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闲话“三希”

2015年04月22日09:22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闲话“三希”

  三希堂内景 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伯远帖卷(局部)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提供

  开栏的话

  今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纪念日,两岸故宫将同时庆生。

  两岸故宫同根同源,彼此的藏品中有些原是“一卵同胞”,却因故分离。近几年,两岸故宫的交往日益频繁,合作日渐常态化,台北故宫已多次向故宫博物院商借藏品办展,一些分离60余年的藏品在台北得以聚首。由于某些原因,台北故宫的藏品目前还不能回大陆参展,但血浓于水的渊源让人们有理由相信:两岸文物合璧,这不仅仅是梦想。

  从本期开始,本刊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开辟《同源》栏目,遴选了一些原在北京、现分藏两岸的文物珍品进行介绍,既是为故宫博物院九十华诞庆生,也算是另一种“文物合璧”的形式吧。

  中国北方冬天寒冷,古代又没有暖气设备。北京紫禁城里的皇帝为了有效地保持室内温度,只好暂时放弃平日的排场,在高大宽敞的宫殿里选取向阳处搭建名叫“暖阁”的低矮小屋,在里面盘上火炕、烧上炭盆,便可舒适地“煨冬”了。

  紫禁城里的暖阁很多,有一间特别有名,那就是养心殿西暖阁——“三希堂”。

  宋代大儒周敦颐在其《通书》“志学”篇里有“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的名言,告诫士人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向圣贤的标准看齐;即使是已经达到了贤、圣的高度,也还要继续进取。此乃“三希”一词的本源,也是“三希堂”一名的正解。然而,清乾隆皇帝弘历将自己冬日起居的暖阁命曰“三希”,却还有一重双关含义,即利用“希”与“稀”二字古时相通的用法,暗指这间小小暖阁中,藏有三件稀世珍宝。这便是晋人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这个名字是不朽的。虽为东晋贵族,他却不慕荣利,独好笔札。当实用汉字走出“汉隶”渐成新体的演变时期,他以自己杰出的天才,用新兴的楷书及其快写体——行书与今草,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实践,形成优美成熟的“王体”系统。这个系统经过其子王献之、其侄王珣等家族成员的长期传承与弘扬,渐为社会公认。至唐初由李世民确定为书法正宗,代代沿袭,至今不可动摇。羲之也就有了“书圣”尊号。可惜岁月迁播一千多年,人祸天灾,王氏家族传世墨迹稀如星凤。因而我们不难想象,作为狂热的书画爱好者,乾隆皇帝当年集齐“三希”之后的欣喜与骄傲。

  《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山阴张侯”的一封行书短信,全文仅“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二十八字,字字珠圆玉润,历来极为有名。每当京师瑞雪初霁,乾隆帝闲坐于三希堂大玻璃窗前的暖炕之上,便要取出此帖,一边赏雪,一边赏字,每有会心,必御笔亲题诗文于册内。晚年目力不济,犹命词臣董诰代书。数十年共存御题七十余则,亦可谓书圣之异代知音矣。囿于时代鉴定水准,乾隆帝不知道,此帖实乃一精善的古摹本。羲之真笔,久已片纸不存于世!

  《中秋帖》是王献之一封草书信件的“节临本”。献之真迹亦无传世者,所幸此信曾被宋人刻入《宝晋斋法帖》,名曰《十二月割至帖》,至今可睹全貌。对比可知,《中秋帖》是从《十二月割至帖》上摘字临写的,因此字句无法读通。然而临写者的书艺颇高,他熟练运用献之独创的“一笔草”法,将若干个单字一笔写成,气脉贯通,神采奕奕。对于后人领悟献之妙谛,极有参考价值。专家据纸、笔特性及书写风格推断,应为北宋大书家米芾所临写,故亦不失为至宝。

  从鉴赏的角度说,《伯远帖》的特殊优势,在于它非摹非临,而是王珣手书传世孤本。启功先生尝题咏曰:“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在阳光的透射下,可以看到帖字的笔画内不是“双钩填墨”的平涂,而是笔锋自然运行的顿挫使转。真正的晋代名家墨宝,唯此与陆机《平复帖》可以比肩!

  总而言之,“三希”不愧是稀世之珍。乾隆帝题三希堂对联曰:“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道出了它们在历史文献与书法艺术两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满清覆亡后,社会动荡,包括“三希帖”在内的内府珍藏饱受离乱之苦。

  《中秋帖》与《伯远帖》被久居内廷的同治帝“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据为己有。在1924年废帝溥仪及其眷属被驱赶出宫时,老太太把它们藏在行李中带回娘家,随即出手卖给了古董收藏家郭葆昌。1937年,张伯驹先生托人与郭氏谈妥价格,却因卢沟桥事变爆发未果。抗战胜利后,郭葆昌已病故。其子郭昭俊1949年携带二帖撤退广州,旋赴香港。1950年,他为了筹措生意资金,悍然将二帖抵押给英国汇丰银行,押期一年,月息二分,1951年11月28日到期。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出国访问途经香港,得知由于生意赔本,郭昭俊已无力赎回二帖。中国国宝两个月后即将成为外人之物!他紧急向中央作了报告。11月5日,周恩来总理亲笔长篇批示,同意由政府出资赎购二帖,并且对鉴定、付款的程序作了详密部署。王冶秋、马衡、徐森玉三位文物专家奉派南下,不辱使命。12月27日,二帖回到了久违的北京紫禁城,并于1952年1月在“伟大祖国的古代艺术”展览上与广大观众见面。新中国在成立伊始,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下,毅然巨资回购二帖,鲜明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民族文化的态度,为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开了个好头,影响极为深远。

  据说溥仪当年搬离故宫时,曾打算携出《快雪时晴帖》,未能得逞。但这件宝贝最终也还是没有留在紫禁城中。随着上世纪30年代的“古物南迁”和40年代的“国宝迁台”两次大的藏品迁徙行动,《快雪时晴帖》与故宫博物院大批珍品一起被运到宝岛台湾,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不断频繁和深入,台北故宫已经多次通过民间团体出面,借展故宫博物院等大陆博物馆的藏品。2011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剩山图》的合璧展出,令人鼓舞。大家热切盼望的国宝“三希”重新聚首,何时实现?《快雪时晴帖》能否回到北京紫禁城探亲?我们期待着。

  (金运昌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书画部)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张玉、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