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公民科学素质也是核心竞争力

2015年05月22日09:0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公民科学素质也是核心竞争力

今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将于24日落下帷幕。这场精彩纷呈的科技盛宴,为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提供了契机。“十三五”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黄金时期,到2020年实现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0%的目标。科普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期我们邀请中国科协相关研究人员,谈谈这一话题。

创新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后劲,都取决于包括科学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地不断提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需要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能工巧匠,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广大民众是基础和支撑。没有公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大军,难以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实力。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在公民科学素质。创新型人才深深植根于综合素质高、科学素质好的国民群体之中,植根于激励有章、赏罚得法的良好体制机制环境之中,如果没有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宏大公众群体,就不可能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利于促进科普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有利于培育理解支持创新的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不能仅仅依靠传统教育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学习型社会,努力提高个体创造、吸收知识的能力,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得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可以源源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保证社会的共同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新时期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目标。2011年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中央明确要求,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科普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13年,科普经费筹集额达到132.19亿元,其中,科普专项经费为46.40亿元,年均增长3%以上。全国共有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科普场馆1735个,其中科技馆364个,科技博物馆632个,青少年科技馆(站)739个;科技馆共接待3422.45万参观人次,全国科技博物馆共接待8786.87万参观人次;全国共有科普画廊24.92万个,城市社区科普(技)活动专用室9.23万个,农村科普(技)活动场地53.06万个;科普宣传专用车2341辆。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优化、规模宏大的科学素质工作队伍初步形成;2013年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97.8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24.2万人,科普兼职人员173.6万人。

201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2010年城镇劳动者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提升至4.79%,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提升到1.51%。2013年12省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达到了4.48%,表明2015年全国水平超过5%是有把握的。

成绩来之不易,问题和挑战依然严峻。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水平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发达省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远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城镇居民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远高于农村居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妇女和少数民族是最薄弱的短板。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高,基础条件薄弱,发展不均衡,机制体制不健全,科普能力发展不平衡。科普产业弱小,科普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脱节。科普经费投入不足,各级财政投入偏低,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2015年,我国中央财政科技预算支出为2587.25亿元,其中科普经费为19.16亿元,占科技经费预算支出的0.74%,全国人均不到2元。同比美国,2015年联邦R&D经费预算1354亿美元,其中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经费预算为29亿美元,占R&D预算的2.1%,全国人均9.2美元。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水平需要多方投入

一是推动共建机制有效落实,健全全社会动员机制。继续按照“国务院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以“大联合、大协作”的方式,形成“地方政府推动、多部门联合协作、社会和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进一步推动《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共建协议》签订工作,着力推动各省(区、市)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目标责任制,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整合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科普统计、科普信息化评价、科学教育测评等监测评估工作,参照国际标准,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素质发展监测指标体系。

二是抓住大数据时代重要机遇,大力加强推进科普信息化和现代化。在网络背景下,公众消费信息方式从传统媒体的传授模式发展到网络时代的互动模式,公众可以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获取所需的知识。

三是面向基层夯实基础,切实加强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建设。重点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群众的科普服务力度。重视农村“三留守”问题,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到2020年,培养出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约3000万人。

四是着眼青少年科学素质养成,推动提升学校科学教育水平。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培养,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强馆校结合,办好高校科学营,充分发挥校外科普设施和科普资源的科学教育功能。

五是促进科研与科普有机结合,加大科普资源开发与开放力度。组织院士专家编写公民科学素质学习读本,体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学素质纲要》“四科两能力”的相关要求,开发蒙古、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读本,并加大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配送力度。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不断扩大科普受益面,继续组织实施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和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加强科研与科普的结合,进一步推动落实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增加科普任务的明确规定;明确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在科普方面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建立完善科研成果定期发布、科技资源转化等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机制。

六是加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从注重建设发展向构建现代科普公共服务体系转变。要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发挥好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对农村地区的科普服务作用,进一步推动落实科技馆免费开放制度,丰富科技馆活动内容。推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科普宣教的效果。

七是加强科普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稳定增长的科普投入机制,将科普投入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挂钩。逐步加大对地方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为科普条件均等化提供资金保障。培养和造就专兼结合、素质过硬、规模宏大的科普人才队伍。要加快推动高等院校科技传播与普及专业的学科发展,建立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在内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科普人才结构,把发展专职和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培养面向基层的农村科普人才、城镇社区科普人才、企业科普人才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等科普人才;加大对科普人才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科普人才的培养和考核机制。(中国科普研究所罗晖、何薇、张超、任磊、张锋、李朝晖)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