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西安市田家炳中学校长王小战没有想到的是,县委书记苗志忠会如此关注传统文化教育。
王小战校长告诉记者,田家炳中学作为蓝田县唯一的省级示范学校,为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在校园里建立起了乡土文化教育基地并被媒体报道。在看到报道后的第一时间,苗志忠书记就专门赶到了学校进行调研。
谈到教育,苗志忠动情地说,办好教育,不仅是要给下一代传递知识和技能,更是破解贫困的根本之道。“在我们蓝田,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苗志忠满是欣慰地说。相对于西安其他兄弟县区,蓝田县贫困人口最多,扶贫的难度也最大,如何让众多的贫困人口尽快脱贫,成为苗志忠到蓝田任职后思考最多的问题。
十年,苗志忠在蓝田一待就是十年。忆起过往,苗志忠对自己来蓝田工作第一天的那场暴雨始终记忆深刻。由于县城排雨设施落后,某些偏僻的路段甚至还没有雨水给排设施,暴雨之后的蓝田县城,活脱脱地变成了一座水城。也恰恰是这样的切身感受,让苗志忠在上任之初,就对蓝田这样一个落后县区如何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经过长时间的实地调研之后,确立了“基础立县、产业兴县、生态新县、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
“不同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能用同一个思路来解决。”苗志忠表示,“蓝田是一个山岭面积占80%以上的山区农业县,结合蓝田自身特点,我们确立了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为把我们这些住在山里的散户搬到路边,能帮的一定帮,苗书记也是操尽了心。”东沟村村民任会群说。2015年4月1日,记者一行驱车赶往蓝田县东沟村,在大山里踏寻脱贫致富的足迹。从沟道土路、土坯房,到水泥路面、户户太阳能,从人均1700元到人均3200元,仅剩8户尚未脱贫,这座西安东南方向最偏远的贫困村如今已旧貌换新颜。
东沟村是苗志忠的对口帮扶村,任会群的家就安在东沟村村口。没开农家乐之前,任会群和丈夫鲍永群生活艰辛,上有生病十余年的老人要赡养,下有一双儿女要抚养,就靠丈夫打零工和卖猪羊的钱维持日常开销,平日种的粮食也仅够糊口。因为地理优势,他们两口子成了苗志忠在东沟村试点发展的第一家农家乐。任会群清楚地记得,2013年试营业的那两个月,纯收入就达到了1.2万元,2014年开张的两个多月,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和任会群话别时,她一再叮嘱记者要代问苗书记好,给苗书记带句话:工作重要,身体也重要。
2015年是蓝田县扶贫开发“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前两年全县实现了2.8万户113976人脱贫,目前还有12565户44411人贫困群众,剩下的都是些劳动力不足、自然条件差的特困群众。“按照两不愁四保障这个标准,今年内要全面促使剩余人口全面脱贫,任务不可谓不艰巨,难度不可谓不大,同时,脱贫后如何保证他们不再返贫是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作为县委书记,这是我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和挑战。”苗志忠说。
生态是条高压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提出,要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黄龙县而言,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就是对这一指示的最好贯彻。”4月2日,黄龙县委书记刘亚宁说。据介绍,素有“陕西一叶肺”之美誉的黄龙县,林草覆盖率高达92%,是横亘在关中和陕北之间的一道绿色屏障,对维护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境内河流以县境制高点神道岭为分水岭,呈放射状分流注入黄河和洛河,为宜川、韩城等8个县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作为县委书记,我最大的压力就是防火。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气候干燥,心就一直悬着,就怕哪里出事。我的办公室常年放着防火服、防火靴,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刘亚宁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他的防火装备。“普通的鞋在火场里根本就站不住,烧的不行,只有这种特制的胶鞋才可以。”
事实上,为了保护好良好的生态资源,黄龙县所有干部、群众、公安武警全部被发动起来,不定期地进行防火演练,全民防火在这里绝非一句口号。“防火最重要的是增强全县人的防火意识。在黄龙,小学生入校的第一课就是学习防火知识,假期离校时学校致家长的信强调的也是防火。”刘亚宁说。
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同样重要。黄龙县生态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薄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县”。“我是2009年担任的黄龙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在发展经济方面,压力确实也很大。”刘亚宁说,“最愁的是两件事,一个是钱怎么来,也就是发展资金的问题。另一个是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怎么去完成。”
向上争取资金是工业几乎为零的黄龙县必然的选择。“我们每个乡镇、部门都有争资引项的考核,包括我在内,所有人都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想方设法从省、市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我的精力有一半甚至2/3都用在了向上争取资金上。”刘亚宁说,“在争取资金的同时,最关键的还是把项目实施好,赢得上面持续的支持。否则,一旦当年项目验收不合格,第二年就没人敢把资金项目再放到黄龙了。”
“在目标责任考核方面,黄龙主要是GDP、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这几项上不去,别的都不错。不过,经过我们的努力,黄龙目标责任考核一直排在全市前十名。县情就是这样,我们不想着当先进,但我们也绝不当最后一名。”
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上下的艰苦努力下,黄龙县生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核桃、苹果、玉米这三大传统产业去年产值超过8亿元,中蜂养殖等新兴产业也方兴未艾。刘亚宁说:“黄龙只有不到4万农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上不低,但这个人均数掩盖了绝对贫困的那些家庭。中蜂养殖投资少、见效快、不占地,还有利于森林的保护,是我们给那些贫困户寻找到的一条很好出路。”去年,黄龙中蜂养殖规模突破5万箱。
“现在,我们确定了‘生态强县’的战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将生态旅游业、风能太阳能产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困难很多,最大的阻力就是交通不畅。”刘亚宁说,由于不通高速,目前从西安、延安到黄龙都需要4个小时左右,很不方便。“我是上一届的省人大代表,每年开省两会我都会提和黄龙交通有关的议案建议。对黄龙而言,只要路通了,人来的多了,机遇自然就多了,发展也就更顺畅了。”
据了解,陕西省“2637”高速公路规划网中规划的榆商高速,是我省重要的一条南北大通道,将途经黄龙县。“希望这条高速公路能列入省上的‘十三五’规划并顺利实施。一旦通车,黄龙的发展肯定会迎来一个大跨越。”刘亚宁满怀期待地说。
时间都去哪儿了
1995年作为第一批援藏干部走进阿里;在县一级工作20年;当县委书记、县长10年。谈起这些,三原县委书记孙景宏总是淡然地笑笑:“这么多年来,亏欠家人的太多,有些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虽说近了些,却还是经常见不到。”孙景宏的妻子总这样跟他讲。2013年6月,孙景宏从长武县调任三原县当县委书记,从距离上看,离自己的家更近了,但却与妻子相聚的机会更少了。“是三原养育了我,我是带着感情来的;三原的发展我不敢说全知道,但‘病’在哪里我知道。”2013年以三原县委书记身份上任的时候,孙景宏用的就是这样的开场白。自1981年在三原上学开始,他就与三原结下了缘分。在这里学习、工作,让孙景宏对三原有了更加特殊的感情。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孙景宏一直把“民”放心中,并欣慰地说:“农民的手我们要多握,农民的话我们要多听。”2013年8月,孙景宏提出,干部驻百村,一包五年不变,要有常态化,要将联户帮扶、帮民切实落在实处。各机关干部于每月第一周必须要下访到工作点,或每部门拿出一天让干部轮流下村,坚持了一年多的这个驻村工作组解决了基层2600余个实际问题。
蔡家村妇女主任郑彩英说,去年4月,孙书记在乡镇调研时,她反映村上农家书屋的书太少,妇女们跳广场舞音响设备坏等问题时,孙书记听完发言立即表态,给村里拨专款解决这些问题。随后,孙书记还看望了蔡家村因病返贫的困难户李承发,并从自己口袋里掏出1000元慰问金。对孙景宏而言,“基层”这片故土和这里的乡亲,与他有着太多交集,亦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这里,郡县治、县域强是他对岗位职责基本的承诺。
“为了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我们曾一次处理了3名科级干部,也打击了一批影响发展的黑恶势力,在这方面我们是下了大决心的。要发展就得有好的环境,要做事,就不能怕得罪人,特别是对影响发展的歪风邪气要敢于亮剑。”孙景宏说。
周五下班之后才能回家,周日晚上十点前必须到岗。这是孙景宏对县里干部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要求。“我一直在县区工作,回到家里反而休息不好,可能也是一个人生活惯了。”孙景宏除去工作的时间,业余时间喜欢找老干部聊聊天,了解三原的历史,征求他们对三原发展的建议。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看书,孙景宏说他看的书比较杂,但《中国为什么能》是孙景宏近期最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我看了以后觉得写得非常好,这些年我们了解西方的多了,但反观自己国家发展的少了,这本书看了以后能增强我们队自己国家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我不禁推荐给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还专门买了一本寄给了在国外工作的儿子,这本书39元,光邮费就花了300多元,我告诉他,在国外工作更要心系祖国,你要能够给外国人讲清楚‘中国为什么能’,你要为祖国和民族而感到自豪。”
谈到县委书记的困惑,孙景宏说,自己常常感到工作时间不够用,总担心工作没有做到位,不知时间都去哪儿了。但谈及未来的三原,他则有着更多构想:在做实“三个基地、四大产业、五大战略”的同时,将不断发掘三原红色的革命基因,创新性的开发“地坑窑”文化旅游,在区位优势中抢抓发展先机。(记者 贺小巍 姚志伟 杜瑶)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