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长江日报:人人都该是专家

刘洪波

2015年04月03日08:35   来源:长江日报

原标题:人人都该是专家

人人都该是专家

□ 刘洪波

91岁江汉关大楼原貌复现,一些细节令人感动。一些雕刻面目已模糊,工人拿毛刷蘸脱漆剂反复刷。大门上的图案,8名工匠用一周时间刷出来;壁炉上的木质雕花,4个班组共60名工人花了2个月时间刷完。

慢工出细活,这是见证。慢工出细活,不是求慢,而是求细,细在经心和专业。不走心、不专业的慢,只是磨洋工。磨洋工必须反对,但快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和绝对命令,也非幸事。

现在,顶着专业身份的人也一样可以毛毛糙糙,拿出再多的钱来,也可能无法让做事的人静下心来。举例来说,一个演员一部戏拿10万元,可能不会去研究角色,拿100万同样不会,拿更多些还是一样。人人都有“档期”,人人都有日程,什么事情尽快搞完交差,就可以转场去下一个“档期”了。

这个时代很喜欢专家,但专家的认定又很奇怪。必须是先有学历,有学历才有职称,有职称才成专家,在这条路上,毫无水平也是专家。而用心去做事,做到极致,也不算专家。过去有八级工,那就是专家,现在不算。古文中的卖油翁,也是专家,现在也不算。

修复江汉关大楼,应该是有很多专家,文物学、建筑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等方面的。那些用几个月工夫去把雕花和门刷出原貌的人,其实也是专家。他们是修复作业上的操作专家。

8名工人一周时间刷出两扇门,60名工人2个月刷出一圈雕花,这是硬功夫。如果不讲究,应该可以更快刷完,看起来效果估计还“看得过去”。要是用点什么“有效方法”,可能像做假文物那样,又快又像年代久远的文物。大家都这样去“有效率”,就没有什么能做到让人放心,转去讲些“青岛下水道存百年德国油纸包”的谣传故事,欣赏外国人做事认真。

事情有简单有复杂,简单的能做到极致,复杂的能够有得当办法,做事的态度专一,做事的方法专业,这就是专家。只要用心,只要专门,人人可以是专家。一个人的职业,就是他的专业舞台,做好了就是专家。职业精神、专业精神不分岗位,成为专家也不分岗位。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黄策舆、朱书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