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爱心滚烫身穿法袍的好公仆——新时代公正司法之楷模邹碧华(下)

2015年02月28日11:13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爱心滚烫身穿法袍的好公仆

图为邹碧华接待一名来法院起诉的当事人。(资料图片)

26年前,大学毕业的邹碧华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录取后,立即给江西老家的母亲打了电话,母亲说:“你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他。

此后的26年里,不管工作岗位有何变化,邹碧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都始终未变。他捧着一颗滚烫的心躬行实践诠释了司法为民宗旨,留下很多感人故事。

法官的使命就是司法为民

为邹碧华送行那天,一对老夫妻带着10岁的孙子坐公交车匆匆赶来。他们虽然只在电视里见过邹碧华,但孩子小铭却说:“没有他,我怕活不到今天。”

5年前,身患白血病的小铭被亲生父母狠心抛弃,没钱给孙子看病,爷爷李培亭万般无奈,来到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要以小铭的名义起诉他的亲生父母索要抚养费。

那个时候,全国还没有未成年子女状告亲生父母的案例。长宁法院少年庭法官顾薛磊坦言,当时法官们对是否立案都很犹豫,怕承担风险。

时任长宁区法院院长的邹碧华得知后,马上召集立案庭和少年庭法官研究法律依据,之后决定立案。至今大家还清晰地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孩子危在旦夕,一定要救!

最终,法院判决其父亲将名下一套房产划归小铭,作为治病的医药费。如今,小铭病情稳定,恩人邹碧华却匆匆离世,两位朴实的老人觉得无以为报,决定去世后将遗体捐献,并签署了相关协议。

邹碧华给自己的微信起名为“庭前独角兽”,独角兽是一种履行重要使命时才出现的吉祥物。在邹碧华看来,一个法官的使命,就是司法为民。

小时候,邹碧华和外婆一起在乡下生活。因为外婆是个聋哑人,幼小的邹碧华开口较晚,但学会了读懂别人无言的表达。到法院工作后,他认识到“法庭上的心理学”的重要性,鼓励青年法官学习心理学,在处置案件时不要漠视人性与世情,有针对性地对当事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法律释明。

在他的支持下,长宁区法院有42人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持有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也成了这里的法院文化。

“当一个好法官,光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会干瘪无味。”邹碧华说。

在长宁区法院,他推动开办一系列群众方法培训班,并亲自授课,提升了干警的服务水平。有一次,长宁区法院执行庭法官张青正在接待当事人,邹碧华走了过来。那起执行案件,法官耗费了大量精力也没有找到执行财产,但当事人坚持说有财产线索,又东拉西扯说不出个所以然。张青准备送客了,这时邹碧华却让他出门再查一查。

“从证据角度讲,你不去查没有问题;但从服务群众角度讲,你必须跑这一趟。老百姓打个官司不容易,要多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事后邹碧华对张青说。

接待上访促成息诉罢访

这起信访案件,在很多法官看来,几乎无解。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独自在家时遭遇火灾死亡,受害人家属起诉物业公司要求赔偿,未获法院支持,于是便不停地上访。

那时,邹碧华已经担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他亲自接待了这起信访案件,当听到当事人诉说老母亲如何惨死的情况时,邹碧华眼圈红了。他决定走访案发现场,那天身材高大的他低头弓腰跨进狭窄的楼道,仔细察看现场每个角落。

后来,在他指挥下,法院工作人员与引发火灾的相关单位协商,凑集30万元补偿了当事人,促成息诉罢访。

把来访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把群众来信当成家人来信,邹碧华的热心、耐心和坚持,令许多人至今难忘。担任法院院长这么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每周亲自接待来访群众,耐心地倾听,用智慧和真情化解矛盾,保障群众权益。

平时乘车进出法院,如果看到法院门口有上访人,邹碧华常常会主动下车了解情况。“看到当事人围在法院门口,心里就特别难受;看到他们解决问题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就特别高兴。”在家里谈到信访问题时,邹碧华对妻子如是说。

“别人躲之不及,他倒乐此不疲。”长宁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张枫说,上任长宁区法院院长后不久,邹碧华把立案庭500多封群众来信都翻了出来,看了个遍;一时间,接待群众或上门走访当事人,成为家常便饭。

一年夏天,正值八月酷暑,邹碧华到信访人章惠玲家中走访。从上午9点到下午2点多,他们从当事人的信访经历、家庭背景、日常生活一直聊到信访人未来打算,连午饭都没有吃。

结束走访之后他说,信访人兴致很浓,她没提出吃午饭休息,咱就应该陪着。这么多年她需要倾听。

从此,章惠玲走上了靠法律化解矛盾的正路,这起信访案件也得到妥善化解。

拍摄微电影自己不留镜头

在妻子眼里,邹碧华热情阳光爱好多样,他喜欢摄影,歌唱得也不错。邹碧华懂生活爱生活,也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人过上更美好的日子。

何勇永远不会忘记,邹碧华到长宁区法院上任第二天,前往每个庭室慰问,其间也来到收发室,还叫他“何老师”。

一个月后,在法院新春茶话会上,何勇突然听到台上邹院长提到自己的名字,他说:“我们除了要感谢一线法官、书记员,也不要忘记感谢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工作人员,像何勇老师,他这一年发放报纸7万份,收寄各类信件35600封……让我们一起为何勇老师鼓掌。”

那一刻,何勇,这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3次大难不死的老兵,泪流满面。

2010年1月27日,何勇57岁生日。法院政治部主任到收发室送来贺卡,并正式通知他,党组已决定晋升他为副科。后来,一位院办的同事告诉他,邹院长为了解决一批老科员的级别问题,多次跑到有关部门说:“这些老科员默默无闻地做事,我们不能让老实人吃亏。”

“邹碧华对群众充满深情,心中时刻装着百姓,服务为民的意识已经融入到血液中。”长宁法院副院长胡国均评价说。

长宁区法院大楼二层有个“电话接待中心”,是在邹碧华调研发现许多当事人经常苦于找不到法官这一情况后设立的。中心专门设立接线员,当事人咨询办案程序等一般性问题时,如果法官不在,录音后通过信息平台转交法官,法官必须按时回复当事人。

“电话接待中心”大大方便了群众咨询,深受欢迎。后来,上海高院在此基础上推广了集更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平台。

在长宁区法院大楼改造期间,邹碧华亲自参与立案大厅设计建设。为体现人性化服务,将立案大厅由过去的敞开式改为窗口封闭式,减少了大厅嘈杂干扰,也保护了当事人隐私。

邹碧华猝然离世后,中国法院网挂出一部名为《寻路——上海法院少年司法30年》的微电影。影片的许多镜头、台词,都经过邹碧华反复推敲,前后花去半年时间。

影片中,一线法官和当事人家属一一登场,作为上海少年司法审判的推动者之一,邹碧华却没给自己留下一个镜头。(记者 周斌 孟伟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姚茜、程宏毅)
相关专题
· 人物事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