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周一:最近,您的文章都是通过网络走红,中纪委的反腐宣传工作是否已经由传统的媒体平台转入新媒体平台?
习骅:党的十八大之后,中纪委进行了机构改革,在宣传教育室基础上组建了宣传部。中纪委宣传系统把多个部门整合起来,一起在反腐宣传工作上发力。
大约从那时起,“一边抓反腐,一边抓宣传”成为中纪委开展反腐工作的一个好思路,尤其是有效运用了互联网,集合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反腐败工作,跟上了新媒体时代的脚步,充满智慧且非常成功。中纪委的网站点击量一直非常高,不只是我的文章。根据中纪委网站发布的数据,2014年全年网站点击量超过9.7亿次,最高一天超过600万次。
解放周一:反腐似乎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是不是也给纪检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习骅:新媒体面向所有网民,反腐工作就必须更接地气。以前,一提到学习教育,有些人会觉得头大。有时,我们在上面讲,下面的人有的打瞌睡,有的玩手机。我就想,我写的东西一定要让你看进去,让你看到题目就想看第一篇,看完第一篇就想看第二篇。
所以我很重视阅读心理,互联网时代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博眼球,就像相对象一样,第一眼看不上一切免谈。网上流行标题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时间都紧张,标题没法吸引人,人家就不看了。我特别重视起标题,都是把文章写好后再仔细琢磨起个什么题。
解放周一:一提到反腐倡廉宣传工作,很容易让人想到板着脸训人。
习骅:现在变化太大了。如果说意识形态斗争是战场,那么它的表现形式还主要是市场。你的东西再好、再正确,人家不看不买,如何在战场中获胜呢?我想我们要改进方式方法,把我们好的东西“推销”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历史,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确实如此,你讲古希腊的历史,很多人可能没有感受,但讲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就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比如说,过春节,一贴春联你心里就有节日的感觉,听到《难忘今宵》 可能就会生发出一种情感,还有中秋吃月饼,清明节感恩,等等。没有这些接近我们心灵的东西,宣传往往会变成空洞的口号。所以,我就写中国历史故事,一篇一篇写。写了几篇后,发现大家真的愿意看。
解放周一:您曾提到过,如果《中国历史的教训》在三年前出版,很可能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关注度。为什么这么说?
习骅:因为反腐是当下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相关内容的作品很容易吸引大家的目光。同时这本书畅销也与我们相应的文化支撑不足有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纪检组组长李秋芳曾说过:“现在反腐倡廉工作全国人民都很支持,党中央决心这么大,成效这么大,人们都看到了,但是文化支撑没有跟上去。”我非常认同,我们天天讲反腐,那有多少这方面好的电影、电视剧作品呢?有多少优秀的反腐文学和音乐作品呢?
文化支撑没有跟上去,使得我们很多群众看反腐新闻完全是在猎奇,比如许多人关注的是这个人一共贪了多少钱,有多少房产,有几个情人。在官员生活作风、“官二代”举止等一些“博人眼球”的话题上,甚至带有“娱乐化”倾向。只有拥有了相应的文化支撑,人们才能看清更深层次的腐败问题,从而不当旁观者,主动成为参与者和建设者。
解放周一:我们知道许多公务员都在看您这本书,您怎么看?
习骅:其实我的文章本来就是写给公务员的。“前言”里的最后几句话,希望公务员对照一下,各种各样的人都在里面,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当什么样的官。每个人都应该选择好自己的路,身处中华民族千年不遇的复兴时代,人生之路怎么走,要为国家也为自己做出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