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赣州7月2日电 (姜萍萍)江西上犹地处赣州市西部,素有“水电之乡、茶叶之乡、观赏石之乡”的美誉。上犹县是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同时又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1日,上犹县委书记赖晓岚就上犹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干部作风等问题,接受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专访。
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赖晓岚表示,生态是上犹最大的财富和最大的优势,《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三年来,上犹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为全县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有力地保护了上犹“一江清水”。
赖晓岚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可以用“加、减、乘、除”来概括一些做法。一是在生态环境上积极做“加法”。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大力实施实施“造绿”工程、“清洁”工程、“水保”工程三大生态保护工程。二是在污染排放上主动做“减法”。上犹县以保护“一江清水”为目标,对陡水湖库区进行了水上、水面、水下立体式、系统性的综合治理,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比如水上餐馆全部搬迁上岸、网箱网具全部整治到位、游船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实现 “零排放”等。2014年,陡水湖纳入国家水质较好湖泊生活环境保护总体规划,陡水湖景区升格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上犹水质常年保持在Ⅰ-Ⅱ类标准,拧开水龙头就是一级水。三是在生态产业上大力做“乘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培育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生态休闲农业。四是在人为破坏上坚决做“除法”。严把生态规划关、严把源头防护关、严把责任落实关,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深入开展“低碳环保·绿色出行”、“小手拉大手·环保一起走”等活动,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精准扶贫是“一把手工程”
上犹县是老区、库区、山区县。革命战争给上犹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加上库区的县情,上犹群众损失了大量耕地、山林等重要的生产活动资料,另外上犹地处赣江支流、章江源头,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责任,矿产无法开采,污染企业严禁入驻,上犹的工业发展受到制约,这些因素导致了上犹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赖晓岚表示,《若干意见》出台三年来,上犹县紧紧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大开发两大历史机遇,把扶贫开发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来抓,与产业园区、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全民创业紧密结合。
上犹县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落实《若干意见》的首要任务,每年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用于民生支出,三年累计民生支出34.6亿元,年均民生支出是2011年的2倍。三年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2.6万户,近10万群众告别透风漏雨的土坯房,住进了红砖房;实施营前、五指峰等10个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8.42万群众喝上了干净水;改造和新建农村电网400多公里,2.13万个家庭用上了稳压电;投资近3亿元实施了11类84个教育项目,城乡薄弱学校、教师周转房、标准幼儿园、师生食堂等软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赖晓岚指出,精准扶贫是“一把手工程”。上犹2335名帮扶干部(含市直单位下派394名)与全县10654户48142人名贫困户“结对子”,实现了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双向全覆盖。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跟踪问效”,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将“苏区干部好作风”代代相传
上犹县十分重视干部作风问题,赖晓岚表示,《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三年来,全县上下从城市到乡村、从政风到民风、从思想观念到工作作风、从发展速度到发展质量、从外在条件到内生动力,都发生深刻变化。全县干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要求,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为抓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传播党的声音,倾听群众意见,重现了当年苏区干部“夜打灯笼访贫农”的景象。
赖晓岚说,推进《若干意见》政策落地,干部作风和能力是最大的考验,全县把干部作风和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转作风、提能力推动振兴发展,通过振兴发展来历练干部。我们充分发挥县委党校集中培训的主阵地作用,以推进振兴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加大对规划、城建、旅游、金融、农技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从处级干部到科级干部再到村组干部,全部实行轮训,将“苏区干部好作风”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