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巡逻民警巡逻至达绒乡古朗村,打开“必到点”箱签下巡逻时间和当时的治安情况。记者 张黎黎 摄
“叮铃、叮铃……”骑警队员伴着一阵车铃声,由远而近,打开“必到点”箱、签上名字,四处查看一番后,留下一串“叮铃”声后又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
桑日县城辖区的老百姓爱听到这“叮铃”声,久了他们在心里都记下了这节奏:差不多每隔两个小时就有一支骑警队过来,劝劝乱停乱放车辆的、处理处理百姓求助、有吵吵闹闹的协调协调,有什么事大伙也可找他们咨询咨询。
那一串串铃声串起了桑日县群众365个日夜的安宁——清晨和着车铃声开始一天的忙碌,夜晚则伴着车铃声安心入眠。
为什么“必到点”巡逻能让当地群众这样放心、安心呢?
在桑日县城及周边乡村共有18个这样的“必到点”。2014年在设置这些点位时,除了辖区内主要路段、党政机关等,桑日县公安局还把日常人流量较小的背街暗巷列进了巡逻必须到达的点位。
骑警队的民警24小时交叉巡逻,到点后必须签上巡逻民警的姓名、到达时间和巡逻动态,这样“必须巡逻到位、到位必须签名”的巡控模式实现了“全覆盖、无死角、不熄火”的管控,自然就形成了守护百姓平安的防护网。
2015年2月底,骑警队民警土登达瓦像往常一样和同事骑着自行车巡逻,在到达巴朗村一片居民房附近时,发现村民达娃扎西家后院的草堆正在冒烟,土登达瓦立即向桥头警务站请求灭火支援,同时向县消防大队报告火情。
在土登达瓦灭火的过程中,听到动静的主人达娃扎西慌慌张张跑了出来,提着水桶与土登达瓦一起灭火。在随后赶来的消防官兵协助下,火势很快被控制住,也未造成达娃扎西家太大的经济损失。
惊魂过后,达娃扎西紧紧握住了土登达瓦的手说:“如果不是你发现得早,我们这一片房子可都就难保啊。”原来,巴朗村的居民房多为土木结构,户户相连而建,一旦火势控制不住,那后果不堪设想。
灭完火,土登达瓦并没有立即离开——必须找到起火原因,才能避免再次出现类似隐患。原来藏历新年快到了,很多小孩子玩起了炮仗,一点、一扔引起了这场火灾。查明了缘由,土登达瓦把村里的孩子全部召集过来给他们上了堂“安全课”:冬天气候干燥、乱扔火种可能引发各种隐患,以后可得注意啦!
农闲时古朗村村民爱喝酒,喝多了、醉了就往路边一倒呼呼大睡。每每遇到这样的村民,必到点巡逻民警一定会想办法问到他的家庭住址,送他回家。“尤其是大冬天的,睡在街道上还不冻出个啥病来!”桑日县公安局民警次仁加错痛心地说。
自从有了“必到点”巡逻民警,辖区内小偷小摸的少了、酗酒后闹事打架的少了、乱停乱放的也少了,老百姓的安全感自然也提高了。
46岁的阿古经营着一家淋浴店,土生土长在绒乡的他看到了“必到点”巡逻带给大伙的好处:“说实话,半夜三四点我都看到过民警在街上巡逻,看到他们的身影忙来忙去我们老百姓就觉得特别安心。”
话说间,骑警队的巡逻民警骑着车迎面而过,和阿古打了个招呼,又渐行渐远,留下一串铃声,叮当、叮当,悠远而清脆。(记者 张黎黎)
相关专题 |
· “追梦·西藏的足迹”全国网络媒体西藏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