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
当前,“为官不为”的风气,正在某些地方、某些层面的干部队伍中流行蔓延。面对经济下行趋势,有的官员束手观望、“坐而待毙”;面对一触即发的社会矛盾,居然也是击鼓传花、回避躲藏;面对深化改革的攻坚克难,他们更是游离其外、驻足不前,更何论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某些官员的“不作为”,不但激起了公众的莫大愤慨,而且引起了中央高层的严厉批评。
“不作为”首先是反腐纠风大背景下的一个新变种、一种新倾向。我们反对的“不作为”,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庸官现象”。在既打老虎又拍苍蝇的高压之下,在八项规定的风头仍健之下,有的官员抱怨“官不聊生”,说是“什么也没有啦”,甚至危言“没人再愿当官”。他们从过去的乐不可支变为今天的情绪低迷,从昔日的一味揽权变为现在的躺倒不起,甚至从往日的“有了好处乱办事”,变为当下的“不拿也不干、不喝也不办”,权力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演变为一推二避的又一种官僚习气。在有些地方,基层要办事更加困难,企业要“过关”更添阻力,群众要求告,竟也愈加“无门”。新形势下的“不作为”,成为有些官员对于纠风的“下有对策”,对于反腐的“软反弹”,它深刻地告诉我们,反腐纠风之下,有些地方的固有“政治生态”并未得到多大改变,“官场规则”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变了一个法儿而已。
“不作为”既有新倾向,但也不是新货色,这是长期以来,有些地方政治生态恶化、从政环境恶劣派生的一枚恶果子。比如在一些地方、某些层面,长期存在着“干吏淘汰制”的潜规则。你要干事吗?就可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左右同僚何堪?就必须突破旧体制、调整旧利益,就会得罪人,碰“硬钉子”;就可能“越位”,碰官场的旧规则,甚至改变一贯的“体统”。这样的“干吏”,往往会被视为“不稳重”、“不懂规矩”、“个人英雄主义突出”,总之成为“有争议”的干部,更不要说干事有风险,试验有失误了!反之,在不少地方,为官一任,什么也不干,任凭山河依旧,我自平稳做官的,因为“不出头”、不动奶酪,更不开罪任何人,所以反而青云直上、稳稳地提拔升迁。可不要以为这只是“熬年资”的平庸呵,他是博得了某些上级“稳重、稳健、稳当”的赞誉,获得了整个官场关于“好同志”的掌声呵!这样的“导向”和“示范”之下,有些干部从“初生牛犊不怕虎”,慢慢地“学乖”,渐入佳境,“成熟”起来,知道了“不为”竟是“为官”的秘籍诀窍,这样的“政治生态”不但为害了不少同志,而且形成了由来已久的用人导向和官场文化。
还有一种“不作为”,就更显出了少数地方政治生态的险恶。在那些山头林立、团伙纷呈的地方,你要做官,不必有“作为”,只要跟对了人,拜对了“老头子”,什么事也不要干,“恩师”自会提携,同党自会帮衬,不是说在那些地方,只要入了“盟”,就有如进入了仕途的“快车道”么,还要“干”什么“事”呢?当然他也“干事”,那便是为“老板”办事,为“兄弟”摆平。至于你不结派,不“入流”,当“独立大队”,不但干不成事,便是干趴下了,也没人搭理你,更不要说公道的评价和公正的对待啦!这样的“政治生态”之下,还有几个人争当“清官”甘为“能吏”呢?
“不作为”现象在某些地方的流行,固然有懒惰、不负责等个人原因,但解剖一批“为官不为”的麻雀,却告诉我们不能把视线停留在某些官员的品性、修养或能力上,应当看到“不作为”背后的真问题,还是要把官场的政治生态治理好,使官员的从政环境变良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作为”这个反复出现的问题!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