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第一座大型橡胶坝、海拔38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最大规模植树造林工程、雪域高原最大体量的新能源光伏产业聚集区、雪域高原最大规模的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后藏第一家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一个个“第一”和“之最”,见证了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两年来的辛勤付出和实干精神,这恰似一座座丰碑,不断续写着山东援藏历史新的高度。
情系民生:筑牢援藏根基
长期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援藏工作,确立了科学援藏、务实援藏的原则,作出了“把日喀则的事当成山东的事,把受援地五县区作为山东的县区对待”的庄严承诺。
2013年以来,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接过“接力棒”,把项目和资金向基层、向农牧区倾斜,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筑牢援藏根基,仅援藏资金就比上一批增长了28%。
“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总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赵志远介绍,两年多来,山东援藏工作通过实施市实验幼儿园、桑珠孜区江当乡小学改扩建、市第一高中、“双语”教师培训中心等项目,改善了教育资源紧缺的局面。
硬件上去了,如何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这是援藏工作队重点思考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山东援藏人在南木林县设立山东援藏奖学金20万元,每年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和优秀教师60多人;促成桑珠孜区一中与青岛第二实验初中成功举办了首次藏鲁两地义务学段空中课堂互动实践观摩;促使白朗县成为全市第一个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有利长远的教育事业重点抓,群众生产生活的“短板”也需尽快补。援藏工作队顺应城镇化建设形势,对受援县区31个重点小城镇和新农村示范点整体规划、集中打造,建设村级活动场所289个,对4178户农牧民安居工程进行资金配套,使其成为广大农牧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援藏工作队完成了农牧民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残疾人阳光康复中心,市人民医院设备配置,桑珠孜区、白朗县、南木林县乡镇标准化卫生院,市科技文化中心,南木林县湘巴文化艺术中心以及武警部队训练中心、消防指挥中心、公安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和城市网络监控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搭建了西藏首个人才培训网络平台,实现了桑珠孜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医学中心与山东省省立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互联互通,培训新型农牧民实用人才12663人次;针对眼科、骨科等高原常见病重点领域,每年选派对一台手术涉及的医生、麻醉师、护士等所有人员到山东进行“组合式”培训,为当地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常见病医疗队伍。
授人以渔:培育“造血”功能
在西藏,流传着“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说法。白朗县县长赤列朗杰告诉记者,白朗县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区最大的高原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大棚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480元,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接近20%。
目前,白朗县建设了日喀则市第一座智能花卉温室大棚,拓展和延伸了白朗蔬菜产业。白朗当地群众说:“以前是成天往寺庙跑,现在是有空就往蔬菜大棚跑,心思都放在了蔬菜上!”
记者走访山东各受援县了解到,康桑糌粑、神猴药业、艾玛土豆、桑桑酥油、雅江源食品等一批与白朗蔬菜一样的“造血”产业,在山东援藏的大力扶持下,正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日喀则是旅游资源大市,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旅游业被认为是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以前,人们“躺”在这座“金山”上“睡大觉”,如今在山东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的推动下,日喀则市提出了打造“神奇珠峰、神秘后藏、吉祥日喀则”旅游品牌,全力构建生态、民俗、边境、红色和宗教文化等“五位一体”的后藏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将旅游富民作为“造血”重点加以落实,仅2014年,日喀则市旅游收入、游客数量就分别增长了24%和36%。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山东对口支援的5个县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20.8%、50.7%和33.4%。
和谐家园:做好生态文章
日喀则市年楚河水生态橡胶坝作为高原第一座大型橡胶坝建成运行,促使年楚河实现冬季蓄水后,既可涵养水源、润泽林卡、保养湿地、沿岸农田保墒,又可在城市东大门形成一道靓丽的水景观带,同时,年楚河还与北面的雅江、南面的孜布拉河一起,形成三面环水、四季充盈的水生态环境。日喀则群众对此津津乐道:“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了,环境越来越好了,这得感谢山东援藏干部呀!”
“像这样的生态工程还有不少。”山东援藏干部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西藏不能没有树,造林即造福,栽树即栽富。”话虽如此,要落实又谈何容易。
雅江日喀则段平均海拔都在3800米以上,江边大多是寸草不生的沙砾荒漠……一切都制约着高原大规模植树的开展。突破口就在南木林县!由湘河水汇入雅江时冲积而成的42万亩荒滩上,宜林地超过10万亩,与自治区规划中的“两江四河”流域造林工程不谋而合。
“如能抓住这一重大机遇,让援藏项目、资金与自治区的重大战略有机结合,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赵志远说。地利、天时都有了,南木林县的干部群众饱受雅江北岸风沙之苦,他们与援藏干部迅速达成一致意愿,要把雅江北岸建成欣欣向荣的绿色生态示范区。
2014年3月,雅江北岸南木林生态示范区人工造林拉开序幕,至今完成植树造林1.8万亩、 120万株,新栽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成为高原植树史上的壮举。据监测,植树以来这里的沙尘天气次数同比减少了三分之一;山东援藏为生态示范区配套建设890亩高原特色苗圃,明年即可出苗6万余株,实现经济收入200万元,使原来不起眼的小树苗都成了“摇钱树”。南木林县艾玛乡柳果村村民米玛对比过去的日子,现在十分知足:“以前我们村是流浪乞讨村,现在我成了护林员,加上春季植树的工钱,每年能收入15000元呢!”
树立形象:胸有大爱无疆
在山东援藏公寓不大的院子里,时常回荡着激昂又不失柔情的歌曲:“为了后藏神奇的土地,不忘援藏神圣的誓言。爱着格桑花开的美丽,追逐雪域梦中的明天……”这首《奔向日喀则的呼唤》歌词是由山东援藏干部创作的,歌中蕴含的忠厚直爽与侠骨柔肠无不诉说着山东援藏干部对西藏和西藏人民无尽的大爱。
“坚持与其苦熬不如苦干,做到不后悔、不颓废、不流泪、不掉队。”这是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共同的心声。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他们坚持不懈打造钢铁之军,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
两年来的风雨兼程,形成了“胸怀大局、着力实际、接续发展、崇尚奉献”的山东省第七批援藏精神,涌现出填补了日喀则交通运输管理行业有关空白的山东省交通厅技术援藏干部胡宗文、被评为2014年度“淄博市十大杰出青年”的淄博援藏干部曲文岳等一批优秀典型。
“4·25”大地震发生后,山东援藏干部挺身而出,积极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烟台援藏干部、聂拉木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李冬临危受命,有条不紊地组织樟木镇受灾群众转移避险;青岛援藏工作队领队、市委常委、桑珠孜区委书记王波几天几夜没合眼,现场解决问题,使灾民得以顺利入住临时安置点……他们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大爱赞歌,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结合新农村建设,山东援藏工作队在对口援建的5个县区分别建设集图书阅览、医疗服务、幼儿教育、民俗演出、基层组织活动于一体的示范性文化大院,农牧民群众婚丧嫁娶、孩子升学,村支部书记都要一一操持,站在国旗下,从藏柜上的切玛盒中捏出3撮象征好运的炒麦粒和象征人寿年丰的糌粑抛向天空,把吉祥如意送给需要祝福的人们,老百姓人心思定,人心向党。
不仅如此,山东援藏干部还作为文化交往的使者,为鲁藏两地深化互动搭建起交流的桥梁。鲁藏两省区先后互派专家、技术人才等320多人次实地考察,组织日喀则694名县乡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和928名专业技术人员去山东培训,起到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效果。通过开展“高原梦、山海情”等主题活动,实施了妇女儿童医疗救助、农牧区巡回义诊、送医送药下乡、“西藏光明行”、结对认亲等活动,体现了亲如一家、血浓于水的民族兄弟感情。
巍巍珠峰,见证鲁藏情深;湍急雅江,诉说山东援藏干部的无悔人生。在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来临之际,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将率党政代表团来藏考察。山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正按照鲁藏两省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满怀激情,迈着铿锵的步伐,续写着更加精彩的援藏故事。
相关专题 |
·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