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在上海钟书阁内看书 刘彬摄
上海钟书阁一角
可以说,阅读从来没有像时下这样受到过社会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因为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文化发展滞后、道德诚信滑坡、理想信念缺失等现象;另一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国人的阅读量明显偏低。阅读受到普遍关注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各领域、各渠道、各媒体反馈出的阅读之声渐盛,各种阅读推广、阅读节目、阅读奖项、好书推荐、好书评选等活动百花齐放,选出了很多货真价实的好书,传播了很多有意义的理念,这令人由衷欣喜。
从我自身作为人文社科学人、出版人和文化企业管理者的亲身体验来看,我认为,阅读不只是“小隐私”,而应是“大概念”。阅读和出版一样,不应止于自由消遣,而应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一种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重大责任。
阅读是一种社交方式
阅读是一种社交方式,这是由人性的特点、人类的生活方式、图书以及阅读的性质决定的。人是群体性、社会性或组织性动物,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群体性、社会性或组织性,读书或阅读自然也不例外。这是由图书和阅读的特点,以及读书或阅读已经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图书这种产品的使用价值在于其内容,而内容的核心在于思想、观点和方法,而思想、观点和方法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或者说是通过语言文字得以表现或表达出来的。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果,也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甚至是人类其他文明成果和伟大发明的基础。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它是顺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之需而产生的,如果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交流,语言文字断然没有出现的必要和可能。交流之需决定了语言成为人类的社交工具,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图书因此也就具有了社交性和社会性。因此,阅读也就不是纯粹一个人与世隔绝的私属活动,而是通过文字和图书与他人交流思想、分享知识的活动,书写的文本是一种在纸上的对话。
读书或阅读甚至超越一般的社交活动,可以超越时空与自己素不相识的古代先哲、现代名人以及异域作者展开心灵对话。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与人交流是有限的,而超越时空的心灵交流则是无限的,这是读书或阅读这种社交方式之超越性的另一重要体现。16—17世纪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勒内·笛卡尔在谈到自己在学校的学习体会时讲道:“遍读好书,有如走访著名的古代前贤,同他们促膝谈心,而且是一种精湛的交谈,古人向我们谈出的只是他们最精粹的思想。”他接着意犹未尽地进一步指出:“同古人交谈有如旅行异域。”
读书或阅读是通过词语与宇宙万物进行对话,认识、了解万物,甚至与万物结下友谊。德国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在谈论语言的本质时说道:“在我们思想的道路上,我们开始时所获悉的在词语上的诗意经验将伴随着我们。我们已经与这种诗意经验一起进入一种对话之中。”可以说,阅读词语就是在熟知万物,领略宇宙万物之妙之美。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在书中与宇宙万物结识,通过文字与古今中外的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这就是阅读的妙处。所以,读书或阅读这种社交活动不会给人以丝毫的孤独感。
阅读是为自己,更为社会
周恩来在青年时期便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这句著名的呐喊不只是他个人理想的呼唤,还道出了读书或阅读的真谛,即为什么要读书,或者读书是为了什么。读书或阅读不是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的私人爱好,读书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培养竞争能力必须为之的事业,这是由宇宙环境、人性的特点和阅读的性质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令式。这种生存和竞争能力不仅关乎自己的命运,更关乎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社会和国家的命运。
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因为上天虽然赋予人以“万物之灵”的高贵生活,却没有赋予人能够享受高贵生活的自然本领。相反,与其他动物相比,人是最没有自然本领的动物,人必须依靠后天的习得培养和练就本领,甚至必须依靠群居的生活方式,才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机会,才能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与动物对生存空间等的争夺中,在人类共同体内与其他民族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人是很弱小的,其面临的生存和竞争压力数不胜数,而来自所有方面的威胁,几乎都要靠读书获取知识来破解。这就不难理解阿根廷裔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其代表作之一的《阅读史》中,用一整页的篇幅,以“最后一页”的名义,只抄录了福楼拜的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而且,这“最后一页”却置于卷首的醒目位置,其警示意义不言自明。
以语言记录为核心的图书和读书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传播知识和传承技能的手段,因为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得到可靠、持久的传播和传承。阅读对于人而言,就像吸氧一样重要,吸氧维系的是人作为生物体的存在,读书或阅读则既是维系人作为生物体存在的需要,更是维系人作为社会生命体存在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统一运动”并没有为人类创造出比以往历史阶段更多的“和谐”。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注定要沦为智力、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侏儒,不会有任何竞争力,更不会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引以为傲的贡献。作为公民,读书是为增强自身的力量,更是为国家培育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生产力,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自觉性,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阅读都是终生的事业。
自我完善的目标是社会完善
健全的社会是人类的理想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完善是最有可能实现社会平等的。但个人的完善不是目的,不是真正的完善。通过个人的完善而达到社会的完善,通过一个个社会的完善进一步达到人类的完善,才是最终目的和真正的完善。
自我完善并通过自我完善促进他人和整个社会的完善,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自我完善和促进他人与社会完善有大致的路径可循。自我完善包括知识、思想的完善和道德、人格的完善,亲身实践对此的贡献占极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贡献来自于向他人学习,读书是向他人学习的最重要方式。读书是营养的源泉,而阅读世界这部大书的实践活动对于任何人来说终究是有限的,宇宙世界有如一部浩瀚无边的巨著,每个人倾其一生也只能阅读有限的篇章。阅读他人的著作是最重要的获取间接经验的手段,人通过读书从他人那里获得自己未曾经历的经验,通过著述向他人传递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心得。
自我完善是从作为或成为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开始的,读书或阅读就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证明。笛卡尔有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我引申而说:我读故我在。因为有所读才能有所思,才能有所想,读书是思想之源。
自我完善是遵循双方向或沿着双轨道展开的,一是向别人学习,一是向别人传授,因为每个人所知道的都是有限的,又有“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之别,每个“先知先觉”的人都有向未知者传输的责任。人类就是靠着互教互学,靠着共同创造的智慧,以及世世代代的积累才达到现在的文明高度。读书和阅读就是这种努力的表现,个人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创造书香社会,书香社会的形成就是向完善的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
阅读是一种责任,是公民对自己的责任,更是对整个公民共同体的责任。责任是严肃的、庄重的,有时甚至是沉重的,但同时它也是轻松的、愉快的。阅读这种责任也同样具有两面性,读书之苦,读书之乐,因此尽在不言中。著名学者、出版家,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之一张元济先生的名言“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把读书和积德相提并论,个人读书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积德,积德就是一件愉快的事。(于殿利 作者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