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滴灌带在一望无际、整齐连片的条田上无限延伸,水、肥按照高效节水“首部”指令通过管网流进膜下滴灌带,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部。田野里的棉花、小麦等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管理人员坐在“首部”监控室计算机前,就可以控制几百亩甚至上万亩农田的农作物生长。这是7月记者在玛纳斯、呼图壁等县采访时目睹的景象。这种水肥一体化滴灌模式早已替代大水漫灌,成为新疆农业灌溉的主角。
从大水漫灌到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农作物灌溉,我区水利建设60年发展可谓翻天覆地。
60年来,特别是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区牢固树立“水利兴则新疆兴”的治水理念,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我区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超过465亿立方米,极大地缓解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严重的问题,为我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水利保障。
重点水利工程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以沙漠绿洲、灌溉农业著称的新疆,水利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基础。沙漠中屹立的一片片绿洲均是因为水的润泽而绿意盎然。为了绿洲的不断扩大,建国之初,我区便开展了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大业。
进入新世纪,新疆水利建设骤然提速。2010年,自治区党委提出了“水利兴则新疆兴”的理念,将水利定位为我区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核心性工程。水利建设事业从建国初期单纯为农业服务,变成了为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的综合体系。
2011年9月29日,我区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自治区党委水利工作会议,首次将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排在了水利建设的第一位。这一治水思路的确定,将从根本上对解决我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对我区水利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0年至2014年,全区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582亿元,是前50年间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总额的1.35倍。阿勒泰地区克孜加尔水利枢纽、加那尕什水库,乌鲁木齐大西沟水库,呼图壁县石门水电站等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拦河枢纽及北岸干渠、西水东引一期等水资源配置工程,阿尔塔什、卡拉贝利、吉音等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加快建设。仅今年上半年全区水利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44.8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7%,为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资源保障。
民生水利工程惠泽千万百姓
如果说,山区重点骨干水利工程是为了从根本上对解决我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的话,那民生水利工程,则将各族农牧民从繁重的农牧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在节水的同时,解放生产力,让广大农牧民享受现代生活带来的各种便捷。
2008年,自治区作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的决定,专门安排财政资金,推进高效节水建设。自当年起,自治区高效节水补助资金由100元/亩逐年提高到目前300元/亩,南疆三地州补助标准甚至高达500元/亩。截至2014年底,自治区财政已累计安排专项资金77亿元用于支持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带动全疆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70多万亩,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并有3个县跻身国家级高效节水示范县。
“高效节水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更成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推手”。自治区水利厅厅长覃新闻说。
上世纪80年代前,我区广大农牧民长期饮用涝坝水、河渠水以及氟砷超标的浅层地下水,全区1035万农村人口中有988.5万人存在饮水困难。时常发生与水质相关的介水传染病、水致地方病。
1987年,自治区成立人畜饮水办公室,1995年起,中央先后投入数亿元,开始大规模实施新疆人畜饮水工程建设。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列入自治区重点民生工程来抓,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强督导检查等,极大地促进了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通过不懈努力,截至2014年,我区解决了1125.6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占全疆农村总人口的96%以上,有效地防止了传染病、多发病的流行,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10年6月24日,新疆定居兴牧首批水利工程分别在布尔津县、福海县和额敏县、托里县开工建设,标志着自治区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大幕。
由于工程投资较小等多种原因,一直未能启动建设,受制于水的原因,我区畜牧业发展一直不能摆脱逐水草而居的传统发展模式,发展缓慢。
2010年,我区全面启动“定居兴牧”水利工程,以超出常规的速度和效率完成27项水源工程和212项配套工程,创造了“新疆效率”,掀起了我区民生水利建设的新高潮。为全疆10.6万户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建设提供了水源保障。
2014年10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南疆240万群众祈盼已久的叶尔羌河防洪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总投资29.1亿元,建设工期为3年。叶尔羌河这头野马将彻底得到驯服,造福各族人民。
生态工程书写人与自然和谐篇章
我区水利建设从建国初期单纯为农业服务,转变为为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的综合体系,包括生态体系建设,也是在不断摸索中进行的。
上世纪70年代,塔里木河干流下游近400公里河道断流,尾闾台特玛湖干涸,大片胡杨林死亡,218国道多处路段经常被流沙掩埋,库鲁克塔格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呈“握手”态势,具有战略意义的下游绿色走廊濒临毁灭。极度恶化的生态环境让地处下游的兵团第二师两万人不得不离开团场自谋生路。
为了拯救塔河下游生态,2001年,国务院批复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国家投资107.39亿元,打响塔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战。
“我们二师处于塔河最下游,在塔河近期治理中最先受益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说起塔河近期治理,兵团二师水利局局长徐文峰以三个之最打开了“话匣子”。
塔河综治结束了塔里木河下游河道连续断流30年的历史,塔河尾闾台特玛湖碧波荡漾,两岸植物郁郁葱葱,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被誉为“绿色的颂歌”。
水土流失治理也是我区水利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近年来我区大规模开发建设,水土流失也愈加严重,为保证经济建设和山川秀美,1997年我区正式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仅水利系统就完成4000余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治理,建立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格局,有力地推进了水生态文明建设。
2009年以来的五年多时间里,我区共投入22398万元对全疆13个地州的46个县(市)实施了106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642.4平方千米,有效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应该说,眼下正在全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是我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更高级别的一项大工程。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针对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我区制定一系列政策及管理办法,目前全疆14个地州市中已有10个地州市完成三条红线指标分解下达到县(市)工作,正在整体向乡镇(兵团连)推进。2014年以来,我区各地签订水权转让协议,调整水价,多部门联合执法,整治违法开垦土地、开采地下水专项治理等行动,目前我区已有6个地州推行水管单位水价+末级渠系水价的终端水价制度。水权交易初显节水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我区启动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并在规划编制、水资源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中,严格生态流量要求,加强中小河流和湖泊管理,确保河湖生态功能健康维持。
我区水利60年建设发展,向人们诠释着这样一个理念:要经济社会发展,更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这目标,我们依然在路上。(记者 师巧梅)
相关专题 |
·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