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3岁的穆玲收拾行装走出中铁四局安哥拉工地医院大门的时候,隔壁农庄的安哥拉本地居民本夫妇领着他们的8个孩子来给她送行。本的妻子动情地抱着穆玲说:“我会想你的,院长。”
7年前,年近50的穆玲还在中铁四局中心医院工作,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安稳生活。那时的她并不曾想到,7年后她会在非洲的土地上保障着中铁四局一万多名在非洲项目参建员工和劳务工的健康,同时,还要承担救治在安哥拉华人和当地居民的医疗任务。她也不曾想到她会受到如此的爱戴,更被称为“海外员工的生命守护神”。
1.她主动请缨远赴非洲 手拉肩扛办起工地医院
2007年,中铁四局承建了安哥拉社会住房一期工程的一万套住宅楼。工程量浩大,据测算,高峰期,仅中方就需投入高达5000余人的现场劳动力。为保障建设者的医疗卫生条件,中铁四局决定从局中心医院征选优秀医护人员在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筹建工地医院。
应者寥寥。
作为中铁四局中心医院当时的副院长,穆玲似乎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压在她的心上。几经辗转反侧,她主动请缨担任工地医院的院长。
那个时候,战后的安哥拉一片疮痍。尽管之前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可当穆玲2008年真正踏上非洲荒原之后她才知道,环境远比想像中的糟。这是一方饱受战争蹂躏、满目疮痍的焦土,这里田地荒芜,工业凋敝,物质匮乏,资源短缺,社会治安极端混乱,当地不法分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华人被残害事件时有发生。作为医生,穆玲比别人更有机会接触到死亡,那些血淋淋的枪伤、便血尿黑的脑型疟疾患者、全身淤血的登革热病人,那些因莫名的传染病整村整村死亡的病例,触目惊心。
2015年3月穆玲荣获“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图片来源:合肥文明网
穆玲的担忧更多源于她做为领头人的责任:手下的医生护士手无寸铁,而当地的盗匪却是荷枪实弹;救治传染病患者缺乏必要的隔离防护;抢救鲜血淋漓的外伤病人时,只能做简单的血液检测,而安哥拉当地人艾滋病携带者占人口的20%……种种显现的潜藏的安全隐患时时困顿着穆玲,她无时无刻不在为团队的安危担心。她甚至觉得远涉重洋的决定太过轻率,那时,她曾在心底反问自己:“将近半百的人了,干嘛要冒这个险呢?!要是同事们的安全有个闪失,自己怎么交待呢?当初主动请缨是不是真地太冲动?”在国内,穆玲的家庭条件优裕,自己是中心医院的副院长、主任医师,事业顺风顺水,她完全可以在国内享受天伦之乐和闲适的生活。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即将开工的大批工人的生命健康都系于穆玲带领的这支医疗团队,她索性将心安扎在了那片荒原上。
安哥拉项目指挥部及工地医院选址在非洲深林里的一片空地上。当地物资极度匮乏,在首船物资没有到港前,穆玲和她的团队住在简易窝棚里,连最简单的生活都不能保障:吃的是干粮,喝的是浑浊的河水,洗澡只能用凉水,如厕更是一场人与蚊虫老鼠的战争。穆玲回忆当时的情景,“在罗安达,就连国内最普通的感冒药都买不到。所谓筹备工作,就是等国内的物资。”尽管如此艰难,她还是带领大家熬了过来。
2008年6月26日首船物资靠港,除了带来基地建材以外,也带来了医药器械。设备放在集装箱里的大木箱里。由于没有合适的机械及工具取出物品,更没有多余的人手帮她们搬运辎重医疗器械,穆玲和6个同事头顶烈日,在没有起重设备、没有机械运送的情况下,人拉肩扛,徒手开箱搬运。木箱又高又大,里面的设备和药品实在太重,穆玲就组织大家用简单的撬棍、锤子等工具,一点一点地把箱子撬开,再用小推车把东西运到临时的卫生所里。脏活累活穆玲总是一马当先。有一次在开箱的过程中,一个箱子上的盖子掉下来,上面的铁皮划到穆玲的腿上,直接划破她的裤子,在腿上拉开了一个长达10公分的口子,伤口很深,血直往外淌……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情绪,也为了不耽误医院早日建成,穆玲在对伤口进行了简单地清创包扎后,忍住疼痛,继续工作。后来伤口感染十分严重,她也没有停止工作,在腿上落下了一个很深的疤痕。
穆玲正在接诊。图片来源:合肥文明网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穆玲带领团队建成了最初的工地卫生所。2008年7月15日,具有中国北京四合院特征的营地奇迹般地出现在南非的荒原上。那天,穆玲在简陋的手术室里为一名患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的职工实施了阑尾切除手术,这在国内是个很小很小的手术,但在安哥拉,在工地医院,面对躺在病床上的病人,穆玲第一次感到害怕,要知道这里没有专业的手术床、手术器械,没有做手术用的无影灯,甚至连消毒用的双氧水,都不足。
可一旦站上手术台,穆玲就镇定了。
凭着高超的技艺、过人的胆识,穆玲成功为病人实施了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开创了在安华人医院做开腹手术的先例。
“第一台手术成功是很重要的。如果第一台手术不成功,就会留下很深的阴影,以后还敢不敢做手术,都很难说。”
大家用首战告捷的喜悦,扛起了救死扶伤的重任。
2.“生命守护神”异国救人 让工地医院享誉安哥拉
工地医院是中铁四局安哥拉参建员工的生命保障线,全年接诊内部病人约4000余例、住院病人100余例,健康体检300余人。工地医院还根据现场需要到工人中举办健康讲座,给大家传授疟疾、蛇咬伤、心肺复苏等大家关心及需要的医疗知识。穆玲曾驱车上百公里,到山区的石场工地给工人义诊及治疗,还定期到职工驻地、宿舍指导卫生防疫工作。7年多来,中铁四局安哥拉工地卫生所发展成为安哥拉最大、医疗水平最高的华人综合性医院,未发生一例医疗事故,未发生大规模传染病流行情况。中铁四局参建员工的各种热带病发病率都保持在安哥拉华人中最低水平,确保了所有参建员工的健康状况良好,推动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有力地稳定了海外员工队伍。
穆玲还受中国大使馆的委托,承担着救治在安哥拉华人和当地居民的医疗任务。
2010年2月,距罗安达千公里外的一中国工地发现疑似伤寒病人200余例,一时气氛紧张,接到求援的中国大使馆首先想到了中铁四局的工地医院。伤寒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很高,面对大使馆的嘱托、华人的安危,穆玲毅然乘小飞机连夜赶往疫区,看病人,询病史,查环境,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后,采取救治措施,召集相关人员进行疫情分析和预防传染培训。
第二天清晨,她立即带着血样飞回医院进行特殊试剂检测确诊,很快证实了她最初不会伤寒爆发的诊断,消除了人们的恐慌心理。
2013年6月,工地医院发热病人突增,有的一家全部患病,个别企业甚至因此停工。患者持续高热,全身疼痛,不能进食,非常痛苦,重病人在输液中虚脱、晕厥、休克。
穆玲立即多方联系,购买到稀缺试剂检测。在快速确诊为登革热后,第一时间向中国驻安大使馆汇报,由大使馆发布通知,告诉大家疫情及注意事项。 穆玲不仅安排工地医院编写了预防宣传资料、免费发放,而且不顾危险和疲劳,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组织医护人员全力以赴诊治登革热病人4000余例,没发生因登革热直接死亡病例,为在安华人的健康做出了贡献,受到商务部的表扬。
穆玲在为安哥拉当地居民看病。图片来源:合肥文明网
受中国驻安大使馆重托,工地医院从给当地居民免费义诊到面向社会开放医疗服务,成为中安友谊的连心桥。
无论有多忙,穆玲始终坚持为当地居民义诊服务,经常为周围的安哥拉人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受到士兵、农民、雇员乃至安哥拉政府官员的广泛好评。有一幕穆玲至今难忘,那是工地医院安营扎寨不久后的一天,正在病区查房的穆玲听到一名护士惊恐的呼叫声:“穆院长,您快来!”她闻声奔到院子,只见一队荷枪实弹的黑人士兵雄纠纠地站成一排,一位将军模样的人当庭而坐,由于刚到安哥拉不久,双方语言不通,一时间,穆玲搞不清来者何意,在异国他乡面对这样的阵势,穆玲的心也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她急忙找来翻译。才明白,原来是医院附近的驻军将医院经常为他们义诊的事向这位将军做了汇报,将军听后非常感动,特意前来致谢。大伙听了翻译的解释,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还有附近芒果园的果农们,也是穆玲的老朋友了,只要一看到穆玲,都会热情地冲上来,又搂又抱,拉着她的手久久不放。
就这样,穆玲无数次架起了中安友谊的连心桥。
3.愧对自己亲人 坚守岗位只为让别人的亲人放心
在国外工作的7年多时间,穆玲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时刻萦绕在心底,尤其是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年近八旬的老母亲充满了愧疚之情。中国古话说:“父母在,不远游。”穆玲的父亲已经去世,女儿自然是老母亲最想留在身边的人。可是穆玲为了远在非洲大陆工作的万余名中国同胞却不能留在母亲身边。2012年春节,老人家突发心脏病,病情危重,穆玲的弟弟、弟媳将母亲送到医院。经检查,母亲的心脏多条血管严重堵塞。经过急诊手术,在心脏血管内放置了两个支架才挽救了生命。弟妹们怕穆玲担心,一直没有告诉她,直到穆玲回家休假时才得知母亲曾在生死边缘挣扎。那一刻,穆玲紧拥大病初愈的母亲,泪如雨下。
2013年,正在休假的穆玲,突然接到赶回安哥拉的通知,就在登机之前,前来送行的弟弟忍不住告诉她,医院紧急决定当天又要给母亲进行一次心脏手术。听到这个消息时,穆玲非常想留下来,可安哥拉那边有要事等着她,怎么办?带着一颗万分忐忑的心,穆玲最后还是登上了飞机。在飞机上的20多个小时,她多想第一时间知道母亲手术的进展情况,尽管内心无比煎熬,她也只能在迪拜转机的空隙,急忙拨通家人的电话,了解母亲的状况,高空中,穆玲数度为自己不能伺奉母亲而深深自责、泪如泉涌。
同时,老母亲也对远在天边的女儿充满牵挂,她知道非洲不是个太平之地,时常为女儿牵肠挂肚,年近八旬的老人居然学会了上网聊QQ。由于非洲通讯信号差,QQ聊天和视频几乎不可能,只能在QQ上留个信息。老母亲说:每天只要能在电脑上看到穆玲的QQ头像是亮着的,就放了一大半心。
丈夫和儿子也是最牵挂穆玲的人,而穆玲也只有在短暂回国探亲的日子里,想方设法做出许多美味健康的食品,来补偿对父子俩的亏欠。
中国中铁四局女职工穆玲(前排左四)在“全国五一巾帼奖章”表彰会现场。图片来源:中国中铁工会网
中非万里相隔,穆玲只能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作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视患者为亲人。2014年9月,她接到中国驻安哥拉大使馆张领事的电话,请工地医院接收一个神志不清、不明身份的患者。患者意识不清,没有自我认知能力,不能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大小便失禁,满身尿渍,皮肤、巩膜重度黄染,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穆玲带领医护人员立即进行了抗疟、护肝、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病人神志不清,又是传染性疾病,小便满地满床都是,到处都是尿黄色印记。因为患者没有人陪同,在当地也找不到生活上的护理人员,为了救治自己的同胞,穆玲毫不嫌弃地给他更换衣服、喂水喂饭等,让食堂师傅专门给他制作了高能量低蛋白的营养餐。患者因为神志不清,晚上居然踉踉跄跄地要往外走。怕他走丢,又怕他摔跤,穆玲只好提心吊胆地时刻盯着,随时观察,一天几次查看病情,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在穆玲及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人的病情慢慢好转,在入院第三天,意识清醒了,一周后明显好转。穆玲又联系大使馆张领事,给他订机票,安排护送人员。最后病人安全回到了祖国,穆玲才放心了。
穆玲经常和她的医务人员说:“这些人远离祖国和亲人,无依无靠。我们不能把他们只看成一个简单的病人,要想到他们国内的父母、子女在盼着他们归来,他们在家里都是顶梁柱,作为医务人员,要尽自己的能力救助同胞,让祖国的亲人放心!”
(本网根据《好医生穆玲:生命的守护神》《杏林春暖安哥拉》 《穆玲:“海外员工的生命守护神”》等稿件综合,感谢合肥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都说“医者仁心”,从穆玲身上,我们能够切实感受到一位“好医生”的无限魅力。她不远万里奔赴非洲,架起了中非友谊的桥梁,成为“生命守护神”;她亲力亲为,在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更在其努力下对安哥拉当地的医疗水平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穆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祖国博大精深的歧黄之术在非洲的土地上发扬光大,成为温暖着中非人民的“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