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灾区群众得到了及时、妥善地安置。受灾群众自发在帐篷里挂上领袖像,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党的无限感激——

西藏灾区群众表达情感:“党的恩情比雅鲁藏布江水还深”

2015年05月03日10:17   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标题导航

住进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安置点的受灾群众次仁桑姆和女儿自发在帐篷里挂起领袖像,感谢党和政府。 本报记者 次旺 冯骥 摄

有一种感动,在血液中流淌;有一种感恩,在心底里奔涌。

从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到国务院派工作组进藏指导抗震救灾;从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将先前启动的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紧急提升至Ⅲ级,到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紧急下拨救灾资金和物资;从区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启动抗震救灾、做好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工作,到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抗震救灾,牵动着从首都北京到雪域高原所有人的心。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灾区人民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安置。

在拉孜县、吉隆县和桑珠孜区等救灾安置点,16000多顶帐篷迅速搭建起来,64000多名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42吨食品、11000套棉被、235吨矿泉水等各种救灾物资,使安置点受灾群众生活得到保障,伤病得到及时治疗,秩序一片井然。

受灾群众情绪稳定,大家自发地在帐篷里悬挂起领袖画像,并向画像献上洁白的哈达。

“大灾面前,是党挽救了我们,给了我们新生。党的恩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面对记者的镜头,受灾群众发自肺腑地说。

那是一种朴素的感恩,更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警务站干警救助受灾群众——

“有这么好的党和政府,我们还担心什么呢?”

抢险救灾,灾区便民警务站的干警们始终冲在第一线。

在樟木镇雪布岗村,受灾群众、4个孩子的母亲琼达的帐篷里,正中间悬挂着领袖像,画像上缠绕的两条洁白的哈达格外引人注目。

坐在折叠床上,琼达深情地凝望着画像说:“看到领袖画像,我心里感到踏实许多!”

琼达擦拭着眼泪,陷入了对地震惊心动魄的回忆——

4月25日14点11分,琼达从市场买了菜,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周末,两个上学的孩子要回家,她准备给他们做点好吃的。

“地震发生那一刻,我真的蒙了。”琼达回忆说,“山上滚下石头,撞碎房屋。到处是哭声,到处是飞石。”

天摇地动,房倒屋塌。慌乱中,琼达不顾一切地向家里跑去——她的另外两个幼小的孩子还在家里。

当她赶到家时,房屋已震裂,两个幼小的孩子已被离家不远的警务站民警抱出来了。

“警察同志准备把我们转移到边检站大院里。可我放心不下啊,我哭喊着说还有两个孩子在回家的路上。”琼达说。

警务站的民警们二话没说,一个护送琼达母子三人去安全的地方,另一个去找琼达的另外两个孩子。没过多久,两个孩子平安找回来了。

“如果不是警察,我连死的心都有了!这次地震,我最想感谢的人就是警察,是他们救了我孩子的命。”琼达抹着眼泪说。

转移时,公安民警、消防官兵帮琼达拿行李、途中还多次送来矿泉水;在桑珠孜区安置点,工作人员搭好了帐篷,还按时送饭给他们吃。

“所有这一切都是党给的,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指着桌上的水果、食物,以及床上崭新的被子、毯子,琼达说:“现在孩子们已经转移到日喀则市上学,党和政府又为我解决了一件心事。虽然不在樟木,我们心里却感到暖呼呼的,没有一丝异乡的悲凉。”

哪里有难,哪里就有警务站的民警们。

正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安置点休息的樟木镇帮村村民班丹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是党和政府派人救了我们,是警察同志救了我们,不然我们早就没命了。”

班丹家有4口人,2个孩子在外地上学、工作,家中只有班丹和他老伴两人。由于上了年纪,行动非常不便。

地震发生时,班丹正在自家院子里做家务,一阵剧烈的震动,他被震倒在地。正当他惊慌失措时,便民警务站的干警冲了进来。

“抗震救灾,党和政府是我们最大的依靠,解放军、公安民警是我们最亲的亲人。”班丹说。

在不断的余震当中,便民警务站的干警们冒雨为帮村群众搭建了临时安置点,虽然有些简陋,但在那里可以安心休息。采访中,班丹一直说:“警务站的干警们一直在照顾村民,几宿没睡。在樟木镇的临时安置点,群众都很感激他们。”

“经过30多个小时的不懈努力,318国道樟木至聂拉木的公路抢通后,救援队伍进来了,我们看到了生存的希望。”让班丹记忆犹新的是:“在转移途中,边检站勤务中队指导员尼玛云丹搀扶着我老伴,一直送到樟木镇的出口处,直到我们上了车、撤出樟木,他才放心地离开。”

到了拉孜县,那里已经有很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着班丹等受灾群众。他们一到,就赶紧给他们做饭吃。电信和移动部门专门安装了电话,方便他们向亲人报平安。班丹老伴过通拉山时有些高山反应,到拉孜后,他们就到附近的卫生服务点看病,那里的医生给他老伴做了检查,并送了药。

在桑珠孜区安置点,早已搭建好了帐篷。他们一到,电力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他们拉线接电。当晚,他们就住进了温暖舒适的帐篷。

抬头望着领袖像,班丹对记者说:“有这么好的党和政府,有这么好的干警,我们老百姓还担心什么呢?”

驻村工作队冒险救人——

“是党救了我的‘地震宝宝’”

走进吉隆县萨勒乡卡帮村次珠的帐篷,记者看到,一幅领袖像悬挂在帐篷正中央。

“我们就是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党、对驻村工作队的感激之情。”次珠激动地向记者说起地震后他一家的经历。

当时,次珠的妻子格琼已有9个多月身孕。地震发生后,由于受到惊吓,格琼的羊水提前破了,生命危在旦夕。关键时刻,卡帮村驻村工作队(吉隆县人民医院派驻)队长第一时间赶到,并同萨勒乡卫生院医生一起,帮助格琼顺利产下一个健康的“地震宝宝”。

得知消息,当地政府及时给次珠家送来了棉被、大米、面粉、肉等食品,以确保格琼有充足的营养。现在,格琼母子平安。

谈起这一切,次珠动情地说:“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没有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在这样的大灾面前,她们母子很可能连命都保不住。是驻村工作队冒着余震的危险,第一时间赶到,挽救了她们母子的生命。我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保护了一个完整的家。”

无独有偶,在吉隆镇,另外一件事也打动了记者。

地震发生后,吉隆居委会普次仁第一时间抢出了落在地上的领袖像。到达安置点,他把这幅领袖像挂在了自己的帐篷里。普次仁曾经是居委会的副主任,受党多年教育。地震后,看到广大武警官兵、驻村干部第一时间把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帮助群众搭帐篷,准备热腾腾的饭菜,他深受感动。

普次仁说,其实他知道,武警官兵、驻村干部帮老百姓搭起了帐篷,可他们自己却没有睡的地方,很多人累了就在车上睡;吃饭时,也是先让群众吃,等把群众的一切都安排好以后,自己才随便吃两口干粮。他在帐篷里挂上领袖像,就是要感谢党和政府派来这么好的干部。

救死扶伤,驻村工作队员们在地震中当起了“临时医生”。

“谢谢了,我们都好,你们一天到晚都没喘口气,要多休息呀。”在桑珠孜区安置点,拉巴带着孩子巴桑扎西来到樟木居委会帐篷,对驻村工作队队员们说。帐篷内,高高地悬挂着领袖像和一面鲜艳的党旗。

“驻村工作队是党派来的。”拉巴是樟木镇的村民,4月25日地震发生的那天下午,她们母子都被碎石击伤,流着血。

余震不断发生,房屋也摇摇欲坠,砖块、瓦砾不断往下滚落,墙体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驻村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平措,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们一起冲进屋里,把母子俩转移出来,又取出急救箱为他们治疗。

平措的专业是急救护理,他为拉巴、巴桑扎西包扎好伤口,然后又带着驻村工作队队员赶到口岸人民医院,与医院的医生护士们一起治病救人。

那几天,他们忙碌在帐篷病房里,奔波在一个个安置点,人也黑了、瘦了许多。

“医院、安置点,他们每天都是两点一线;诊断、包扎甚至手术,他们丝毫都不敢懈怠,尽心尽力抢救受伤村民。”村民多吉说,“他们平均每天只休息3个小时左右。这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挂领袖像,就是想感谢党给我们派来了这么好的驻村干部。”

解决群众特殊困难——

“党让我们边民有了依靠、有了盼头”

看着身边堆积的救灾物资,坐在崭新的钢架床上,63岁的夏尔巴群众桑布脸上露出满意的表情。

“这些都是党中央派人送来的,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桑布的老伴达瓦坐在旁边,说出了桑布说不出来的心里话。

达瓦的言语中不仅有劫后余生的庆幸,更有一份边境群众对党和政府朴素的感恩之情。

安置点不都是折叠床吗?哪来的钢架床?记者一问,才知道,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桑布是樟木镇帮村居委会居民,多年前因为摔伤留下后遗症,行动不便,只能睡硬板床。

到安置点后,所有的生活物品都安排得很好。但看到眼前的折叠床和床上厚厚的羊毛垫子,达瓦面露难色:“别人都喜欢睡软床垫,但桑布只能睡硬板床,这可怎么办?”

桑布是失语者,平时靠手语与人交流,面对这样的困难,他一时不知该如何表达。

达瓦告诉记者,由于家里只有她一个劳动力,还要供两个孩子上学,生活一直比较拮据。好在当地政府为她和老伴申请了低保,加上每年的边民补助,日子总算有了保障。

地震发生后,前两年在政府扶持下建起来的安居新房倒塌了,是村委会干部把腿脚不便的桑布背到了安全地带。撤离时,也优先安排他们乘车离开。能平安撤离对他们来说已是非常幸运。“党和政府把我们救出来,还给我们安排得这么好。我们想,现在这个时候,可不能再提硬板床的事,给政府添麻烦。”达瓦说。

但桑布和达瓦的心事还是被细心的工作人员看出来了。在工作人员的追问下,他们说出了自己的难处。安置点的公安民警二话没说,立刻协调民政部门,送来了一张钢架床,上面铺着硬实的木板。紧接着,医生赶来给桑布看病送药,残联的工作人员也送来了一架轮椅。

看着崭新的钢架床,看着面前的一切,桑布嘴巴嗫嚅着,激动得眼泪盈眶。他在达瓦的帮助下,将新床摆在帐篷中间,并亲手把领袖画像虔诚地悬挂在帐篷中最高最醒目的地方。

虽然没法用语言交流,但桑布还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党的感激之情。

就在这顶帐篷里,就在领袖画像前,一位西藏普通边民的心,与首都北京紧紧连在了一起,与党中央紧紧连在了一起。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