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有种凝眸不用翻译

——中外联合军演中军事文化交流的启示

2015年06月02日10:54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有种凝眸不用翻译

习主席非常重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多次就此问题发表重要论述。他指出:“我们要通过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促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灵中坚定和平理念、坚定共同发展理念,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推动共同发展的强大力量。”

军事文化交流,是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段时间以来,随着联合军演、院校交流培训、文艺团体交流演出等军事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军事文化交流的地位更加凸显。这其中,如何有效展示大国军队的文化形象、如何扩大强军文化的影响力、如何在交流互鉴中让强军文化更加适应世界潮流等,都是应该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作者曾两次参加中俄联合军演,先后担任中方部队政治委员和中方副总导演,并在演习过程中组织参与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相信他的感受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

——编 者

习主席深刻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军事文化把思想印在胶片上,把精神写进线谱里,铭刻着一支军队的集体记忆,寄托着一个民族的共同追求。

两年前,我作为中方副总导演具体筹划组织了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举行的“和平使命-2013”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6年前,我作为中方政治委员全程参加了在我国吉林白城地区举行的“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我深切感到,联合军演既是国家层面的军事行动,也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任务;既是军事力量的博弈,也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既锤炼了我军的战斗力,也提升了军队软实力和对外影响力。

有文化学者说,文化交流是一种不用翻译的凝眸,只要用心去体验,往往一个细节就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一种文化的精神。通过文化交流这个平台,联演官兵悉心感悟英雄、崇高、荣誉、法治、使命等诸多超越时空、国界和民族的文化精髓,在心灵深处唤起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追求和思考。

1、用兵无常法,治军有铁律

无论是在我国吉林白城举行的“和平使命-2009”中与俄罗斯远东军区所辖部队接触,还是在车里雅宾斯克举行的“和平使命-2013”与中部军区所管精锐之师交流,我们都深切感受到俄军“职权法定”的鲜明建军治军特色。

“凡是属于我的职权,我个人就能定!”俄军一个团级指挥官,与我方进行多个级别磋商之后,干脆利索地敲定演习中工兵行动方案。

“双双商定中有的,谁也不用找;商定中没有的,找谁也办不成。”俄军既服从领导权威,更维护制度计划,较真的程度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到演习保障,小到加一顿餐、配一个靶标,临时提出概不受理。诸如车派给谁就是谁坐,别人不能随便搭车,也不能变更路线。

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也是军队建设发展的保障之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安全稳定的秩序,在意见碰撞的观念世界坚守文明的底线,特别需要杜绝那种领导一句话、人情随意定、计划搞变通、制度成破窗现象问题的频繁发生,以法治思维取代长官意志,用制度取代随意化,必须织密法治之网、强化法律之力,建设遵章守法、处处依法办事的法治军营,锻造律令如铁、威武文明的钢铁之师。正所谓,“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

用兵无常法,治军有铁律。古今中外,但凡威武雄壮之师、战无不胜之师,无不是法纪严明之师。“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背后,是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如山军规。我军秉持“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的正规化建设,在联演中展示了鲜明的作风和形象,赢得了俄方官兵的尊重。参加联演的俄军中部军区副参谋长丘瓦金由衷赞赏:“中国军队有一双无形的手掌握和指挥这支部队,拥有这样优势的部队,没有什么敌人战胜不了。”

2、把历史变成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历史不仅需要体现在教科书和博物馆里,更应该成为人们“心中的记忆”,否则,就如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所言,“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

洮南,一个并不闻名的中国北方一隅小城。一座算不上巍峨的苏军烈士纪念塔,耸立在骄阳之下。远道而来参加联演的俄军,在紧张的演练之余,专门组织官兵前往塔前祭奠,献花、敬礼、敬酒、鞠躬、留言,缅怀英雄、寄托哀思,触摸历史、感悟责任。这一幕久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腔热血祭先人。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演习,给我军官兵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这座美丽城市的异国风情,而是在一些无名烈士墓旁看见幼儿园老师领着一群孩子哭成一团、一些新婚夫妇连袂献花的情景,一簇长明火掩映下的墓上铭文依稀可见: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世长存。一个民族,连娃娃都知道在烈士墓前流泪,成人在新生活开启之始自觉寻找英雄精神的传承,其未来之精神该会是何等的强大?

俄罗斯英雄纪念碑多,遍布寸土寸金的每一座城市,甚至连大一点的村内都有,汇聚成大千世界的经纬,勾勒出大地山川的色调,也镌刻着一个民族昨天的思考、今天的探求和明天的希冀。俄罗斯军人的节日多,每年有40多个与各类军人相关的节日。2月23日,是全民庆祝的军人节日,被称为“祖国保卫者日”,现役和退伍的军人都可以收到鲜花、礼物和祝福。而3月的内卫部队节、4月的电子雷达兵节和空防兵节、5月的边防军人节和军队翻译人员节等等,场面都十分恢宏,气氛异常热烈。

社会声望反映社会认可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军人的荣誉感。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奉献故事如何不同,报国的精神与品质是公民恒定不变的崇高价值追求。倘若一个国家的军人贬值了,英雄“掉价”了,牺牲奉献不吃香了,少见英烈大名,那么遗忘就意味着毁灭,必将遭到沉重的历史惩罚。瑞士军事理论家约米尼对此有着精辟的论述:“假使在一个国家里那些牺牲生命、健康和幸福去保卫国家的勇士,其社会地位反不如大腹便便的商贾,那么,这个国家的命运一定是可悲的。”

战争年代的英雄,建设时期的勇士,都是在为和平献身。不同的是,前者是在一瞬间牺牲,以英雄壮举筑起山一样的功劳;后者是一点一滴地付出生命,把山一样的功劳铺展得很平很远。如果说国民关心国防、崇尚英雄、敬慕军人,激发的是军人献身国防的热情和动力,那么国家构建完善军人荣誉制度体系、给予军人军属权益保障和优抚优待、设立烈士纪念日等,则增进的是军人对军事职业的价值认同,增强的是部队吸引力,激发出的是“为祖国而战,为正义而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位著名学者说过:“社会就是模仿”。英烈的不朽壮举无法“拷贝”,但他们的崇高精神和优良品德如同种子一般,可以广为传播,塑造更多舍身报国的仁人志士。正如梁启超所言:“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至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

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军事职业是最崇高神圣、最富牺牲精神的职业,也是最需要社会尊崇、国家保障的职业。必须构建完善的军人荣誉制度体系、军人和军属权益保障机制,拓展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的内容形式,深化国防教育改革,规范节庆阅兵、战争纪念、烈士公祭等活动,增强军事职业吸引力和荣誉感,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国防、崇尚英雄的浓厚氛围。

“把历史变成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这么多年来,无以数计为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作出卓越贡献的老红军、老八路、老英雄,在一个个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的集会上享受着人们最崇高的致敬。特别是今年秋天,中国将首次举行抗战胜利阅兵,纪念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更让那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那个“神州尚有英雄在,堪笑法西意气浮”的民族,在人民的记忆中忠魂永在。这次阅兵在全军官兵翘首以盼的期待里,有铭记和追随,也有自豪和荣光。

3、科技无言,胜过万言

漫步车里雅宾斯克的街头,可以看到许多青铜的雕像,普希金、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彼得大帝、库图佐夫、叶卡捷琳娜交织出现,他们或用文治武功塑造俄罗斯军人的灵魂和风骨,或用科技塑造俄罗斯军队的躯体与血液。让俄军官兵至今还津津乐道的是,当年彼得大帝隐瞒帝王身份到西方学造军舰、练习驾船,并把对科学技术的痴迷化作国家行为,成立俄国科学院,用优厚待遇召来大批外国科学家成为其第一批院士。

从没有哪一种武器像核武器那样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战争的形态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杜鲁门当年就曾挥舞着原子弹宣布:“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而苏联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让广岛、长崎的蘑菇云所营造的恐怖景象变成核均势的象征,让美国长时间不敢轻举妄动。核武器是俄罗斯继承苏联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诸多俄军官兵闪着光亮的眼神中,总能感受到那份发自内心的自豪与荣耀。

文化的演进,首先是军事技术的演进,而战斗力的优势总是与军事科技文化强势成正比的。新型作战力量的兴起,科学技术进步极其广泛的军事应用,推动着俄军事文化业态的蓬勃发展:造船技术的巨大进步,孕育了绚丽多姿的“蓝色文化”;航空技术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磅礴辉煌的“航天文化”;火箭技术的领先地位,培植了叹为观止的“火箭兵文化”……军事科技好比军之脊梁,挺起腰杆,护卫和平,早已成为一种价值理念,标注着军事文化的基本尺度。

三军挥师疆场,鏖战无形战场。无论是在国内点兵,还是跨域行动,我军数百种高新技术装备设备被专家通过高新技术集成创新,把新型战场视频监视系统引入现地,将陆、海、空、天战场动态实时展现在野外超大荧屏上,实现了“动中能通、静中能看、全程能控”,开创了中外联合军演指挥通信保障新模式,让俄方刮目相看。

科技无言,胜过万言。当下,该是主动而积极地转变观念的时候,我们不能再一谈文化,就仅仅想到文艺作品,而有意无意地忽视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文化这一事实。

毛泽东同志早在战争年代就强调各级指挥员必须首先是军事技术专家。20多年前,钱学森在展望21世纪时大声疾呼:未来在挑战,军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学,我们要有紧迫感。然而,由于受传统的“重道轻器”“以劣胜优”等思想的影响,固化形成了“剑不如人,剑法高于人”的思维定势,一些指挥员“智谋”有余,“技谋”不足。这种状态成为横亘在打赢路上的无形障碍。

先行者致远。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推进,军事科技对提升部队战斗力愈发凸显。军事文化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围绕官兵科学素养、科技运用能力和民众国防科技情怀,拓展新的内涵和功能价值,在部队和社会兴起适应时代要求的军事科技文化。只有那些信息知识的“博学者”,信息时代的领跑者,才能对陆海空天电诸方面知识和技能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4、谁在凯旋中战胜自己,谁就赢得了两次胜利

骁勇善战是俄罗斯这个尚武民族之魂,战训一致的文化,孕育了俄军“效果优先、不图形式,立足实战、严格要求,敢冒风险、主动求难,尊重科学、精于计算”的理念。这种文化犹如军之气血,释放管理活力、激扬内生动力,使战斗力建设发展获得了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动若风发,静似处子。演习结束之后,俄军主要参演部队没有沉湎于出色的表现之中,而是精心于做好下一场行动的准备之中,甚至连装都没有卸,保持着一种高度的战备状态,一旦战争打响,可以随时从容地按照既定计划实施作战。这一切,为西方谚语“谁在凯旋中战胜自己,谁就赢得了两次胜利”,做了最好的注释。

一代军人有一代军人的思维模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管理方式。步入信息时代,战争的精度强度空间提高,联合作战指挥体制面临着深度调整,信息化武器装备广泛配备,部队管理日趋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在时代发展的洪流面前,不进则退,不兴则废,不激流勇进,就将被历史淘汰。告别过去,才能赢得未来。我们要敢于刀口向内,自觉把思想观念从机械化战争中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大胆摒弃粗放式、概略式的习惯管理方式,勇于在否定自己中升华自己,努力实现凤凰涅槃,肩负起强军兴军的历史使命。

“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执行力是一支军队的重要“软实力”,涵盖着对规则、制度的高度认同、忠诚与敬畏,是管理文化的核心。强大的执行力,既源于强烈的责任心,更来自完善的制度机制、浓厚的管理文化氛围。要形成这种氛围,必须盯着不落实的人、抓住不落实的事奖勤罚懒、用能去庸,让想干事、能干事的有舞台,让靠得住、有本事的很吃香,让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受教育,让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没市场。只有内外驱动,双翼齐飞,才会有从上到下的倡导,才会有从点到面的践行。

5、文化借鉴只是手段,文化创新才是目的

水尝无华,相荡方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打开我军参演官兵的履历,曾经前往俄罗斯军事院校留学或见学的占了3%以上,他们中既有高级将领,也有普通士官。他们不仅了解俄罗斯军事文化,还知道俄军是如何看待我军的,能够通过眼神传递信息,形象阐释中国军队“谜一般的东方精神”。这种特殊的“文化训练”,使这些官兵不仅成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示范者,甚至直接成为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以和平为主题的联合军演中,我军官兵通过军事行动、主题展览、外宣品摆放、宣传页发放、舞台演出、新闻报道等系列活动,竭力传承忠诚忠义文化、弘扬精武尚武文化、锤炼舍家舍身文化、砥砺智勇智谋文化、光大爱兵知兵文化,富有活力、显示张力、彰显魅力。我军某摩步旅在联演期间举行火线入党仪式,当《国际歌》响起,19名战士向党旗宣誓的那一刻,一些独联体国家老记者听到这久违而熟悉的旋律,一边不停地记录下这珍贵的镜头,一边与战士同声高唱,眼中溢满了激动的泪水。

突出强军兴军主题,我军演出队精心编排130多个文艺节目,先后在野营村、车里雅宾斯克、叶卡捷琳堡等地演出5场,观众达9000余人次。俄军官兵包括35名前苏联参加二战的老兵,带着家属、子女和孙辈前来观看,当中方演员用俄语唱起《神圣的战争》《红莓花儿开》等歌曲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一名83岁的二战老兵在亲人搀扶下登台献花。

这样的动人情景启示我们,随着我军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应抓住我军参加国际救援、国际维和等涉外军事行动的契机,以生动鲜活的文化形式向国外展示我军的文化魅力,也向世界展示着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传递着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心声,扩大外国军队和民众对我军的认知度和深入了解。可以合理设置活动议题,统筹国内外、军内外的媒体资源,实施“并肩作战”,表达我军理念,展示我军素质,宣扬我军形象,让国外受众和媒体在可触摸的亲身经历中真正感知我军的魅力,客观地报道我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卓越表现,有效扩大对外军事宣传的影响力、渗透力。

习主席指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变化,使得我们有充分理由在世界面前挺直腰杆,但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外国月亮总比中国圆”仍有追捧者;言必称“西方范式”、文必行“西方话语”,已成为一些人对“军事文化创新”的另类解读。须知,文化借鉴只是手段,文化创新才是目的,只会“鹦鹉学舌”般运用别人话语系统来开展研究、建构体系,永远不可能实现对其他文化的超越。我们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新概念新范畴新观念。

6、所有明天,都由今天构成

文化知识正在成为军事战斗力的核心资源,未来战争将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以各自的文化知识战略为指导的、以知识战士为作战主体的新型战争。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中这样论述。

较量无声,却惊心动魄;不见硝烟,却刀光剑影。不断寻求军队建设转型的美军,把培育军事文化视为军事转型的灵魂。其《国防部转型计划指南》所确定的三大转型战略,首条就是实行“军事文化转型”。其他大国紧随其后,不惜物力、财力和人力,打造持续转型的文化。而对解除西方对我的封锁和偏见,打赢这场不见硝烟的暗战,我们就是要跳出其为我设置的“框架”,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理性应对这场“打仗”,以我积极主动的自我形象塑造,真正做到“形人而我无形”。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我军培育形成的先进军事文化,是涵养官兵血脉的不竭源泉。它激荡起横刀立马的豪气,敢打必胜的底气,舍身共难的勇气,赴汤蹈火的胆气,所向披靡的锐气,宁死不屈的骨气,成为国家之剑的寒锋利刃。

在开放透明的信息化背景下,一支军队只有主动去塑造自己,才不会被别人“塑造”。回想在过去25年的维和实践中,我军官兵不仅创造“中国速度”“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而且准确表达我军理念,生动展示我军素质,大力宣扬我军品牌,受到联合国、任务区、驻在国政府和当地民众高度评价。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09年发表研究报告称,“中国的维和部队是联合国任务部队中水平最专业、效率最高、训练最有素和最守纪律的队伍”“中国在维和行动中的优良形象提高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效率并且加强了维和行动的合法性”。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3年参观中国国防部维和中心时,称赞中国维和人员非常敬业、十分勇敢,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联合国主管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苏和多次表示,中国维和官兵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素质全面、纪律严明,相信中国维和人员将一如既往地表现出良好素质,继续为联合国维和行动作出突出贡献。

所有明天,都由今天构成。我们昨天播下的文明之种,早已枝繁叶茂、花团锦簇,勾勒出强军路上美妙画卷,塑造着人民军队的好样子,淬炼着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踏上强军兴军的新征程,我们更需要用文化之火熔铸强国强军的精神之魂,用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军事文艺作品去书写和记录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崭新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使命之美、英雄之美、崇高之美,并使其深深熔铸在我军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筑成我们这支伟大军队永恒的精神长城。

有种凝眸不用翻译。然而面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军事体制、不同思想文化、不同价值观念的世界各国军队,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借鉴什么、怎样借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文化的交融交锋当中,我们必须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吸纳、有自信地牢牢坚守,才能真正把文化交流的成果融入到我军的强军文化建设当中。特别是,我们应倍加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倍加珍惜红色文化这个精神命脉。实现强军梦,必须大力弘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延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不断推动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创新发展,努力为强军兴军提供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撑。(秦保中)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