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勇当排头兵 善做探路人——上半年上海市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纪实

徐敏

2015年07月13日08:19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勇当排头兵 善做探路人 ——上半年本市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纪实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肩负“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使命的上海,更需拿出跋涉勇气,探路智慧。

今年以来,上海牢牢把握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中央深改组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全市各项改革,特别聚焦重点、集中精力突破关键环节。

听一听这半年多来上海改革鼓点的“最强音”: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抓好自贸试验区扩区之后的先行先试,在全市辐射推广不涉及法律授权的自贸试验区经验;积极稳妥、有力有序推进国家明确上海试点、并且下一步要在全国推广的改革任务,如司法改革、教育改革等;抓住具有上海特色的重点改革工作,包括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国资国企改革、创新体制改革、基层治理改革、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媒体改革等……

一系列改革推进过程中,有的已形成实施方案;有的即将在全国层面推广;有的开始显现成果,让群众有实实在在获得感。

向着深处推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改革之路,上海如何“行”?往何处“至”?

向着改革深水区行进。4月27日,上海自贸试验区正式扩区,由此,上海自贸试验全面开启“2.0时代”,探索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试验——自贸区建设要与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相结合,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相结合。

翻开上海自贸区的深化改革方案,会发现多了许多新提法,如“探索建立采信第三方信用产品和服务的制度安排”,“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试点建立与开放市场环境相匹配的产业预警体系”……这些都是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亟需解决的难题。这也意味着,上海自贸区这块制度创新的“苗圃”,将向更难、更险的改革深水区迈进。

朝着改革高地攀登。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加快建设科创中心”被列为今年市委一号课题,这是本届市委第一个跨年度进行深入研究的一号课题。全市各方深入调研,协力研究,制定行动方案。今年5月,《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正式出台,22条新政针对性强,充满行动力——清除各种障碍,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创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来沪创新创业;打破产学研用的“中梗阻”,构建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跑好“最先一公里”。去年7月,上海率先拉开全国司法改革序幕,选了一批单位作为试点;今年二季度,全市司法机关全面推开试点司法改革。目前,法院、检察院人员分类管理工作平稳有序;上海的法官检察官单独序列的薪酬方案已获中央批准;审判运行机制和检察运行机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同样稳步推进的还有教育改革。上海自去年9月在全国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后,目前,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高考招生录取模式等一系列细化方案正在积极制定和有序推进中。

率先自我革命

“我们要主动适应新事物,而不是要求新事物来适应我们老的管理模式,否则这些老的模式将成为创新的阻碍。此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我们自身改起。”在建设科创中心课题调研中,市领导走的“第一站”就是政府部门,市委书记韩正在调研时如是说。

面对前所未有的利益调整,政府部门必须带头革新,才能有力助推体制机制障碍的破除,否则自己就可能成为“中梗阻”。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22条新政中,政府部门自我“革命”,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占了很大比重——对企业创新投资项目,取消备案审批;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市场准入管制;放宽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允许企业集中登记、一址多照; 改变部门各自分钱分物的管理办法,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

政府职能转变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国务院批复的上海自贸区“深化方案”25项内容中,有12项是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未来,在浦东凡是没有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将全部取消,凡是市区两级依据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权力将争取率先取消,凡是“红顶中介”将全部取消和放开。

各区县复制推广自贸区试点经验,制度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也是“支点”。长宁区针对区内重点企业的诉求,开展“贸易便利化试点”。该区将成立检验检疫驻区机构,打造集通关、查验、咨询服务于一体的功能平台,对进口短货架和冰鲜类产品实施分类监管,开设绿色通道。宝山区重点推进“区港联动”,即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建设联动,探索邮轮通关便利化,提升邮轮经济发展能级。

狠抓政策落地

改革需要蹄疾步稳,积小胜为大胜。如果把一项项改革新政的出台视为“小胜”,那么新政切实落地,厘清了各类矛盾,回应了社会期待,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让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方可谓“大胜”。

根据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上海国资国企无论是竞争类,还是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都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今年以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大手笔”频现:光明食品集团和良友集团联合重组,这是2006年以来上海国资系统涉及人员最多、涉及地域最广的一次重组;华谊集团核心资产重组上市方案获批。

“过去重组整合难推进,人事问题是很大的阻力。”据分析,如今“大手笔”重组频频推进,说明观念正在转变,国企的市场化进程在加速,市场化经营机制正在形成。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22条新政在5月发布后,一系列具体配套措施紧锣密鼓制定和推出。本月初,第一个相关配套政策《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出台。《实施意见》突出了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和评价中的决定作用,真正把权和利放到市场主体手中,让创新创业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纸面上的新政一项项化作现实。7月6日,来自奥地利的艾尔瓦尔德入境前,在浦东机场的科创、人才签证窗口拿到属于自己的R字(人才)签证,整个过程只用了几分钟。这是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出入境新政策出台后,本市发出的首张R字(人才)口岸签证。目前市科委认定了约3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可以邀请外籍人士作为人才入境。

更多的新政在推进中。去年市委一号调研课题形成的“1+6”文件,在今年初一揽子出台,一场基层大改革在上海拉开帷幕——街道一律取消招商引资职能,开展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三中心”拓展为“六中心”,服务群众有了“升级版”平台;乡镇治理体制不断完善,加强镇管社区、做实基本管理单元、在条件成熟的大镇析出街道;城市网格化进一步明确职能理顺机制;社区工作者队伍活力进一步激发……

上海,以勇开先河的精神跑出改革的“最先一公里”,也将以坚韧不拔的态度跑好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让各项精心设计的改革政策真正落地。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