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6日04:43 来源:南方日报
以横琴自贸试验区为契机,珠港澳合作将更加深入,共同打造国际都会区。图为横琴十字门中央商务区效果图。
珠海将建设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图为俯瞰珠海宜居社区一角。
一个城市的发展好比一场足球赛,如果说过去30多年是上半场,那么珠海更精彩的下半场已经开始。
昨日刊发的《宜居珠海 未来之城》对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复的《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5年修订)》(以下简称《总规》)进行了解读,引起社会关注。观察人士指出,该《总规》吸纳了国际宜居城市的经验,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保护文化、突出特色”,“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等三大规划原则,对未来5年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谋篇布局。
这份7万多字的《总规》,遵循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系列重要决策部署精神,结合珠海发展实际,凸显了与时俱进、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的精神,是近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现了“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内涵。
到2020年,珠海将初步建成一座生态安全和谐、功能与国际接轨、空间集约高效、设施绿色低碳、生活和谐幸福、管理高效便捷的国际宜居城市,携手港澳,成为亚洲最璀璨的国际都会区。
以人为本
按全口径人口配套公共服务设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
结合新型城镇化以及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要求,《总规》始终关注人的需求,注重处理好“人”与“城”的关系,力求让人们诗意地栖息。
这首先体现在城市规模的合理控制上。针对主城区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的现状,珠海严格控制主城区人口,明确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05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5平方公里以内。
据了解,2013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90万,这意味着,到2020年新增常住人口不超过15万人。配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珠海将引导新增人口向西部有序转移,实现人口均衡化发展。
在此基础上,《总规》按照“全口径的人口管理与基础设施配套适度超前、预留弹性”的理念和原则,以“城市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规模统筹安排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异地务工人员融入珠海,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内生需求。笔者了解到,到2020年珠海拟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17.3万套,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40%左右,建立建成较为完善的、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保基本、多层次、宽覆盖、能循环、可持续的具有珠海特色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增进民生福祉。
生态文明
城市禁建区占比近三成
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是新常态下的新要求。
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结合生态优先的原则,《总规》提出开展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的要求,明确生态控制线区域面积不低于全市陆域面积的53%,市域远景开发边界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以此进一步协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防止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让人们能真正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珠海还将全市土地空间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已建区和适建区“四区”,并分别对各区的土地利用提出空间管制要求。
其中,一级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区域为禁建区,面积约467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面积的27.09%;限建区、已建区、适建区占全市陆域面积的40.31%、17.05%、15.55%。据介绍,“四区”划定应作为编制与实施“多规合一”,落实城市开发边界管理与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
探索还不止如此。珠海将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工业、交通和建筑领域的节能,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限期达到《总规》提出的各类环境保护目标。到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将不低于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国土与城市规划所所长顾正江表示,通过上述举措,珠海将塑造更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而对生态文明的坚持,也使得珠海在城镇化的建设中步伐更稳,质量更高。
城乡统筹
城乡规划“一张图”破解二元结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必须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没有农村的崛起,美丽珠海、宜居珠海无从谈起。
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要坚持以人为核心,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笔者注意到,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理念在《总规》中尤为明显,力争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
其中提出,将实施“差异化和一体化相结合”的统筹发展思路。关注不同区域的发展重点和城镇化模式,通过识别空间类型和空间特征,实施差异化策略引导区域发展;构建统一的城乡地域空间管理体系,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实现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生活品质的趋同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规划为龙头,《总规》重点加强对中心城及外围组团的规划统筹,在7827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此外,珠海还将全市划分为城镇发展区、城乡协调区、生态控制区三类,制定“提升”、“发展”以及“控制”三种策略,有条不紊地推进城镇化的步伐。
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范钟铭看来,珠海建立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模式以及制定三类区域分类管理的做法,将进一步明晰城镇化的发展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的界限,防止城市扩张过快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形成城市化与宜居建设“齐头并进”的局面,这种做法在全国具有领先意义。
春节期间,每天有上万人涌入斗门区耕管村观赏300亩油菜花,参加别具乡村乐趣的捉鱼摸虾活动,场面异常火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幸福村居的建设至关重要。在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建设、固本强基等六大工程的统领之下,珠海209条村居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根据《总规》,珠海下一步将继续统筹市域内村居区域性设施共建共享、建设时序、设施配建标准、发展方向,实现幸福村居合理有序、差异化建设。
展望未来,珠海的基层农村将朝着“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明幸福、社会和谐”的幸福图景迈进,城乡大同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文化传承
塑造区域文化核心 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在努力建设广东新的经济增长极、参与全球经济中高端竞争的同时,珠海也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用文化力量凝聚人心,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精神家园。
《总规》提出,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针对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历史地段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制定相适应的保护措施和规定。发扬以海洋文化为主的具有创新性、包容性和文化性的香山文化,塑造区域文化核心。
以海洋文化为核心,《总规》要求构筑“三轴两片”、“八圈两湾”、“两区多点”的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利用空间结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唐家湾镇和斗门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北山村,网山村、荔山村、翠微村、南山村、南门村等范围内的14处历史地段,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斗门古街,2013年确定的5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89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等被列入了重点保护名单。
除了保护传统文化,珠海还积极发展现代文化。以建设公共艺术之城为目标,珠海还从城市空间、制度保障等方面统筹谋划,让原来摆放在艺术馆、博物馆展览的作品走出“家门”,走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力争2017年实现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飞跃,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过程中,一座既现代又传统、秀外慧中的城市正在南海之滨崛起。
■看点
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结构:
“三轴两片”“八圈两湾”“两区多点”
以海洋文化为核心,构筑“三轴两片”、“八圈两湾”、“两区多点”的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利用空间结构。
三轴:东部海洋多元文化综合发展轴、中部海洋民俗和军事文化复合发展轴和西部海洋商贸文化创新发展轴。
两片:黄杨山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分布区和凤凰山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分布区。
八圈:淇澳海洋生态文化领域圈、唐家近代历史文化领域圈、香洲滨海休闲文化领域圈、横琴珠澳开放文化领域圈、三灶军事文化领域圈、高栏滨海民俗文化领域圈、荷包海洋商贸文化领域圈、斗门商贸民俗文化领域圈。
两湾:鸡啼门特色文化湾区、磨刀门特色文化湾区。
两区:水上婚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载体保护区、装泥鱼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载体保护区。
旅游空间发展结构:
“一核两带十区”
充分发挥海滨城市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珠港澳以及珠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合作互补发展。构建“一核、两带、十区”的旅游空间发展结构,精心塑造以怡人山海景色为基础,以国际商务休闲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滨海旅游城市品牌,使珠海旅游业走向世界,逐步拓展国际旅游市场。
“一核”:是指由横琴和澳门共同构成的中心商务休闲旅游区。
“两带”:是指东部“情侣路滨海休闲都市旅游带”和西部“山地生态休闲旅游带”。
“十区”:主要包括唐家湾历史文化休闲旅游区、香洲——南湾都市文化旅游区、金湾会展旅游区、平沙海洋温泉度假旅游区、莲洲—白蕉—斗门生态休闲旅游区、东澳休闲度假旅游区、大小万山高端旅游区、桂山观光休闲旅游区、外伶仃娱乐度假旅游区、担杆海洋生态旅游区。
撰文:罗文范 摄影:王荣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