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9日16时50分,正值放学期间,广西河池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山区教师苏慧敏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一辆高速行驶的摩托车向放学的学生队伍飞驰而来。紧急关头,苏慧敏推开了3个孩子,但她自己却被摩托车撞飞14米,不省人事。苏慧敏在学生生命受到威胁的关键时刻,舍身推开学生。她的壮举在瑶乡传为美谈,她被很多人称为广西版的“张丽莉”。 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感激,出院后的她只是说:“在危急时刻救学生是教师分内的事情,放在每个教师身上也许都会做出同样的举动。”
苏慧敏正在护送学生过马路。图片来源:广西文明网
1.她舍身救学生 面对感激只说这是分内事
林堂小学,紧邻国道。对面,巍峨的大石山;脚下,圆弧形210国道,道弯、坡陡,当地人称这里是“龟背路”。从2003年开始,每天中午、下午,学校的值周老师都要护送外宿生过马路,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2015年1月19日16时50分,如同往常,苏慧敏穿上那件只有值周时才穿的红色衣服,因为细心的她知道,举着红旗、穿着红色衣服,更加醒目,能为学生们增添一份安全感。她叮嘱22名同学过马路时注意安全:“要走斑马线,不要嬉戏打闹,不要倒退走……”她高举小红旗,环视过往车辆,护送孩子们穿行。“1个、2个、3个……”学生们鱼贯而行,很快,19个孩子已通过,“快点!快点!”队伍末尾,张梦娜、潘婷、潘笑笑3名女同学不紧不慢、不慌不忙地走着,苏慧敏催促她们加快步伐。
突然,一辆摩托车以近乎80公里时速,从陡坡飞驰而来,没有减速,没有刹车,眼看要冲向学生,刹那间,苏慧敏下意识地用尽全力,推开潘笑笑(11岁)。潘笑笑一个踉跄撞上潘婷(13岁)、张梦娜(13岁),3个孩子都闪开了。苏慧敏却被摩托车撞个正着,飞出14米,摔在地上不省人事。家长王喜正等着接孩子,看到眼前一幕都吓瘫了:“如果没有苏老师挺身而出,至少有两个孩子重伤或死亡。”潘笑笑事后想起发生的这一幕,仍惊魂未定:“如果没有老师推那一把,也许我就不在这个世上了。”
苏慧敏带领学生过马路。图片来源:广西文明网
事故发生的那天下午,苏慧敏的丈夫王远欢正在大兴中学上课,得知妻子出事的瞬间,他打了一个踉跄,随即发疯似的跑向大兴乡卫生院……
学生得救了,苏慧敏却右锁骨骨折,左耳廓断裂,头皮血肿,脑震荡。大兴乡卫生院——都安县人民医院——解放军三0三医院,苏慧敏被辗转救治,伤情十分严重。潘笑笑的妈妈韦玉梅得知事情经过,揽着女儿不禁落泪:“苏老师,真是对不起,我们可以平安过年,您却躺在医院里。”
面对家长们的感激,苏慧敏的真情自白却是:“我没有那么伟大,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分内的事情。”
2.学生眼中,她胜似妈妈 老师眼中,学校有她便可放心
瞬间壮举,并非偶然。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
有一次,苏慧敏正在上三年级语文课,教室的角落里,忽然传来一声低低的啜泣声。苏慧敏循声望去,看到一双含满泪水的眼睛,“苏业旺,你怎么了?”苏慧敏走过去,轻声问道。“昨晚妈妈精神病发作了,把我的课本全部烧掉了。”苏业旺伤心地说。“不要难过,老师给你买!”苏慧敏替苏业旺擦掉眼角泪水,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
对学生而言,苏慧敏不是妈妈,胜似妈妈。2014年12月,林堂小学为苏业旺、韦宝君申请了贫困资助,但需要村里出具证明,眼看截止时间快到了,家长们还未送来证明,校长韦权急得团团转。“韦校长,我去办!”苏慧敏主动请缨,不由分说,骑上摩托,直奔村委帮办好了证明。
苏慧敏正在为学生整理被子。图片来源:广西文明网
“咚咚咚……”2014年9月的一天夜里,一名惊慌失措的女学生,突然敲响苏慧敏的门。“苏老师,韦柳丹病了。”苏慧敏立即起床,来到宿舍,发现韦柳丹高烧不退,神志不清,她赶紧到厨房,烧了一锅热水。没有退烧药,只好喂开水,用毛巾敷头。毛巾换了一次又一次,开水烧了一锅又一锅,苏慧敏一直守在身边。这一夜显得格外漫长,好不容易捱到天微明,苏慧敏赶忙将孩子送往医院。韦柳丹家在丹江村,离林堂村20多公里,她与妹妹在校寄宿,苏慧敏常问寒问暖。夏天,为她们买蚊香;冬天,给她们添衣物;课后,帮她们补功课。“好好学习,走出大山。”苏老师的教诲,姐妹俩铭记在心。
学校教学楼的二楼有一间少先队活动室,是苏慧敏的“宿舍”。周一、周二学校事情比较多,苏慧敏很少回家,就住在学校这间宿舍里。平时,老师们有事外出,或者需要回家,都乐于找她帮忙。她总是说:“我在学校里,你们放心吧!”
苏慧敏低调、谦逊,对过去的成绩只字不提。而记者却通过侧面了解得知,在河池师专数学系,她单科成绩第一名;在永安乡安福小学、大兴乡林堂小学工作期间,她多次被评为乡级优秀教师;2013年,在广西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测试活动中,她荣获二等奖;她的论文《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之我见》,经《大观周刊》杂志评审,获得优秀论文一等奖……
3.牢记爷爷教导:老师要把学生当做亲生孩子对待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弄苍屯,一个从乡里要走1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的偏僻山寨。一间简陋不堪的木瓦房屋,苏慧敏从小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
67岁的苏健华终生患有耳疾,64岁的妻子韦彩霞常年身体抱恙,他们育有7个孩子,苏慧敏排行老四。
如今已91岁高龄、瘫痪在床的爷爷苏斌,是一位“老革命”。为了子孙们的成长,爷爷平常要求严厉,教育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早日能够为家乡建设做贡献。苏斌立下规矩:只要看书就不用干农活,以此激励子孙们“读书改变命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由于环境闭塞,苏慧敏和姐妹从小就立志当医生或老师。在她们眼中,医生和老师是最能帮助别人的职业。
在爷爷的熏陶下,虽然生活艰苦,但苏慧敏和姐妹读书异常刻苦用功,最终也都通过读书走出“农门”,成为光荣的人民教师。
苏慧敏正在备课。图片来源:广西文明网
五妹苏红杏至今仍牢记,在每一位孙女的“庆功宴”上,爷爷都语重心长地教诲:“老师就是学生的第二父母,一定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生孩子看待。”
艰苦的生活,磨砺了苏慧敏“事事想人先”的品质。苏红杏记得,小时候父母身体不好,家庭贫寒,7个兄妹面临失学。很多次,四姐苏慧敏偷偷和父母商量:“实在不行,就让弟妹们上学吧,我出去打工挣钱。”
生活的磨难更练就了苏慧敏勤勉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德。弄苍屯没有公路,村民赶集、小孩上学,都要走三四公里山路,才能到公路。山路不好走,下雨天泥泞,又容易滑倒。2013年,村民们提议建一条屯级路。
苏慧敏得知消息后,动员家人出钱出力。那时,家里的老房子已破旧不堪,每逢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瓦片往下掉,父亲苏健华打算修缮一番。苏慧敏便对父亲说:“爸,我们先捐钱给屯里修路,等路修好了再建房子吧!”见父亲沉默不语,苏慧敏又继续说:“现在屯里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公路,等路修好了,也方便把材料运进来啊!”
最终父亲同意了女儿的建议,于是,她和父亲一起,拿出7000多元支持修路。
4.挺身而出,她将“分内的事情”做得厚重如山
2003年9月,苏慧敏从河池师专分配到都安县下坳二中实习。王远欢当时担任该校的班级主任兼体育老师。在几个月的教学交流中,王远欢慢慢被苏慧敏的责任心、善良所吸引,两颗心慢慢碰撞出爱情火花。
“她仅仅是一个实习老师,但班上学生的学习,甚至吃喝拉撒她都兼顾到位,学生对她甚至比我还好。”王远欢说。2005年,王远欢、苏慧敏两人成婚。3年后,儿子出生。
成家后,夫妻俩与王家几兄妹,一起住在下坳街上一栋3层的楼房里。多年来,10多个人呆在一个屋檐下,和和睦睦,苏慧敏几乎没和家人拌过嘴。
“很骄傲,我们王家有个好媳妇。”在家公王老的眼里,苏慧敏是一个难得的好媳妇。因为工作关系,王老几个子女经常不在身边,照顾老人的重任基本都落在了苏慧敏身上,她对家中大小事情都亲力亲为,无怨无悔。
2014年9月,王老患上肾结石,疼痛难耐,苏慧敏亲自搀扶家公住进下坳镇卫生院。苏慧敏的学校离卫生院30多公里,但她每天下课送学生回家后,都跟丈夫骑摩托车到卫生院照顾老人。
“我心疼他们,叫他们别来了,但他们坚持要来。我是真的感动和自豪,我们王家有个好媳妇。”王老说。
没有分家,没有争吵,在下坳镇,王家家风好、人心善,王家大哥提及弟妹苏慧敏,他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苏慧敏康复后在丈夫的陪伴下一同回家。图片来源:广西文明网
王家亲戚众多,家里人来人往,苏慧敏从不怠慢,也不轻视。堂哥、堂弟的孩子和表弟的孩子在下坳镇中学读书,每逢周五,他们都要到王家过周末。在当地,有句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可是苏慧敏都把他们当成骨肉至亲。因为家在农村,起初孩子们到她家有点生分、拘谨,苏慧敏见状,热情地说:“这里是亲戚的家,也是你们自己的家。”每周六,她都主动帮4个孩子洗衣服、刷鞋子、补功课。
苏慧敏,这位都安瑶族大山里的一名普通老师。她的日常所为,都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细碎事情:掏钱帮孩子买课本,为孩子补功课;照顾寄宿学生,夏天为他们买蚊香冬天添衣裳,夜半看护发烧生病的学生……没有豪言壮语,只有诸如“我没有那么伟大,只是做了一个老师分内的事情”等等的真情自白。生死刹那间,她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身边的孩子们将“分内的事情”做得厚重如山,树立起一个好人的坚实身影,也出了一份好老师的优秀答卷。
编辑点评
平凡园丁育花人,危难时刻见师魂。在危险来临的紧急关头,她奋力推开学生,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给了学生,她的“这一推”,饱含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情怀,彰显着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擎起了言传身教、身正为范的为师标杆。苏慧敏,作为一个平凡普通的山村女教师,她用实践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谱写了一曲生命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