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
时值清明,人民日报刊文追思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追溯至焦裕禄,联系到王伯祥,将老一辈优秀的县委书记再一次作集体学习。人民网还将习近平总书记为这些县委书记“点赞”的情况,作集中盘点。就此,我们不仅看到了老一辈县委书记身上的好作风,也看到了新时代里,群众对县委书记们的希冀。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委书记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海瑞“官之至难者,令也”一说,说明县委书记要当好也不容易。如何当好一个县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答案十分明确,就是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四有”书记到底怎么做,老一辈已经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关键是我们怎么学、怎么干。
在老一辈身上,最难学也最需要学的,就是他们对党发自内心的热爱。不管是焦裕禄,还是谷文昌,他们都是苦孩子出身,饱尝过旧社会的苦。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干部可能一开始就过着相对富足的日子,没有忆苦思甜,就难以真切感受到党的恩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更加强调“心中有党”的要求。要引导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领导干部换个角度看——在这么多的基层干部中,党重点培养你,把你放在县委书记这么重要的位子上,这是一种成就之“甜”、一种被信任之“甜”。即便不谈责任感、使命感这样高大上的问题,只靠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朴素情怀,也应该把县委书记的工作干好。
也要看到,与老一辈相比,现在的干部对群众的感情也在随着时代而变化。老一辈从革命战争的年代走来,他们见证了“军民团结如一家”的鱼水情,见证了“群众用小推车推出的胜利”。从焦裕禄到谷文昌,他们理所当然地“心中有民”。相比之下,现在一些干部对群众的感情不是那么直接、那么浓烈了。越是看到这个倾向,就越要坚守“心中有民”。须知群众支援建设的程度并不亚于支援革命的程度,如果没有工人、农民包括农民工的辛勤劳作,再好的蓝图也难以变成现实。具体到一个县域的发展,群众的作用更加凸显,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哪里的群众更勤劳、更智慧,哪里就发展得相对好一些。对此,县委书记要心中有数,不能贪群众之功,忘群众之劳,一定要心中有民、行而为民。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老一辈身上还集中体现了这样一种担当精神。从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鞠躬尽瘁,到谷文昌“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的铮铮誓言,再到王伯祥“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做”的大胆实践,老一辈的优秀县委书记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什么叫“心中有责”。时过境迁,发展的主题没变,但是发展的环境更复杂了,矛盾更大了,约束更多了。必须继承老一辈的雄心壮志和奉献精神,牢记“心中有责”,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确定发展目标,以高瞻远瞩的眼光找准发展路径,多做解难题、见实效的实事好事,善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不做只顾眼前、牺牲长远的傻事坏事。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后,人们感叹“党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在这个节点上,重温老一辈优秀县委书记的事迹,就像听到一声声的子规啼叫,其要唤回的正是县委书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好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