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侠骨柔情诠释医者大爱

解读我军援非医疗队员的英雄情怀

张晓祺 花 晓 匡小文

2015年04月28日09:40   来源:解放军报

原标题:侠骨柔情诠释医者大爱

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选择——一边是身患重症的母亲,一边是整装待发的队伍。最终,王新华还是背起了出征的行囊。

“我们是第一批进入埃博拉疫区的医疗队。”首批援塞医疗队出征的镜头,王新华至今记忆犹新,“很多送行的人流下了眼泪,因为他们觉得我们就是‘敢死队’。”

抵达塞拉利昂后的一天,王新华的母亲被推进了手术室。那天,她一夜无眠,眼泪直流。手术成功了,母亲电话里的第一句话是:“闺女,我没事,你们也千万别出事!”

如今,王新华没有“出事”,她的战友也全部平安。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王新华的故事,是我军500多名援非医疗队员的一个缩影。征战在与死神较量的特殊战场,“抗埃勇士”侠骨也柔情。走近这个英雄群体,记者内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纯粹,高尚,且充满力量!

有一种爱超越生死

“编一个美丽的谎言,只为亲人少些担忧与挂念”

夜黑如墨,四野静寂。

那一夜,郝春秋难以入眠,悲痛、愧疚之情像块巨石压在心头。那一天,是母亲去世的第7天,他能想象出家人为母亲上“头七坟”的场景。

郝春秋是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副主任,接到赴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的命令时,母亲刚做了结肠癌手术,但病情依旧持续恶化。

得知消息,母亲在病床上撑起身子,双手紧紧拉住他说:“孩子啊,你是公家的人,公家的事可不能耽误啊!娘没事,咱娘俩还会见面的……”

说好的“见面”,竟然成为永别。郝春秋归队没几天,母亲就溘然长逝。下葬那一天,正是郝春秋和战友集结出征的日子。望了一眼家乡方向的天空,郝春秋抹掉脸上的泪水,转身登上了航班。

异域抗疫魔,万里赴戎机。在一次次我军援非医疗队出征的现场,一个个亲人离别的场景令人动容——

“妈妈,你一定要早点回来!”孩子哭红眼睛搂着妈妈的脖子,一直不肯松手;

“亲爱的,照顾好自己,我和孩子等你凯旋!”妻子依偎着丈夫,深情叮咛;

“孩子,你是好样的,全家人为你骄傲!”头发花白的父亲,紧紧攥着儿子的手。

“编一个美丽的谎言,只为亲人少些担忧与挂念。”医疗队员任小宝出征前夕,特意给80多岁的母亲打去电话:“妈,儿子要出国进修深造,得走两个多月……”直到今天,老人仍不知儿子出国的真实任务。

把个人的情感深藏心底,用军人的坚毅无畏出征,这是我军援非医疗队员的共同选择。

那天,沈阳军区202医院血液净化科护士长蔡宇接到命令,火速到第三军医大学集结,组建我军首批援利抗击埃博拉医疗队。面对未知的烈性传染病,蔡宇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入夜,面对妻子剪下的一把乌黑秀发,蔡宇的丈夫刘建军的心碎了。他不敢去想,假如爱人一去不回……

多少惊心动魄事,生死只在一瞬间。那天,第二批援塞医疗队队员孙李建由于在病区体力消耗过大,面部出汗太多,湿透的口罩与口鼻紧紧贴在一起,一度无法正常呼吸。

神志恍惚的孙李建下意识抬起手来,准备自行摘取口罩。然而,用带着污染物的手套接触面部,极有可能感染埃博拉病毒。

情急之中,医疗队员霍翠华一把抄起墙角的赛诺士消毒剂,向孙李建的双手喷射:“搓手,快!”谈起这一险情,孙李建至今心有余悸:“要不是战友,我可能就要变成‘相片’回祖国了。”

以大义担当道义,用生命挽救生命。在医疗队员的心中,有一种大爱已超越生死!

有一种爱不离不弃

“埃博拉隔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但无法阻隔心与心的融合”

2015年元旦,本是喜庆的节日,医疗队员刘冰却哭成了泪人。

几天前,11个月大的婴儿拉萨纳和他的妈妈被送到留观诊疗中心。拉萨纳长着一双黑亮的大眼睛,刘冰非常喜欢这个与自己孩子一般大的“小不点儿”。

然而入院第三天,拉萨纳的妈妈去世了。孩子的不幸让刘冰悲痛,她主动要求增加班次,为的是能够多照顾一会儿拉萨纳。

有一回查房时,战友们看到刘冰用中文给拉萨纳讲故事。孩子睁大眼睛开心地看着刘冰,听得有板有眼。那一刻,两人仿佛就是一对母子。

恶毒的埃博拉,能夺走人的生命,能隔断人和人的接触,但却不能阻隔人类心灵之间流淌的爱!

尽管已经回国很多天了,第三批援塞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孟玉华仍惦记着7岁的小男孩——罗伯特。

这是一个不幸的孩子——母亲和哥哥都死于埃博拉,他和爸爸入院第二天,父亲也病重去世。当医疗队员将他从爸爸床旁牵走时,他瞪着大大的眼睛没有哭。然而,他却跑到了另一对母子患者的房间不肯离开,眼睛里流露出对母爱的渴望!

“那一刻,我和战友落泪了,揪心的痛!”孟玉华说,“忘了应该与患者保持1米的安全距离,我们利用查房机会,给孩子送去饼干、巧克力、糖果、玩具车、儿童图册,用手势鼓励他,帮助他忘记伤痛。看着孩子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那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穆苏是位80岁的老奶奶,也是塞国各诊疗中心收治的埃博拉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入院第一天,当医疗队员查房时,她正躺在地上,身下是排泄物,一条腿因为感染肿胀不能站立,脚部伤口已经溃烂……

见此情景,医疗队员赶紧俯下身子,帮她脱去脏衣服并擦净身体,再精心冲洗伤口。

“埃博拉隔开了人与人的距离,但无法阻隔心与心的融合。”一天,两天,三天……在中国医疗队员的精心诊治下,穆苏终于康复了。

为庆祝她出院,医疗队员采来野花,为她编制了花环。老人坐在轮椅上,双手合十含着眼泪说:“感谢你们,感谢中国军医,上帝保佑你们……”

有一种爱情牵万里

“远隔千山万水,我们时刻感受着祖国的温暖”

首批援利医疗队员钱德惠没想到,第一次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小宝贝”,竟是通过视频连线。

出征西非期间,正逢钱德惠的妻子冯欢临产。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派出最好的产科医生,日夜守护在冯欢身边。

孩子顺利降生了,冯欢通过越洋电话告诉丈夫:“我想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记得你的眼》——因为宝宝出生时,接生的医生和护士都戴着口罩,只能看见眼睛……”

回忆起这一幕,钱德惠感慨万千:“远隔千山万水,我们时刻感受着祖国的温暖!”

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卫生战线最大规模的援外行动中,前方“抗埃勇士”征战在与死神较量的特殊战场,后方战友倾心为医疗队员解除后顾之忧,当好他们的坚强后盾——

医疗队员何静忘不了,母亲颅内出血手术后,凝血功能出现异常,战友们纷纷伸出手臂主动献血;

医疗队员罗阳忘不了,在军地各级协调下,他申请的自然科学基金答辩会,通过视频如期举行;

医疗队员周丽娜忘不了,新年这天,她意外收到一段祝福视频:战友们举着“丽娜,你最牛”的标语,集体高喊“丽娜,加油”……

这是一枚已经开始融化的心形巧克力,它放在第三批援塞医疗队队员王小艾的贴身衣袋里。另一枚心形巧克力,属于她新婚24天的爱人高天。

一家精忠报国心,三代戎装从军情。王小艾出生于军人世家,爷爷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爸爸曾在部队执行任务时光荣负伤。

一年前,王小艾与高天相识相恋。就在两人筹备婚礼时,王小艾得知她所在的302医院正在抽组第三批援塞医疗队。

“我要像爷爷和爸爸那样,做一名有血性的军人!”没有丝毫迟疑,王小艾递交了请战书。面对爱人的选择,高天坚定地说:“我能做的就是照顾好家,让她安心上战场。”

“千万里,我牵挂着你;思念中,我祝福着你。远方的战友,请接受我们由衷的敬佩,请牢记我们关切的叮嘱——珍重,珍重,珍重!”自首批援塞医疗队出征以来,302医院工作人员每天都会给前方队员发送一条短信。

情深深,意浓浓。一声声问候,一句句叮咛,传递着牵挂与温情,承载着信心与力量,一端连着国,一端通向家,编织着前方队员一个个“最幸福的时刻”。

前不久,在联合国埃博拉应急指挥部国际临床大会上,专门播放了一曲名为《雪白的爱》的中国歌曲——

“雪白的情/雪白的爱/世上的生命千千万/都因你精彩/都为你喝彩……”

这歌声,正是对我军援非医疗队官兵大爱情怀的生动诠释!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