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湖南日报:慎终追远,吐故纳新

张英

2015年04月06日17:36   来源:华声在线

原标题:慎终追远,吐故纳新

  转眼又是清明。在精神文化层面,西方文化重宗教,中华文化重人伦。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也就是说在拜祭祖先的时候,就好像祖先在自己面前一样。这样的一种郑重其事,赋予了这个节日极浓重的人伦色彩。

  人伦历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它隐含的是一种关系秩序、一种社会格局,它也决定着我们对待这种秩序与格局的根本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清明这个节日中,便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时常对人耳提面命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包括两层关系,一是需要慎重思考人生于天地间的意义,二是保留并学习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如此,便能令整个社会道德敦厚、风清景明。也就是说,“慎终追远”不是耗费大量钱财去弄一些铺张的祭拜,不是要你烧“美钞”、“小车”甚至“二奶”给你的先人,而是需要你以一颗虔诚的心去祭祀,去体悟生死、去奉上你真挚的怀念,去实现先人没能实现的愿望,完成自己的理想。

  同时,清明的祭祀也是对中华民族中曾经最基础的文化——宗族文化的回温。由个体而家,由家而族,由族而国。宗族曾经构成中国古代政治的“底盘”,也让个体的生存、发展有所依托,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的活动半径逐渐扩大,曾经紧密的宗族也逐渐分散开来,而清明的祭祀活动,则是对宗族个体的一次召集,让每个人在祭拜祖先的时候能够明白自己根系何处。

  “清明”之义,在包含了慎终追远的怀旧与寻找之余,也包括了吐故纳新的对比与展望。我们在祭拜之时,其实就意味着新的时代与旧的时代的对话,意味着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接,在我国力倡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语境下,慎终追远与吐故纳新,正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有效统一。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清明”在天人和谐中氤氲育成,也将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注入新的含义,愿这节日与文化在慎终追远与吐故纳新中不断融合升华。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崔小粟、姚奕)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