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3日05:20 来源:南方日报
原清远县委书记赵伯杰。
作为清远人,赵伯杰在清远工作生活了一辈子,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有着特殊感情;作为原清远县最后一任县委书记和后来清远市领导,赵伯杰是清远建市27周年来快速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对于清远撤县建市这一历史决定,他认为,清远的发展证明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他也关注清远的农村改革。他认为,清远山区广大面是农村,农民不实现小康,怎么发展不算发展。他还专门对清远农村综合改革做了调研,通过实地调研,他认为,“目前清远市委抓农村综合改革很有特色、很有特点,抓住了要害”。
在建市27周年之际,今年“广清一体化”首次写入了省政府工作报告,将会对清远未来产生什么影响?赵伯杰对推进“广清一体化”发展信心很大,“通过广清一体化,前途会更光明,清远肯定会发展得更好”。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龙跃梅
清远从县城发展
为初具规模的中等城市
《南方日报·清远观察》:清远迎来了建市27周年,作为原清远县最后一任县委书记,每年这个时候您有什么感想?
赵伯杰:时间过得很快,清远市建市27周年了。这27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班子,特别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做了大量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2014年,清远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100个亿,非常不简单。
作为个人来讲,开始对清远撤县建市有点担心,因为原清远是属于广州管辖,广州是华南地区经济中心,经济实力相对较强。清远建市后,8个县(市、区)都是山区,穷兄弟绑在了一起,没有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天然优势,所以有点担心。
但是回过头来看,我认为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27年来,清远从县级城市,发展成为今天初具规模的中等城市,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变化都很大。所以我个人认为,清远的变化发展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粤北地区的关怀和支持。
《南方日报·清远观察》:作为清远撤县设市的见证者,请您为我们回忆一下,在得知国务院批准成立清远市后,当时清远县的干部群众是什么心态?
赵伯杰:原清远县从历史上很长时间归属广州管辖。从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才划归韶关,原来都属于广州府管辖。从商品流通来看,清远划归韶关后,很多商品流通、人员往来依然往南走比较多,群众生活用品,都是从广州运到清远;清远的土特产则通过北江、粤汉铁路等运到广州,历史上清远和广州很紧密。
1983年,原清远县、佛冈县划归广州,当时干部群众都很高兴。一是原来与广州的来往比较多,二是广州是华南地区经济中心,实力强,因此大家都感到确实有希望,有奔头。
广州对原清远县的带动很大
《南方日报·清远观察》:在原清远县划归广州的那些年,取得了哪些发展?
赵伯杰:原清远县划归广州市从1983年7月到1987年底,总共4年半时间,1642天,时间不长,但是清远的发展明显。
其一是加快了1982年特大洪水以后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清远发生大水灾,工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损失。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虽然基本恢复了生产,但临时性措施比较多,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基础设施,比如水库、变电站等损失很大,这些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恢复,这些就得到了广州市的大力支持。
1983年10月广州市原市委书记许世杰来清远检查工作,听了当时县委书记廖水松的汇报后,问我们有什么要求,我们不敢开大口,只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广州市委、市政府帮助我们恢复建设滨江迳口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在1982年5月12日被洪水冲毁。我们要求支持300万元。许书记说可以。于是我们马上筹备上马。1983年底成立指挥部。经过一年多的建设1984年12月就竣工投入使用。这个工程从1983年到现在依然非常坚固。
其二,建好了龙须带水利枢纽工程建二级电站。一次广州市财政局党委书记来清远检查工作,我们向他提出拨款1500万元资金用于建二级站的要求。他说只要我们能立项,他们就给钱。当我们找到市计委的有关同志时却被告知年内的立项计划已安排完了,不过你们如果能够解决资金,我们可以安排。最后得到市财政局支持,市计委还是专门下了文件,同意我们立项。当时广州的财力还是较雄厚的。
其三,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1986年春广州市委召开了市、县、镇三级干部会议,主要动员广州市把一些企业转移到郊县发展。那次会议后清远工业发展势头好猛,历史少见。一年左右的时间,包括谈和签合同在内,就有37个项目落户清远。当时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好重要。如华美洁具厂总投资1700多万美金,我们占49%的股份,需几百万美金,当时我们没办法解决。广州市政府答应支持我们,结果很快动工了。接着棉纺厂、丝织厂、电缆厂等都建成投产了。包括乡镇也行动起来了,农、林、牧、副、渔都有。
还有一个数据,清远在1986年以前,农业产值高过工业产值,但1987年以后数据有改变,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53.6%。
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农业也没有丢掉。198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年突破8亿斤,达8.08亿斤。以前从未超过8亿斤的。1984年至1987年的粮食总产都在8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在全省99个县(市)中,我们名列第七,在广州市8个郊县中名列第一。
另外,广州市的各部门对原清远县各部门有很大的带动。公安部门的交通、通讯等,广州市公安无偿给清远公安使用;广州市的计生部门也无偿支援清远计生部门交通用车,有的部门甚至出资给清远的部门建宿舍……这对于清远的带动潜力很大。
清远农村综合改革很有特色
《南方日报·清远观察》:如今一晃清远建市已经27周年了,和以前相比您感到清远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变化?
赵伯杰:和以前相比,我感觉发生巨大的变化。
首先,投资30多亿元,把飞来峡枢纽工程建设好了。以前清远每年防洪期间最担心,经常发洪水。我们当时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甚至七月初,工作很难安排,听老天爷替我们安排,经常发洪水。建了飞来峡水利枢纽工程以后,到现在清远没有发生过特大的洪水灾害,为清远发展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
交通改善了。现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都发展起来,以前到广州要2个多小时,现在只要几十分钟就到了。
城市建设变化。过去原清远县只有南门街,现在南岸北岸都发展起来了,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以前北江只有一座桥,现在包括在建的有四五条桥了。
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变化。建工业园、简政放权、建立一大批服务平台,特别是农村的服务平台很好,工业园一大批项目入驻,2014年经济增速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等等。
农村的变化。新市委抓农村综合改革很有特色,很有特点。我最近也做了一些调查,通过土地流传让农村变化很大。太平镇的一个自然村,2013年才5000元收入,2014年超过15万,今年可能会超过20万。今年1月15日,每个农民还分红1000元。山区广大面是农村,农民不实现小康,怎么样也没办法。所以清远这次改革抓住了要害,是向小康迈进的关键一步。
对广清一体化
发展信心很大
《南方日报·清远观察》:清远曾经隶属于广州,与广州的历史渊源很深,现在两市正在大力推进“广清一体化”,您对“广清一体化”怎么看?
赵伯杰:广州扶持清远,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有3次。一是1983年把原清远县、佛冈县直接划入广州,帮助这两个县发展工业,那次引进了很多项目,搞了一批基础设施,搞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好景不长,四年半时间。
第二次是1988年到1990年,省委决定广州扶持清远,时间在3年左右。在这次帮扶中做了几件事情,首先是派干部互相挂职,第一批派了30多人,挂职两年,这一批人后来很多人成了清远市各级领导,培养了很多干部。另外,搞了一些基础设施,如连州的番禺街,是番禺扶持的。
这一次是第三次。第三次来势猛,力量强,很全面,各个领域都全面帮扶,各个县(市、区)也对口帮扶,而且大项目、大家伙多。
我个人对广清一体化发展信心很大,通过广清一体化,前途会更光明,清远肯定会发展得更好。
选派清远干部
去广州挂职学习
《南方日报·清远观察》:广清一体化今年首次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您对推进“广清一体化”有什么建议?
赵伯杰:其一,在广州对口帮扶清远过程中,广州派干部到清远来挂职帮扶。同样是否可以考虑,从清远市及各县(市、区)派干部到广州市去挂职?从长远来讲,要靠当地的干部去发展,广州不可能帮扶一辈子。因此,可以抓住这一机遇,选派年富力强的干部去广州挂职学习,学习广州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为未来发展做足准备。
其二,清远农村的名优产品很多,能否在广州搞一个大的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广州人口多,需要日常生活资料多,清远有很多好产品,如清远鸡、茶叶、蔬菜、笋等等,如果在广州有一个好的平台,对清远农产品发展非常有利。
其三,清远从广州引进了很多项目,要积极主动,争取每个项目早日落地。
其四,既要抓现有的项目,又要改造原来的项目。比如银盏温泉,长隆项目投产以后,根本没办法接待,需要改造升级。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