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王村镇司村普通村民王西广今年已经50岁了,他不图回报,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跳入激流险滩之中,从18岁开始到现在,他已经从黄河中成功救起了31个生命。周围乡亲在热情称赞他的同时,也送给他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号“救人专业户”。他总结自己的救援经验,牵头组建救援团队,甚至让儿子也加入,为的是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游客乘兴而来平安而归。从救第一个人到今天,30多年过去,王西广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中年大叔,黝黑的皮肤,是黄河边的风日对他义举的最好见证。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危情时刻对他人伸出援手的坚持。
王西广驾艇在水流湍急的黄河河面进行搜救。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郑州站
1.12岁落水被救 意外经历成就“救人专业户"
救人缘于12岁那年一场惊心动魄的经历。
12岁那年,王西广和母亲、三哥、姐姐去黄河北岸走亲戚,返回南岸下船时,船突然翻了,一家人全都掉进河里。突如其来的事故让大家顿时慌乱,不善游泳的家人在河里使劲挣扎,连呼“救命”……幸运的是,同村村民房西来闻讯赶来,把王西广一家人全部救了出来。劫后余生,一家人不胜感激,而一颗见义勇为的种子也在王西广心里悄悄地生根发芽。他下定决心练好水性,长大后,当别人遇到危险时自己也能救人一命。
王西广的家北边紧邻黄河,经常到河边游泳,久而久之,他终于练就了一身“水中本事”。
王西广第一次救人的经历要回溯到1983年,这是他初中毕业到黄河北岸生产队参加劳动的第二年。有一天,王西广正在岸边放羊,突然听见一个声音大喊救命,跑过去一看,一个老人掉进了水里,他立刻跳下水把人救了上来,“那次算是比较顺利,但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之后,他和妻子在黄河边开小卖铺营生,闲暇之余,去岸边看看、劝游人注意安全、下水救人成了他最重要的“工作”。王西广告诉记者,“每年夏天的时候,都要提高警惕,游泳的人多了,很多人出事。”30多年,王西广成功救了31条人命,人们也由此叫他“救人专业户”。
王西广在黄河上巡视。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郑州站
2.深夜凶险救援 打破“夜不行船”铁规
下过多少次水,王西广已经记不清了。他只记得最凶险的一次,是2011年6月20日的那次深夜营救。
当日下午3点,河南温县村民张发、张天和贾贵相约去黄河南岸捕鱼。下午去的时侯一切正常,但当晚上8点,三人准备返回时,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傻了眼:水位上涨了足有4米多深,且水流湍急,返回非常危险。眼看天色越晚险情越急,三个人的手机也留在了黄河北岸,没办法报警。经过商议,水性最好的一个人游回了北岸报警。接到报警,温县和荥阳警方赶到现场联合营救。此时,近200米宽的黄河水面越升越高,并且在事发地段骤然改变了流向,加速向东南方向冲去。当地群众介绍,捕鱼村民被困的地方水深约有8米,泅渡救人极其危险。为确保救援人员安全,只能用冲锋舟救人,熟悉情况、水性好、又会开冲锋舟的王西广成了最佳人选。
“接到电话时我刚吃完饭正和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天已经黑了,不瞒你说我很犹豫。”王西广告诉记者,“但人家等着我救命啊。”
被救者与王西广热情拥抱。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郑州站
看着漆黑的夜晚,妻子韦建霞心里七上八下,自古以来,黄河渡船就有“夜不行船;雨天不行船;风大不行船”三条船规。先人总结的经验老伴能打破吗?出事了可咋办?她建议王西广不要去。王西广说,“人命关天,怎能不去?就是天大的险,也要去冒!”说着,他穿上救生衣,提着探照灯,赶忙跑出去。韦建霞站在小卖部门口,望着丈夫的背影消失在黑夜里,担心却又无奈。
“那天确实危险,伸手不见五指,我那冲锋舟只要碰上点树根、石头就搁浅了,绝对没有生还希望。我和村书记大气都不敢喘,晚上10:30左右才到了河中心,把俩人救到冲锋舟上。”“现在那仨人和我关系非常好。”回忆起来,除了后怕,王西广更多的是对收获生死之交友情的喜悦。
3.独创救人“秘笈” 牵头组建救援队
“下水救人是很危险的事情,你从河里救了那么多人,难道从来都不害怕吗?”面对记者的提问,王西广笑笑说,“救人这件事不能光凭冲动,关键得靠经验,我水性好,对这片水域很了解,我还总结了一套‘秘笈’。”
首先是“面对面、不救人”。王西广说,人跳水后都会产生很强的求生意志,所以,如果正面上去救的话,肯定会被拖住手脚,无法动弹,搞不好连自己也送命了。“如果在水中跟要救的人面对面了,我会马上游到他背面去救。”
其次,要有救人的工具——救命衣和救命索,救命索长10多米,是用一条长长的绳索和一个特制的铁钩子组成,关键时刻可以把铁钩子扔进水里,帮助落水者迅速上岸。
虽说装备齐全,但很多时候事发紧急,往往来不及用,王西广连衣服来不及脱就跳下水了。韦建霞说,“只要听见别人喊‘救人嘞、救人嘞’,不管是正在干活,还是正在吃饭,他只要听见,活一放,碗一撂,撒腿就跑去了。”儿女们心疼又埋怨,“你救人我们也不反对,可是你总得先顾住自己呀。河水无情,就是你水性再好,也要先穿上救生衣呀!”
王西广整理装备。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郑州站
王西广救人后露出灿烂的笑容。图片来源:郑州新闻网
现在,王西广也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开始筹备荥阳市第一支黄河救援队。他说,“有很多人都说要跟我一起干,黄河救援队正在积极筹备中,建成后大家可以交流救人的经验,在危急时刻发挥集体的力量,救更多的人。”王西广19岁的儿子也有意加入爸爸成立的黄河救援队。“我已经把方法传授给了儿子,让他练习,虽然他水性现在还比不上我,但他年轻、谨慎、悟性高,加入救援队我也放心。”王西广说,“我会嘱咐大家在救人之前一定注意自己的安全。”
4.自家商店成报警点 救人之路永不止步
住在黄河边的人都知道,黄河水虽然算不上汹涌,但暗流凶猛,漩涡太大太多,河里曾淹死过不少水性好的人。用王西广的话说,黄河就是“面善心恶”。为了减少危险,王西广经常会好意劝人别下水,有理解的,也有挖苦的。说起这些,王西广有些委屈,“我救人不是图什么报酬,要图得到什么,也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去换啊!”
“一般有市民、游客来玩的时候,我都跟他们说黄河水是‘面善心恶’,水深危险,大人小孩都不要下水。但有的人不听,有的人还反问‘这是你家的河’?一句话噎得你没办法接。”王西广无奈地说,“自己被戗是小事,他只要不出事也行,怕就怕出事后救不了。”
一年夏天,有一家三口到黄河边游泳,王西广赶忙拦住劝阻,三人不听,还嫌多管闲事。王西广只好回去,不一会儿的工夫,就听见岸边传来撕心裂肺的求救声,他拼命往呼救的方向跑。“到了就看见女的在岸上哭着喊救命,丈夫和儿子都在水里了。最后我只把丈夫救过来了,孩子上岸后没抢救过来,真是太遗憾了。”
王西广整装待发。图片来源:中国文明网·郑州站
王西广做客郑州文明网。图片来源:郑州新闻网
面对获得的一系列荣誉,王西广并不觉得开心。他说,“我救起的落水者毕竟是少数,还有很多生命淹没在滚滚黄河水中。希望走近黄河岸边的游客们能听从劝阻,敬畏黄河、远离危险,减少悲剧的发生。”如今,王西广家的商店更像个报警点,每发现危急状况,人们总会第一时间来这里找他。他说,要把这个救人“专业户”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
(本网根据《“好农民"王西广黄河岸边“救人专业户”救人永不止步》 、《黄河汉子挽救30多人性命:见人有难不救不行》、《王西广 30余年黄河里救起31人》等稿件综合,感谢中国文明网·郑州站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12岁落水被救,一场意外因为好人的出手相助,在王西广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从此,救人成了这位朴实农民的毕生“事业”。从18岁到50岁,小伙变成大叔,但舍生取义的精神,未减半分豪气;从被救,到救别人,再到儿子加入救援队,爱心在一双双手中传递,未减半分热度。一次次危机时刻挺身而出,让王西广不愧于“英雄”与“好人”的称号。无数这样的好人,让社会充满了温情,给精神赋予了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