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西藏米林县派镇:转变观念天地宽

2015年08月21日13:51   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转变观念天地宽

  图为派镇索松村群众罗布旺堆正在检修自家的挖掘机。记者 刘玉璟 摄

  沿着喜马拉雅山北坡山谷一直向东,雅鲁藏布江在林芝(现在的巴宜区)、米林、墨脱、波密四县交界处直转南下,形成了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在美丽的大峡谷怀抱中,在云雾缭绕的南迦巴瓦峰下,就是闻名遐迩的派镇。

  “派”,藏语意为“请”。1959年8月,伴随着米林县的成立而成立的派区,下辖派乡、大渡卡乡等;1987年,撤区建乡时,将原来的派乡、大渡卡乡和索松乡合并,组建派乡;2000年,派乡更名为派镇。

  2015年5月,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采访组一行沿着雅鲁藏布江一路向东,在细雨微风中前往派镇,去探寻这个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各类旅行指南和西藏旅游贴吧上的“宠儿”。

  转观念:家庭旅馆助增收

  派镇是进入墨脱前的最后一个物资补给站和休憩地,也是观赏南迦巴瓦峰的最佳地点,岗派公路沿江横穿而过。

  便利的交通和秀美的风光,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为派镇注入了活力。

  采访组一行赶到派镇时已是中午一点多,徒步墨脱的背包客、观赏南迦巴瓦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热闹非凡。

  带着些许的兴奋和期待,我们顾不上吃饭,在副镇长巴次的带领下,来到直白村村民阿旺晋美开办的家庭旅馆。

  2001年,阿旺晋美从部队退伍回家,看着热起来的旅游业,他放弃了去林芝工作的机会,回到家里做起了松茸、虫草、藏香猪等土特产生意,第一年就赚了6万多元。看到前来派镇观光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尝到甜头的阿旺晋美又开起了餐馆。

  “我家的饭菜干净、卫生,味道好、分量足,来这儿吃饭的人越来越多。”靠着诚信经营,阿旺晋美的餐馆生意越来越好。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前来派镇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水涨船高,阿旺晋美家所在的直白村也逐渐“火”了起来,颇有生意头脑的阿旺晋美又发现了新的商机。

  “开个家庭旅馆既能赚钱,又可以照顾家里,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阿旺晋美说。

  2013年,阿旺晋美将生意正红火的餐馆转让出去,自己投资40万元,又从银行贷了8万元无息贷款,将自家的房屋翻修一新,办起了家庭旅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家庭旅馆仅床位就有60个,同时还为游客提供停车、餐饮、娱乐等服务。 仅2014年,家庭旅馆收入达12万元,年接待旅客1000多人次。

  “现在能有这么高的收入和这么好的生活,多亏了党的好政策。”阿旺晋美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3月,旅游业发展较好的直白、索松、大渡卡等村实现了WiFi全覆盖,前来旅游的游客更多了,淡季100元、旺季200元的观景房,很受游客欢迎,打开窗户就能一睹南迦巴瓦峰的风采。

  为了向游客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近日,阿旺晋美正在对家庭旅馆进行装修,给每个房间增添了卫生间、淋浴设施等等。

  “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转变观念,踏实肯干,就能增收致富。”阿旺晋美说。

  拓渠道:运输开辟致富路

  在派镇采访,群众谈得最多的,就是党的好政策。

  近年来,靠着党的好政策,派镇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仅家庭旅馆就有30多家,去年旅游收入近20万元,旅游人数超过8000人次。

  今年46岁的拉旺是多雄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派镇这些年来的变化,他深有体会。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家庭人口多,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拉旺说,无奈之下,刚满20岁的他加入了墨脱背夫的行列,每次身背80斤货物,马驮140多斤,往返一次需要五六天时间,路上住帐篷、吃糌粑,省吃俭用,即使这样,到年末一算账,还是没有多少盈余。

  穷则变,变则通。2000年,拉旺从银行贷款10万元,自己东拼西凑拿出5万元,买了辆东风车,开始跑运输,成为多雄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年底一算账,除掉家里的开支,赚了一万多元,第二年又赚了四五万元。家里原来又潮湿又狭小的旧房子,如今变成了二层小洋楼,空余的房间还开了家庭旅馆。

  拉旺的致富经历,让多雄村村民看到了希望。2004年,通过村民选举,拉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拉旺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望,在他的带领下,村里跑运输的人越来越多,现在全村有东风车7辆,还有8户人家买了小汽车。村集体的沙场年收入10多万元,全村人均现金收入也由原来的3000元,提高到现在的9000多元。

  “除了劳务所得,国家的政策性收入也不少,生态补偿金、边民补贴等各项补贴一年就有2万多元。”拉旺高兴地说。

  “下一步,我希望将多雄村纳入旅游大环线,以旅游带动全村经济发展,让全村人都能吃上旅游饭。”对于多雄村的下一步发展,拉旺的思想很清晰。

  抓商机:联户增收富乡村

  从2009年新修建的松派大桥上跨过雅鲁藏布江,采访组一行顺着平坦的柏油路,来到索松村群众罗布旺堆家。

  门口的挖掘机、气派的两层小洋楼和崭新的藏式家具,无不展示着这户人家的殷实。

  得知记者一行的来意,罗布旺堆打开了话匣子:“2009年以前,从索松村去派镇,只能坐简易的木船过雅鲁藏布江,遇到大风天气,还经常翻船。自从松派大桥建成通车,村里家家户户都买了小汽车,半个小时就可以从派镇打个来回。”

  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罗布旺堆在村里人眼中却是个能人。17岁当选为索松等4个村的团支部书记,18岁担任索松村村委会副主任……

  2012年,自治区启动“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活动,有20多年党龄的罗布旺堆被推选为双联户户长。

  “自己富不算富,全村人富了才是真的富。”罗布旺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带领自己的“双联户”筹集资金50万元建起了沙场,除去上缴村集体的2万元管理费和其他成本,仅2014年,沙场的纯收入就有30多万元。

  在罗布旺堆的带领下,卓拉央宗、雍珠等三户贫困户彻底脱贫,每户年收入由联户前的不足一万元增加到现在的4.5万元。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旺堆啦!”80多岁的卓拉央宗逢人就说“双联户”政策好。

  “我们刚刚注册成立了农牧民施工队,目前正组织群众学习建筑施工技术。下一步,我们将抓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大好时机,组织建筑施工队,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从爽朗的笑声里,我们看到罗布旺堆对索松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雅鲁藏布江穿过美丽的派镇,犹如一条巨龙,一路奔腾而去,它给派镇带来的,不仅是现在的富足生活,更有幸福的未来……(刘玉璟 吴冰 张晓明 王雅慧 王晓莉)

  谋致富 奔小康

  刘玉璟

  夏日里的派镇,披上了翠绿的新衣,花艳虫鸣,游客众多。来这里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派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群众主要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群众的思想观念开始转变,派镇,这个曾经破旧不堪的物资补给站,变成了今天具有浓郁民族风格、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

  观念一变天地宽。正因为派镇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才有了今天的派镇,才有了致富奔小康,才有了派镇人如今的幸福生活。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