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红三连”老排长邓培喜牺牲后,埋在连队后山上。32年后他的女儿带着一个问号来给父亲扫墓:今天连队的官兵是不是还像爸爸当年那样“傻”——

老排长的女儿为何在“红三连”流泪

2015年06月26日10:40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老排长的女儿为何在“红三连”流泪

“红三连”举行“三件宝”交接仪式。记者 盖旭辉摄

5月28日,第40集团军某旅“红三连”官兵一大早就忙开了,准备迎接两位特殊客人——一等功臣、优秀共产党员、老排长邓培喜的妻子肖秋兰和女儿邓宇。

邓培喜,曾在“红三连”从战士干到排长。32年前的那个冬天,已是“红三连”所在营副营长的他在执行国防光缆施工任务时,积劳成疾,生命定格在36岁。遵照邓培喜遗愿,战友们将他葬在营区后山上。当时,小邓宇只有6岁。

如今,邓宇重返父亲的老连队,已是沈阳军区某干休所卫生所所长的她眼眶一直湿湿的。是啊,爸爸走了32年,自己20多年没再来过“红三连”。她有太多要看,也有太多要说。

“看到这‘三件宝’,就像见到了爸爸”

被诊断为癌症晚期时,正是国防光缆施工的紧张时刻,人手紧缺,邓培喜把诊断书揣在兜里。腹部疼得实在难忍,从不抽烟的他就卷根旱烟顶一顶,揣在兜里的3张会诊单全成了卷烟纸。

工程全部通过验收,部队班师回营,他却永远倒下了。弥留之际,邓培喜叮嘱战友和亲人:“我是‘红三连’的兵,‘红三连’就是我的家,把我埋在营区后山上吧,将来连队换防,走到哪就把我带到哪,可别让我离开家呀!”

爸爸走后,有时看到小伙伴们对父母撒娇,邓宇很眼馋。她回忆,那时自己也曾暗生怨恨和不解:“爸爸啊,您不顾自己的身体,难道也不顾女儿了吗?”

邓宇长大后参军分到父亲生前所在部队,当了一名卫生员。她一有机会就往“红三连”跑,渐渐理解了爸爸。

记者跟随邓宇来到“红三连”,巧遇一次交接:第36任连长刘红喜升任二营副营长,旅属炮兵团榴炮一连排长李元军接任连长。在全连官兵见证下,刘红喜将连队“三件宝”——红毛毯、“大事记”和“尖刀锐利”锦旗,郑重地交给新任连长。

“看到这‘三件宝’,就像见到了爸爸!”邓宇说,爸爸是个孤儿,早把连队当成了家。她记得,爸爸当年讲过,连队创建之初,由党代表罗荣桓和连长曾士峨、副连长张宗逊3人组成的第一届党支部,披着毛毯召开第一次会议,“被窝支委会”对党负责、对官兵负责,保证了连队建设不偏向;厚厚的“大事记”,记录着连队的卓著功勋和战斗足迹;战争年代,连队260多次作战大获全胜,最惨烈的一场战斗赢得了“尖刀锐利”锦旗。

32年来,邓宇不止一次地回望“红三连”的光辉起点:诞生于秋收起义,毛主席亲手缔造,全军首批“支部建在连上”的红军连队。32年来,她也不止一次地靠想象拼接父亲的简历:在“红三连”当战士4年,当排长8年,前后整整12年。

人生能有几个12年?随着年龄增长,邓宇越来越懂得爸爸:能到毛主席亲手缔造的连队当兵,是幸福更是责任;能在全军首批“支部建在连上”的红军连队当排长,带不好兵就是愧对历史。

“这两幅照片,能让人体味平等互爱”

与妈妈聊天,邓宇有时会问:爸爸最恋“红三连”什么?妈妈回答:爸爸恋“红三连”的一切!最暖心的是,不论谁,犯了错一样罚,立了功一样奖。

走进连队荣誉室,两幅跨越80多年时空的照片让邓宇感动。一幅是1927年秋收起义前后,毛泽东与警卫员的合影,警卫员站在了中间;一幅是去年深秋野外宿营,战士用身体掩门挡风。

“这两幅照片,能让人体味平等互爱。”邓宇一边若有所思,一边由衷赞叹,“平等就是官兵一致平等,互爱就是官兵互敬互爱。”

她还记得,小时候,爸爸讲过一个故事:1935年,三连随中央红军渡乌江,警卫员吴吉清的鞋子跑掉了。当晚,毛泽东递上自己仅有的一条床单:“撕成两半,能打两双草鞋穿。”

时光荏苒,传统不变。

指导员杨光指着第二幅照片向邓宇介绍,去年深秋,连队参加演习,夜间在一座废弃的房屋宿营,他和连长刘红喜把温暖的小屋让给战士,两人住在离门口最近的走廊过道。深夜狂风大作,杨光起床查哨,发现站岗的上等兵李达用身体在外面掩门。原来,房门关不严,冷风呼呼往里灌,李达用身体倚住门缝挡住了风。

连队挺进陌生地域,探索山林地野战生存和作战方法。初入山林,缺乏经验,官兵连续9天没吃过一顿饱饭。一天傍晚,列兵崔光辉将最后一块压缩饼干递给排长毕广宇。结果,一块饼干让来让去,有人递给了体力消耗最大的反坦克火箭手,反坦克火箭手又递给了轻机枪手。

评功评奖,班长刘新洋票数高于排长王涣元;特困补助对象名额只有一个,副连长申海伦和上等兵魏文男都符合补助条件。面对矛盾,党支部不回避、不推诿,经过民主集中,上报班长刘新洋立功,上等兵魏文男享受特困补助。

什么是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累在一起?凝望那两幅照片,听着一个个故事,邓宇对记者说,“红三连”被表彰为全军基层建设先进单位、沈阳军区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两次荣立一等功,不是偶然的。她多想告慰爸爸:您放心吧!连队还是当年那个连队!

“这次出征,是最好的回答”

熟悉邓宇身世的人,有时会问:“像你爸那样‘傻’的人,部队如今不多了吧?”这次来连队之前,妈妈也这样问。邓宇只好回答:“到‘红三连’看看就知道了!”

翻阅“红三连”大事记,一次出征记录让邓宇心中有了答案。

2008年深秋,全旅奉命进行全员全装野外强化训练。首次夜间闭灯驾驶训练,“红三连”有一辆车差点坠崖,有人提出“走走过场”算了。时任连长董卓坚决不答应:“真打仗怎么办?红军传人绝不作假!”经过一个半月苦练,他们创造出10多种夜间战法训法。全旅6昼夜连续拉动,“红三连”作为尖刀分队,夜间全部车辆闭灯机动,引领数以百计的铁甲战车,行程数千公里,出色完成隐蔽集结、远程兵力投送、山地进攻等10多个课目的实兵演练。

“这次出征,是最好的回答。”邓宇想说:今天像爸爸那样“傻”的人一点也不少,也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能打仗、打胜仗的重任。此时此刻,她更想告慰爸爸:“红三连”根没变、魂没变!

在连队特意安排的“追忆先辈先进、点赞红军传人”活动环节,官兵对“红军传人”争相点赞,再一次让邓宇眼睛湿润——

去年连队参加实兵演习,穿插分队奉命从灌木丛向“敌”指挥所机动,时任连长刘红喜带头冲锋。仗打赢了,他却被马蜂蜇了16个大包,眼睛肿得只能睁开一道缝。

实兵演习机动,“红三连”官兵又寒又饥,3次夜过苹果园无一人摘苹果。年过八旬的老果农感叹:“部队还是当年的样子!”

“听见没?像父亲那样‘傻’的人,今天的部队多的是!”邓宇悄悄与妈妈耳语。记者看到,肖秋兰老人欣慰地笑了,那笑中分明还带着泪花儿。

下午,上山祭奠。站在爸爸坟前,邓宇泪流满面:“爸爸,女儿和您的战友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当好红军传人!”(记者 董强 刘建伟 特约记者 姜玉坤)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杨丽娜)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