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农地流转切忌过度非粮化

秦风鸣

2015年08月11日08:33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农地流转切忌过度非粮化

近日,笔者在长治郊区农村走访时,听村民们说,早在2012年初,他们村有近百户村民将180余亩耕地以每年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给长治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只在流转的部分耕地上建起了几十个蔬菜大棚,剩余的耕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今年,该公司又在流转土地上种起了中药材。

“如果将土地流转出去,每年可得1000元的租金,人还能解放出去打工赚钱,这对农民来说不是坏事。但是这对土地合作社和企业而言,种粮就不是那么合适的选择。”该公司老板对笔者坦言,“现在一亩地年租金在1000元左右,加上人工、种子、农药、化肥的费用,如果不种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土地流转还有什么意义?”老板一语破天机,也道出了农地流转后“非粮化”倾向的一大原因。

诚然,土地流转可以适当地搞一些养殖、种果树、建大棚等种养殖,但是,如果大多数流转土地都不再种植粮食就有些不妥了。第一,土地“非粮化”背离了土地流转的初衷。农村土地流转的目的在于以零归整,进行规模化种植,便于农业机械现代化耕作,能更好地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产量,让农民从零敲碎打的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既可减轻负担,进行其他方面的劳动与创业,又可较快地增加收入。第二,耕地姓农属粮,是粮食之母。耕地的主要用途就是生产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满足人们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第三,我国国情不允许土地“非粮化”,一些土地贫瘠薄弱,地力不肥,土壤污染严重,粮食增长空间较小,而我国人口数量每年还在不断增加,这也就要求我们必须珍惜耕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第四,天有不测风云,要积谷防荒。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自然的制约,造成粮食生产不稳,增长速度缓慢。在粮食生产中我们要有战略眼光,要有前瞻性和预料性,多打粮、打好粮、多储粮。因此土地流转后过度“非粮化”现象不容忽视,应当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