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把忠诚和使命镌刻在抗震救灾战场上

西藏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抗击“4·25”地震纪实

2015年06月11日08:35   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把忠诚和使命镌刻在抗震救灾战场上

4月25日14时11分,突如其来的地震打乱了日喀则市各族群众宁静祥和的生活。

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处于抗震救灾最前方的日喀则市,日喀则市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共同努力,交通运输、通讯、交警等相关部门全部出动,迅速反应、果断决策、周密部署,率先垂范、科学指挥、统筹调度。

一场紧张有序、争分夺秒的抗震救灾斗争迅速展开……

灾情就是命令——

及时启动Ⅱ级响应机制,迅速调集救援力量

4月25日,星期六。

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曾经领导过2011年亚东县“9·18”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的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日喀则市委书记丹增朗杰对于地震有着异常的敏感。震后第一时间,他立即要求相关部门核实情况。各地反馈的信息让他心急如焚——

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震中距离日喀则市吉隆县边境仅43公里,距聂拉木县边境仅42公里。

各县的信息相继传来,各县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部分县震感强烈,其中吉隆县吉隆镇出现房屋倒塌,聂拉木县樟木镇、定日县绒辖乡失去联系……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等自治区领导先后打来电话,第一时间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部署,并要求尽快核实灾情,了解灾区情况,立即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就是号令,刻不容缓!

丹增朗杰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派出由两名副市长带队的工作组前往灾情最严重的聂拉木、吉隆等县,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组织人员救治受伤人员和危险区域人员转移。要求受灾最严重的聂拉木、吉隆县立即派出工作组,尽快赶到失联乡镇。

当日17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西藏自治区启动应急预案Ⅱ级响应。

18时,灾情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已有12人遇难,多人受伤,房屋倒塌1000户以上……触目惊心的数据让丹增朗杰这位56岁的汉子面色沉重,犹如千斤重担压在肩上。

21时,自治区党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组建了由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担任组长的自治区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前后方指挥部两个指挥部同时成立,会议要求把救人放在首位,全力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派出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区党委政法委书记邓小刚带领的前方指挥部连夜赶赴日喀则,现场指挥调度抗震救灾工作。

23时,丹增朗杰再次召开紧急会议,就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精神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各部门全力以赴抗震救灾,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特别是陈全国书记的指示要求立即行动起来,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把救人作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同时,派出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洪波和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虎山带领的工作组前往灾情最为严重的聂拉木、吉隆及定日县,坐镇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工作。

这一夜,日喀则市委大楼的灯光一直亮着!

在打通生命通道的路上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反复强调“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数以千计的救援人员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

26日,4时30分,邓小刚一行抵达日喀则市,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听取日喀则市情况汇报,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6时20分,会议结束,丹增朗杰顾不上休息,及时下达会议安排的任务,用沙哑的声音嘱咐即将赶赴一线的张洪波、刘虎山,尽快抢通道路、恢复通讯,及时安置受伤群众。

樟木,作为西藏最大的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口岸,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充满着异域风情的边陲小镇已经满目疮痍,成为此次地震的“孤岛”。

地震前,这里边贸繁荣、商贾云集,有国内外商户1000余家,年边境贸易额超过20亿美元、过境国内外游客13万人次,是中尼最重要的通商口岸。

26日上午,樟木镇与外界失联已经20多小时。这个边陲小镇上6000多人的情况如何,丹增朗杰焦急地等待着前方的消息。

值得欣慰的是,在地震过后,日喀则市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驻军部队官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一方面安定群众、等待救援,一方面团结一心、开展自救避险,有效防范了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过一天多的不懈努力,318国道聂拉木县亚来乡至聂拉木县城的路段终于抢通,但问题又接踵而来,专家预计,聂拉木县城至樟木段道路仍需8—10天才能抢通。

“我应该到前线去,那里更需要我。”丹增朗杰坚定地说。

丹增朗杰向自治区党委提出,自己有参加“9·18”抗震救灾的经验,申请带领一支精干的抢通施工队前往聂拉木县受灾最为严重的樟木镇,抢通道路。

26日23时许,参加完自治区前方指挥部全体会的丹增朗杰,冒着余震,带着紧急组建的应急突击队前往聂拉木。

27日凌晨,日喀则通往聂拉木的公路上,雨雪交加,能见度很低,车内温度也不高,丹增朗杰一直催促驾驶员,快些,再快些……

早上6时许,丹增朗杰简要听取了聂拉木县关于樟木镇道路抢通工作情况汇报,并当即决定,率领武警交通部队、公路交通、应急通信等多个部门抽调的精干应急抢通人员100多人,组成突击队,调用10余台工程机械,立即前往318国道县城至樟木段开展抢通工作。

从聂拉木县城至樟木镇的路上,处处充满着危险:余震不断、山体滑坡、滚落而下的飞石、雪崩、路面塌方时有发生。

凭着自己在“9·18”地震中抢险救灾的经验,丹增朗杰根据现场实际,科学统筹协调,合理安排作业机械,确保突击队和机械分散作业、协调作业,遇到打通难度较大的路段,他徒步穿越阻挡路段,亲自指导勘测,采取一段一通的方式,利用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全力打通受阻路段,有效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和抢通工作效率,有效缩短了抢通时间。

短短3个半小时的时间,突击队抢通道路14.1公里,占全线长47%。丹增朗杰还通过随行的卫星通信设备向樟木镇通报道路抢通的最新情况。

“丹增朗杰书记带人来救我们了。”处于“孤岛”中的樟木镇群众看到了希望。

曙光就在眼前,但更大的困难也在阻挡着救援队伍前进的步伐,通往樟木的必经之地——友谊隧道因地震而出现大面积塌方。这里作业面小,作业量大,作业难度大,周边地质条件复杂。

前方又有更大面积的塌方,作业难度更大……

“打通了这里,樟木镇受灾群众将有食品、药品,大家在等着我们呢。”真诚的话语让大家再次鼓起了斗志。

一会儿到现场查看,一会儿又了解抢通情况,整整一夜,武警交通部队的官兵们奋战了一夜,丹增朗杰也没合一眼。

靠着科学的施工和坚定的信念,28日下午,原来预计8-10天才能打通的道路提前被抢通,但是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行车,焦急的他再也无法多等一秒钟,立即带着两名工作人员,步行1个多小时,从山腰绕行,到达了樟木镇。

“书记来啦!我们有了主心骨。”樟木镇的群众拉着丹增朗杰的手,激动地说道。

30公里,30多小时。抢通的是通往“孤岛”的生命通道。为下一步转移安置提供了最宝贵的客观条件。

大转移,不落下一名群众

——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到达樟木镇后,丹增朗杰第一时间前往受灾群众安置点、临时医院、临时指挥部,详细了解受灾群众的吃住情况,并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

“大灾无情人有情,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有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大家一定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病能医。”丹增朗杰的话语让受灾群众紧张的心平静了下来。

樟木镇依山而建,空间狭小,地震发生后,地质条件发生明显变化,加之余震不断,樟木镇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大,严重影响当地群众及商户生命安全,丹增朗杰将这一情况及时上报自治区党委。

“樟木镇群众全部撤离。”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亲自下达指令。

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是丹增朗杰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时间,聂拉木县全县基层党团组织、驻寺干部、驻村工作队、“双联户”户长都立即行动起来,挨家挨户做通思想工作,一场国内外为之瞩目的大转移迅速展开。

离开祖辈居住的故土,舍下辛苦打拼的基业,放弃生意兴隆的商铺,这对于在樟木镇生活的群众而言,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必选题”。

天越来越黑,雨也越下越大,转移点聚集的群众越来越多。

“一定要给群众讲清楚、说明白,现在灾区仍很危险,一定要保证所有人全部转移走,还要保证安全转移。这是命令,必须下的死命令!”丹增朗杰说道。他深知,这次大转移在日喀则市乃至西藏都史无前例,转移路线长,群众数量多,沿途还存在潜在的危险……

同一时间,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按照自治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为保证转移过来的受灾群众及商户有帐篷住、有被褥盖,张洪波连夜指挥调度驻军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干部职工迅速行动,通宵战斗,全力组织桑珠孜区、拉孜县临时安置点建设,在短短十几个小时内就搭建起数千顶帐篷,为樟木镇受灾群众及商户转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29日下午,张洪波又赶到聂拉木县。在聂拉木县与樟木镇交叉路口,顶风冒雪,坐镇指挥调度工作。

面对焦急的群众和阻断的交通,张洪波当机立断,现场指挥,充分利用警车高音喇叭,在解放军和党员干部的积极配合下,迅速打通了聂拉木县中转“肠梗阻”,仅仅8小时,樟木镇所有受灾群众及商户全部安全撤离到桑珠孜区和拉孜县临时安置点,确保了区党委的决策落实,确保了6000名受灾群众及商户的有序转移。

在党政军警民各方联动、密切配合下,群众被充分发动起来,各种民用车辆全部被调动起来,货车、皮卡、小车、农用车,最大的主力还是军车。随着一辆辆军车满载着群众驶出樟木镇,丹增朗杰才稍稍舒了一口气。

29日晚21时许,最后一辆载着受灾群众的车离开樟木镇。看着几乎空无一人、一片漆黑的樟木镇,只有几盏留守部队住处的灯光还隐约可以看到。在上级的再三催促下,丹增朗杰最后一批撤离。

前方紧急动员、组织撤离,后方紧急行动,在拉孜县、吉隆县和桑珠孜区紧急选定的救灾安置点,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干部职工齐动手,16000多顶帐篷以最快速度搭建起来,随时等候着灾区群众入住。

从樟木镇到桑珠孜区的路上,日喀则市交警大队的所有交警全部上路执勤,每隔10公里安排一名交警,确保受灾群众安全畅通地撤离到安置点。那一夜,风雪中,交警大队的干警们用身上的那抹银光黄,把灾区和安置点的道路连接了起来,保障了转移群众的车辆的安全畅通。

30日凌晨4时许,最后一批群众住进了桑珠孜安置点。

“大灾面前,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搬迁到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的老人次仁多吉饱含热泪地说道。

大灾之后,信心比黄金更宝贵!以丹增朗杰为班长的日喀则市委市政府班子深知,灾后重建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希望的种子已在灾区群众的心中萌发。

“灾难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是动摇不了我们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决心!”丹增朗杰说道,今后重建家园的路会更长、任务也会更艰巨,日喀则市委、政府将坚持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与各族人民肩并肩,站在每一寸饱受摧残的土地上,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记者 刘玉璟 益西加措 孙开远 王杰 段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杨丽娜)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