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龚仕建
2015年05月21日07: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焦书记呀焦书记!你可曾听见我们的呼唤?你可知有多少人到你墓前,供上白馍和大枣,让你尝尝味道甜不甜?”
近日,一封来自陕西杨凌的挂号信寄到了人民日报社编辑部,寄信人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退休职工何广聪。信封里是一份《人民呼唤焦裕禄》的豫剧表演唱词谱,还有一个U盘,存放着她在24年前清唱的《人民呼唤焦裕禄》音频文件。
5月13日下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里,这位年过七旬、满头银发的老人,向记者讲述她长达24年的“焦裕禄情结”。
“只要一听演银环的来了,村里的群众即便睡了,也会从被窝里爬起来给我捧场。”提起自己当年饰演豫剧《朝阳沟》女主角银环的往事,何广聪老人有点不好意思。
1942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的何广聪,自小就对音乐、艺术有着浓厚兴趣。15岁时,在学校文工团排演的豫剧《朝阳沟》里饰演女主角银环,在当地及周边区县演出时很受群众喜爱。高中毕业后的20多年里,何广聪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1984年3月调到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西北农业大学分院资料室工作。
上世纪90年代初,何广聪在人民日报上读到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新闻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观看了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深受感动,也触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何广聪开始查阅大量焦裕禄的资料,全身心投入到《人民呼唤焦裕禄》豫剧表演唱的创作中。
从朗诵词、唱词到唱腔设计、乐谱,何广聪一手包办。“一有空我就构思,上下班路上边走边哼唱,做饭洗碗时也大声练唱。想好后,我一边流泪一边写,把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和人民对他的崇敬、热爱和思念浓缩在唱词里。”说到动情处,何广聪几乎哽咽。
何广聪的小女儿石荷玉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琴,为了给曲谱定调正音,妈妈每逢休息日就去自家附近的幼儿园里找园长借风琴,一边踏琴一边在谱子上标记,修正音准。”
1991年4月,耗时数月的创作终于完成。趁嗓音条件还不错,何广聪把作品清唱出来并用录音机录了下来。
何广聪的作品完成后,曾由西北农业大学(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乐队伴奏,先后在学校和当地电影院里多次演出。1998年退休后,她还常常翻出词谱回味推敲,或清唱上一段与老姐妹们分享。
何广聪告诉记者,从新闻里看到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17日去了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兰考县,她让女儿把习总书记写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读给她听,用大字抄下来认真品读。
老人今年73岁了,有头晕眼花的毛病,但她还是提笔给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写了一封信,讲述自己创作豫剧《人民呼唤焦裕禄》的心路历程。为帮助母亲完成心愿,石荷玉找出母亲当年的清唱磁带,翻录制作成音频文件,同信件一并寄了出去。
“焦裕禄精神永远不过时,希望我写的唱词能广泛传唱,让大家记住焦裕禄,学习焦裕禄,践行焦裕禄精神。”老人的一番深情溢于言表。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21日 24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