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夜空,7颗排列成“勺子”形的耀眼明星,被古人赋予一个诗意名字——北斗。
2015年3月30日21时52分,我国第17颗北斗导航卫星呼啸升空。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由区域向全球拓展,服务全球用户。
仰望星空,国防科技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飞雪目光深邃,激情澎湃。
伴随着“北斗”遨游苍穹、闪耀世界的轨迹,他的人生梦想也在深邃星空划出一个个壮美的惊叹号。
从零起步,20年不舍昼夜,逐梦北斗,这位被誉为李云龙式的科技专家有着怎样的信念、胆识和情怀?
面对挑战,他无所畏惧——
目光能看多远,脚步就能迈多远
450,1797。这是今年44岁生日当天,王飞雪写在笔记本上的两个数字。它意味着什么?
“前一个数字,是习主席叮嘱我和战友们‘把北斗系统建设好’之后的天数,后一个是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实现全球覆盖目标要拼搏的天数。”王飞雪说。
这是他给自己和团队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奋起冲锋的集结号。从1995年与“北斗”结缘至今,王飞雪的日子几乎都是在挑战中运转着。
1995年,我国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遇到了技术瓶颈,国内专家10年攻关迟迟无法突破。刚读博士的王飞雪、雍少为、欧钢另辟蹊径,以大胆、超前眼光拿出一个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与信号接收技术方案,请缨攻关任务。
“这是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科研项目,岂是儿戏?”“这个难题别人耗费10年功夫也没有攻克,几个年轻人能行?”“就算这个项目能做出来,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儿?”各种质疑声不绝于耳。不少专家甚至认为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方案。
这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看得见远方的灯塔,却不知道要迈过多少沟坎才能抵达。
“因为很难,我很兴奋,一心想搞清楚。”王飞雪说,“最初的电路板模型大如门板,光芯片就有192块,后来芯片压缩到63块,改成了3块小板。”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与痛苦寂寞互相撕扯的时光,与王飞雪一起参与攻关的几个研究生担心周期太长、出不了成果,相继离开。
3年后,星地对接现场,显示器上脉冲闪闪,捕捉信号成功。在场的20多位专家起身鼓掌,向王飞雪和同事们表示祝贺。
这个严重制约我国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工程的技术“瓶颈”,被他们攻克了,最终成功研制出北斗一号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系统,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对困难,他勇于担当——
军人的血有多热,剑锋就会有多亮
2007年4月,我国北斗二号首颗试验卫星进入轨道不久,遭遇大功率复杂电磁干扰,信号接收成功率不足50%。
茫茫太空,如果干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即将组网的10多颗卫星发射计划将无限期推迟,而已发射的卫星也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难题如何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躲”,改变信号频率,避开干扰,技术难度小,但前期已经建成的地面系统也得跟着重建,国家要蒙受数十亿元损失,且电磁环境一旦改变,卫星还要“躲”个没完。二是“抗”,增加抗干扰设备,打造电磁盾牌,保护卫星不受干扰,耗费资金少,但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时间紧迫,能否实现,胜败难料。
到底有多难?
“好比把一头大象装进一个小冰箱。” 团队中的欧钢教授回忆说,卫星体积有限,通常抗干扰设备体积大,功耗高,让卫星设备既小巧轻便,又有强大抗干扰能力,当时,这是个天大的难题。
这个“烫手山芋”谁敢接?
就在有关部门焦急、犹豫之时,王飞雪站出来说:“我们来干!保证3个月内解决问题!”
军令如山,勇气何来?
“军人生来为战胜。时机稍纵即逝,今天不拼命迎难而上,明天就得花费更多的时间追赶。”王飞雪说。
2008年5月,他们用军人的血性与智慧打赢了这场攻坚战,拿出了具有超强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将我国北斗卫星抗干扰能力整整提高了1000倍。时任我国卫星导航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感慨:“你们是李云龙式的科研团队,关键时刻敢于亮剑,亮剑必胜!”
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与我国“北斗”产生频率之争。谈判桌上,欧盟专家咄咄逼人:除非绕开欧美专利技术,否则无优先使用权。
作为学校星基导航与定位技术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之一、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顶层设计专家及专项专家组组长,王飞雪曾多次参加中美、中俄、中欧等国际谈判,他深知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没有真本事,不掌握属于自己的技术,在国际谈判桌上就没有话语权。
狭路相逢勇者胜,但勇者凭什么取胜?
“实力,你必须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让世界看到你的实力。”王飞雪和团队以艰苦卓绝、时不我待的拼命精神和难以想象的毅力、速度,不仅破解了体制、编码等一系列核心难题,还先后攻克了卫星导航领域的数十项关键技术。
如今,他所在的研究中心已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承担系统核心体制、卫星关键载荷、运控主体、测试设备和应用终端等研制任务的单位。
面对人生抉择与名利,他矢志强军,淡泊无私——
你真诚地对待事业,事业也会真诚地对待你
2005年,王飞雪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得到科研支持经费50万元,他把项目经费交由团队统一管理使用。
此后,不论团队如何发展壮大,个人项目如何增加,成员更换了多少茬,所有经费都坚持集体统一管理,每一笔都花在“刀刃”上。
2012年,团队潜心10年磨一剑,成果准备报奖,机关提出,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可以报两项。王飞雪和其他几名领导商定,担任领导的专家每人只报一项,其他的全部让给年轻人。
有人说,信念是指引航向的灯塔。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会看到远方,脚步会迈得更远。
高中毕业,王飞雪高考成绩优异,学校建议他上北京大学。
但是,面对老师、家人和同学的劝告,王飞雪还是坚持放弃了上北大,选择了内心向往已久的国防科技大学。
当他以全系第一的成绩完成本科学业时,人生再次迎来新的选择与转折。
“那时,国防科大虽是军校,但学员不是现役军人,毕业分配可以到部队,也可以选择到地方。”王飞雪回忆,“当时商品经济浪潮风起云涌,一些同学选择去更广阔的天地发展。自己也有机会到其他单位读研,但我心里特别喜欢军人的样子。”
在北斗科研领域成为知名专家后,有知名企业许以优厚待遇劝他转业或兼职。“虽然你管的项目资金上亿,但那都是国家的,你来我这边工作,赚的钱都是你自己的。”某知名企业老总以配备个人实验室、研发队伍和巨额年薪一次次劝他。
王飞雪不为所动,他坦率地告诉对方:“我选择从军和投身‘北斗’事业,不是为钱为利,我只想把北斗导航系统建设成世界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让中国人用上自己的导航系统。”
“你真诚地对待事业,事业也会真诚地对待你。”王飞雪常对身边同事讲:“人要知恩图报,我博士毕业一年破格提升副高,三年后评正高,组织已经给了我太多关爱。”(记者 王雁翔 王握文)
(《解放军报》2015年06月25日 04版)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