守住生态底线。当然,在保护的前提下,还要实现各种资源的最合理、最佳组合配置,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效益,创造推动海南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宝贵生产力。
第三,“多规合一”最关键是对总体规划的实施、约束、管理、监督、执法上的“合一”。规划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总体规划的实施、约束、管理、监督、执法层面上,由于各方职能、权责不同,必然会遇到条块之间、块块之间、条条之间的碰撞,甚至还有总体规划与已有的政府规章、人大立法的碰撞。这些问题是“多规合一”改革的难点、焦点。“多规合一”最核心的要素在于制度创新。一是要探索成立权威高效、协调统一的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形成局部服从全局、局部有机衔接全局的规划管理格局。二是要探索建立全省统一的空间规划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全省和各部门、各市县规划信息共享。三是规划的执行、审批、监督、约束要实行网上公开。四是对总体规划的执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碰撞,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五是要从于法有据和推动用立法固化规划成果上,提请省人大立法或者修改地方法规,过渡期可以政府规章来强化实施。六是对违反总体规划和法规的行为、项目,要依规依法严厉打击,免留后患。
总之,“多规合一”是一项艰巨、复杂、长远的系统工程,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对规划的实施管控永远在路上,需要我们从全省“一盘棋”的全局发展理念上、从“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真抓实干上、从“功成不必在我”的正确政绩观上形成全省上下实施“多规合一”的大局共识和行动自觉。通过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有信心创造一套优化的、科学的总体规划,创造实施“多规合一”权威、高效、科学的管理治理体系,实现海南长远绿色发展、保护与开发高度统一。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记者: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实行多年,新一届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这项改革。海南是中央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区域,海南在这方面进展如何?实践推进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或者说还有哪些障碍?
罗保铭:2013年以来,国务院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已经先后10次取消下放876项审批事项,对各省市区也提出了明令要求。近两年,我省先后4次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193项,瘦身率达79.5%;推行“全省一张审批网”,省级、市县级网上审批系统使用覆盖率达100%,今年上半年省政务服务中心办件时间比法定时间平均节省15.6天,平均提速78%;率先在全国推行“先照后证”“结婚证和第一胎准生证”同时发放等25条便民措施,全面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登记制度;建立了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约了资金,还减少了猫腻,有效保证了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开公平,也实实在在地尝到了改革的红利。
审批制度改革涉及面极广、社会期望值极高,不少企业和老百姓反映改革还不够“解渴”,实际效果可能并没有像我们设计的那么好。比如:有的投资项目审批环节比较繁琐,甚至有的副省长都感慨自己管的一亩三分地项目审批太慢;有的省级主管部门主动放权的意愿不强,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含金量”不高;有的部门审批事项是放了,但由指定的“红顶中介”承接,实际上也是“二审批”,时间消耗长,也截留了改革红利;有的审批权省里放了,但市县承接不到位,导致省里下放的审批权空转,老百姓还是没有享受到放权带来的便利和红利,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用改革的办法去解决。
一是按照国务院今年5月再砍掉“五个一批”的要求,继续取消下放一批“含金量”高的行政审批事项,特别是对符合“多规合一”要求的项目,探索实行以规划代立项,大幅度简化审批手续。二是大力整合规范前置审批,简化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实施互联网申报和全流程阳光审批,做到公开透明,压缩时间拖沓、权力寻租的空间。三是坚决斩断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利益链条,重点解决环节多、耗时长、收费乱、垄断性强等突出问题,推行中介服务目录管理,发展市场化中介。四是坚持宽进、严管、重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与“互联网+”等创新监管方式,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推进综合执法,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公正、诚信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记者:海南是全国司法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份,到目前为止,这项改革在海南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罗保铭:去年3月底,省委主动向中央政法委请缨,搭上了全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头班车。说老实话,司法体制改革无先例可循,在中央政法委、最高法、最高检的有力指导下,我们精准谋划、精心实施,取得了突出的阶段性成果,确保了人心不乱、工作不断。一是抓住了司法人员分类管理这个改革的牛鼻子,顺利开展了法官、检察官选任推荐和遴选工作,一大批优秀年轻的专业骨干脱颖而出。首批入额的1116名法官和796名检察官,分别占法院和检察院系统政法编制的34.5%和31.9%,均低于中央确定的39%比例,为今后现有干部能力提升、专业晋升和引进优秀人才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走出了司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关键一步。二是率先在全省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合议庭办案责任制、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法院的每一个办结案件实行二维码终身识别制度,这是一个创新。通过去行政化下沉办案力量,将院庭长和检察长们从繁杂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回归业务。今年3月以来全省法院的院庭长承办案件同比增长77.8%;省检察院在系统内推行“大部制”改革,把85%的人员充实到办案一线,审查起诉案件时间平均每件缩短了7天。三是全省各市县法院、检察院成为省财政一级预算单位,有效减少和防止了外部干预,为司法公正又上了一道防线。实践证明,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的决策是英明的,我们主动争取改革试点,也赢得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先手棋。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省级统一管理改革还需优化推进,法官、检察官依法履职保障等配套制度尚未落地,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继续深化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我们必须拧紧发条、再接再厉,务求改革的实效。一是严格落实和不断完善司法责任制。明确办案人员“权力清单”,加强内部办案监督,强化司法公开和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法官、检察官违法违纪行为惩戒制度,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要让每一件司法案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二是通过“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倒逼法官、检察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不断涵养职业操守,不断提高业务素养,不断丰富办案经验,真正做到公正、高效、廉洁司法。三是建立法官、检察官员额动态优化机制,妥善充实司法辅助人员,缓解司法办案任务重的压力,提高办案效率。四是抓紧制定落实司法人员薪酬制度。五是抓紧推进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省级统一优化管理改革,人财物向基层一线倾斜。六是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建立起“防火墙”、划出“隔离带”。
全力推进新一轮农垦改革,打造海南经济新的增长极
记者:据我们了解,2008年中央将海南农垦移交海南省全面管理,至今已有7年。为什么省委这次又以全会《决定》的形式,启动新一轮农垦改革呢?
罗保铭: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农垦在海南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30多万转业复员军人、南下干部、大专院校师生、技术人员、归国华侨、民工等组成垦荒大军,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用满腔热血创造了北纬18度以北大面积成功种植天然橡胶的奇迹,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为开发海南岛作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63年风雨兼程,农垦已成为海南块头最大的国有农业企业群体。可以说,海南发展到今天,农垦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把农垦发展好,是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农垦的困难现状倒逼我们深化改革,别无选择。农垦占了全省1/5的土地、1/10的人口,本应成为海南发展的一大亮点,但现在农垦陷入发展困境,干部职工对现状很不满意。一是农垦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封闭僵化,农场和农垦集团所属企业习惯于吃“大锅饭”“等靠要”,干部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二是农垦的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特别是农场的土地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有的干部职工承包土地数百亩甚至上千亩,有的一分地都没有,收入差别很大,职工怨气也大;三是垦区民生事业滞后,农场与地方社会管理脱节,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地方差距越来越大,不少职工生活困难;四是农垦干部作风不严不实不硬不廉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农垦的这些现实难题倒逼我们必须深化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发展、也没有出路,不改革农垦职工生活的改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推进农垦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时机和条件更加成熟。一是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农垦改革作了专题部署,明确了“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的改革方向,中央领导对海南农垦改革充满关切。二是省委、省政府多年来稳步推进农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突出成效。2008年以来,我们按照中央“三融入”的要求,推动农垦总局与农垦集团政企分开,农垦的教育、民政、社保等社会管理职能实现属地管理,桂林洋、新星等9个农场移交市县管理,实现了“一改多赢”,农垦的橡胶产业也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并且到海外开拓种植、营销市场,等等。三是我省派出工作组用半年时间深入所有农场调研,起草了一份针对性强的农垦改革发展方案,并经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次省委以全会《决定》的形式对新一轮农垦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就是要统一思想,按照中央的要求,下定决心,背水一战,啃下农垦改革的硬骨头。一是从省到各市县、各部门都要顾全大局、勇于担当,下大力抓好农垦改革配套政策的落实,形成支持、推动、配合、服务农垦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改革方案、路径、举措的设计要准确、细致、严密。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具体负责的领导要拿出更多的精力,亲力亲为,真正深入下去,捏拿准改革方案,努力做到“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多数人的支持”。三是实施改革态度要坚决,行动要稳妥。要根据不同的历史情况和现状,分类指导,试点先行。四是农垦作为改革主体,要有自我加压、自我革命的勇气,敢于向自身开刀、向改革要出路。农垦的班子和党员干部要在这场改革中发奋自强,向转变作风要廉洁实干担当,自觉做农垦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海南农垦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再加上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的优势,没有理由过穷日子、苦日子。只要把农垦的体制机制搞活、人和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关系理顺,保住现有橡胶产业但决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海南农垦的生产力、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喷发一样,释放出无穷能量,农垦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对海南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大。
坚持贯彻落实中央“三严三实”要求,抓出改革成效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海南如何以又严又实的作风推进重点改革?
罗保铭:各项重点改革能不能抓出成效,关键靠从严从实的作风来保障,真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这就要求我们抓改革:一要“实”字当头,务实求是实干。各项重点改革复杂而艰巨,必须吃透中央精神、把准海南省情,抓住症结,开实药方,提实举措,用钉钉子精神,一项一项抓好落实。二要敢于碰硬,勇于担当。重点领域改革都是“硬骨头”,涉及深层次的利益再调整和权力再调整,必须敢担责任、敢担风险、敢于拍板,攻坚克难、一改到底。三要出于公心,为民谋利。毛主席说过,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改革是为了群众,改革也必须依靠群众。各级领导必须秉公改革,维护好、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用入情入理过细的群众思想工作、用真利益真实惠,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改革攻坚之伟力就蕴藏在组织起来、动员起来的人民群众“我要改”之中。四要廉洁干净,以上率下。无私才能无畏,各级领导必须带头修身正己,带头一身干净抓改革,这样干,群众才服气,在担当风险、责任面前你才有底气、也才豁得出去。五要为政以勤,精诚所至,滴水石穿。改革攻坚,功在锲而不舍,贵在有恒坚持。在当前全省深化改革的当口,需要我们当领导的付出更多的心血、体能,一天也不耽误地重点攻坚,在深入践行“三严三实”中,有谋略、善决断,拿出拼劲,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实抓好各项重点改革。
相关专题 |
· 中共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