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政府工作报告6大改革热点【2】

2015年03月17日09: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3 创业创新

【原文】

我国有9亿劳动力资源,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解读】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研究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小川: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凭借低成本劳动力与大量资本的结合得以实现高速发展。但进入新常态后,过去生产要素的组合模式就已经不再满足发展的需要,因此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而实现这种转变要想顺利进行所依靠的恰恰是总理经常提到的“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

具体而言,创业可以带动就业,抵御人口红利消失过程中的经济下行风险;创新则能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水平提高,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无论是创业还是创新,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将非常关键。一方面,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替代,“创客”们在创业创新过程中往往需要来自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创业创新从根本上都应基于市场需求,所以政府既要避免包办代替,又要注重甄别受助对象,以保证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刀刃上,使真正有潜力的“创客”被“扶上马”。

事实上,在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前后,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需要指出,创业创新虽然对社会整体有利,但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个体失败的风险,同时,我国教育体系中也仍有一些不利于“双创”的因素,相信这些也将是未来政府施政的发力点。

4 区域发展

【原文】

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民生等重大项目,落实好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等建设,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力度,完善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政策。

【解读】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

今年至“十三五”规划期间,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其他区域战略还将继续实施,而这三大区域是现在推进的重点。

对于“一带一路”,新一届政府提出要内外平衡协调发展,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从大背景看,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后,已在中低端取得长足进步,高铁、核能、装备更是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过去“走出去”是为了寻找能源和资源,现在制造业壮大后需要“走出去”,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和邻国打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瓶颈。

报告指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也就是说,发展京津冀未来主要是打造新的增长极和城市圈。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发展了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之后,又发展了长三角,现在发展京津冀主要是环渤海,加上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区域发展由南向北,由东向中向西,内外结合,优势互补,梯级推进。

5 环境治理

【原文】

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

【解读】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研究员: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旗帜鲜明地向雾霾宣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好环境治理的攻坚战。能否打赢,以多快的速度打赢,关键在于攻坚的战略和路径选择。

一是要从被动治理转向主动攻坚。应主动出击、全面出击、人人出击,不仅要手持放大镜、望远镜,防患于未然,而且,政府、受害人、公众、企业要形成一股合力,联手攻坚。

二是要从数量管理到质量管控。环境质量是根本所在,是治理的要害所在。政府要实施严格的环境质量监控,使环境质量能够符合人们的健康需求,实现青山在、绿水流。

三是要从减少增量到消除存量。以雾霾治理为例,要不断降低大气中的污染物存量,这就要求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要低于大气的自净容量。减少存量污染物,才能从根本上逆转污染态势。

四是要寻求污染控制外延手段的内涵提升。如疏解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避免其无序无限扩张。

五是要从管理转向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的前提和保障。政府从市场运行的参与、干预中抽身出来,让市场在环境治理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提高效率,保障效果。

6 国防建设

【原文】

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推进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各级政府要始终如一地关心和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坚定不移地巩固和促进军政军民团结。

【解读】

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近年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强力推动下,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当前,推动国防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面临着制度机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

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坚持军民协调共进,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成立国家层面的军民融合发展领导机构,建立“一站式”审批体系,统一领导、统管资源、统筹协调。在法规体系上,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立法进程,尤其要加紧推进核心法规的制定。在交流合作上,重点选取部分军队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产业基地。二是坚持军地人才共用,完善军队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国家层面优秀人才信息库,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协作区,深度挖掘人才资源潜力。三是要坚持强化竞争共赢,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上,应进一步扩大信息发布范围,形成公平竞争环境。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上,改革完善招投标制度和军品合同制,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在高端技术应用上,坚持“谁先进就选谁”,确保将最先进的技术引入国防和军队建设。

(稿件由本报记者 罗兰、赵鹏飞、王俊岭采访整理) 

上一页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