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高层动态
分享

(共同的抗战)

“生是日本人,死为中国魂”——回忆我的父亲“日本八路”小林清

小林阳吉

2015年08月15日08: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945年3月,“日本八路”小林清等在位于山东省莱阳市的胶东军区政治部合影(前排左二为小林清)。

  1944年7月23日《大众报》刊登了小林清的《我的思想反省》的文章。
  小林阳吉供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我父亲——“日本八路”小林清去世21周年。谨以此文表达我这些年来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也希望日中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永不再战。

  负伤被俘 接受改造

  1939年,父亲小林清作为日本侵华派遣军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的一名士兵来到中国,1940年,在胶东文登县和八路军作战负伤被俘。

  被俘后,八路军没有把他当作敌人,还给他充分的自由和平等,尊重他的人格,把他当作朋友、阶级同志对待。父亲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教育下,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仅知道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且明白了要永远阻止这样的战争,要使日中两国人民永远友好下去,就必须沿着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前进。

  我曾好奇地问父亲,你怎么会中文的?这时,父亲的眼神如同荒漠中炯炯的星光。他自豪地说,他还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大众报》上写过文章,是有名的“日本八路”。

  多年后,我找到这张《大众报》,看到刊登在报上的父亲的文章《我的思想反省》。原来,父亲成为八路军的俘虏后,起初并未安分地接受教育,而是千方百计地想逃走,甚至想杀死八路军的领导干部,立功回去。后来,他甚至还放跑了一名日军俘虏。可是,在八路军的教育、帮助下,父亲终于成为一名勇敢的反战斗士。

  反战劝降 屡立战功

  父亲参加了八路军,和其他日本战友一起建立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胶东支部”,并担任副支部长。父亲熟悉日本军队的内部情况,熟知日军士兵思想和生活习惯。父亲等人通过喊话、信件、慰问袋、电话等方式配合八路军对日军的宣传。夜深人静时,他们将手揺电话机挂在通往日军据点的电话线上,他和接电话的日本士兵互相交谈,鼓励他们头脑清醒起来,别再为日本军国主义卖命,带着武器投诚八路军,八路军优待俘虏。他还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向日军宣传、喊话。在多次战斗中,正是因为他的喊话促使多名日本士兵投降,瓦解了敌人的战斗力。在一次庆功大会上,父亲被当时的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叫到台上,受到表彰。

  父亲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忠心耿耿、肝胆相照。他屡立战功,事迹传遍整个山东抗日根据地。

  抗战接近尾声时,一次,一支日军部队被包围。日军参谋长西田少佐来自日本侵华派遣军独立混成第五旅团第十九大队,该部长期驻防在胶东地区,正是父亲被俘前的部队。军分区贾若瑜司令员派父亲和两名参谋为全权谈判代表去与日军谈判。

  在谈判室,父亲用日语严肃地宣读最后通牒后,又向他们劝降道,天皇都已经宣布战败,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经过一番艰苦的谈判,西田终于交出武器装备的表册和人员名册。就这样,日本军队向胶东八路军投降。

  1945年9月初,父亲接到胶东军区政治部命令,要护送这批缴了武器的日军部队到青岛,然后让他们返回日本。接到这个命令,父亲从内心深处有些不乐意。这是他原来的部队,过去他是这个部队的一名普通士兵,受尽了日本军队中的非人道待遇,过着可怕的战地生活。现在,居然还要遣送这些人回日本,父亲有些难以接受。

  遣返日军部队官兵工作开始时,日本军队派一名二十七八岁的松本大尉,担任与小林清的联络及翻译工作。一次,谈及日军作战情形以及对投降的感想,松本大尉以自己人的口吻对小林清说:“我们日军作战精神极其勇敢,而且长于攻击,绝少防御,所以始终处于主动,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投降乃是服从天皇旨意,我们陆军绝不承认失败,更不甘心投降……”

  小林清立即打断他的话说:“日本根本没有高瞻远瞩的大政治家,更不了解中国。中国人抗战,正是因为对和平已经绝望,牺牲到了最后关头,没有任何彷徨瞻顾的余地,只有一拼。关于日本陆军否认失败一说,其他战役不谈,仅以中日战争末期的华北八路军的全面攻势,国军的长沙会战、昆仑关之战以及中国远征军的印缅战区之重大战役来看,日军无不望风披靡,节节败退,溃不成军。这些事实,不是你们陆军战败的记录吗? ”

  松本无言以对。

  护送日军部队是沿着胶济铁路走的。由于胶济铁路已瘫痪,队伍只能徒步前进。一路上,许多百姓群情激奋,要为自己的亲人报仇雪恨。小林清向老百姓做说服工作:“老乡们,我们知道你们的恨,也知道你们的苦,但这些日本兵已经缴枪了……”

  许多老百姓默默地含泪离开。望着这些深明大义的父老乡亲,小林清和八路军部队的战士眼含热泪,一些日本兵的眼圈也红了。

  护送任务终于顺利结束。即使在几十年后,父亲对此事仍记忆犹新,恍如昨日。

  义无反顾 痴心不悔

  父亲曾说:“我爱日本,因为那是我的祖国,我生长的地方,那里有我的亲人和许多值得怀念的人们。但是我更爱中国,爱那些在艰苦战争岁月和坎坷生活中和我同生死、共患难的中国人民。”

  回首往事,父亲常常眼眶湿润。诗人艾青曾写道:“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对于一个来自异乡的人来说,对这片土地的这份感情,恐怕要来得更加无私、感性和纯粹!

  父亲的晩年,两袖清风,但他留给儿女们的精神遗产却足够丰厚。1994年,父亲在中国天津去世后,我在天津西郊“西城寝园”买了一块墓地,将父亲的一半骨灰埋葬在那里,另一半骨灰带回日本,使长年客居他乡的父亲得以叶落归根。“生是日本人,死为中国魂”,父亲对中国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明知自己有生之年不能重返故乡,只盼死后自己这一番苦心孤诣能为后人所理解。

  按照日本人的习惯,墓碑全部向着正东,很少向着西方。因为日本人喜欢太阳升起的东方。我想父亲也许喜欢太阳,但是他有着更加牵挂的中国。于是我把他的墓碑坐东朝西,让他面朝西方,可以守望着那片让他魂萦梦绕、生活战斗过50多年的土地!

  (作者为日本八路军新四军战友会事务局长)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15日 03 版)

(责编:朱书缘、谢磊)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