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分享

魏朝勇 一个大学教授的岁月波澜与内心宁静

2015年02月27日04:45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魏朝勇 一个大学教授的岁月波澜与内心宁静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陈龙

  候选达人:

  魏朝勇,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西方文艺理论、政治哲学。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8年,他经历了漫长的读书岁月,获得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西方哲学双博士学位,期间读书范围和学术兴趣不断拓展和转变,成为横跨文学与哲学两大学科的学者。由于具备良好的学养根基,他的教学以西方古典文学和哲学经典的解读为主要方法,深受学生欢迎,一时获得“魏拉图”的绰号。

  ●求学

  一入学术深似海

  上世纪80年代,中山大学校门口有一路广为人知的14路车,通往北京路和广卫路,中大学子热衷于逛书店,同学们经常能在地摊上买到一些新出的学术书籍。魏朝勇对尼采的著作非常痴迷,比如《善恶的彼岸》、《悲剧的诞生》、《快乐科学》、《曙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一见必买。其他如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等等也是他的挚爱。这些西方思想著作也推动着魏朝勇的学术兴趣,对他以后的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从事西方思想译介和传播的前辈里,洪谦是分析哲学一派的,熊伟是生命哲学一派的。年轻人来到大学如饥似渴,他们自己也有这种意识和担当,去翻译、传播。当时的‘文化:世界与中国’丛书译者里,张旭东还只是一个本科生。那个时候,你能翻译一本书的话就可以成名了,甘阳就是翻译了卡西尔的《人论》才广为人知的。而现在就不算什么。”作为当时中国学界的一门显学,海德格尔的诸多论述也给魏朝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喜欢人文类书籍,但因为无法从社会学系转入文学系,加上在音乐创作方面投入了过多精力,魏朝勇没能继续读研,上大学时确立的“要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著作全部读完”的计划也没有实现。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政府机关工作,但他对人文书籍,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西方思想史书籍的阅读却从未停息过。在工作的7年时间里,魏朝勇展开了自由的系统阅读。“这7年跟我后来的学术没有断裂,而有直接联系的就是我天天在读书。”

  上世纪90年代,后现代思潮进入中国,魏朝勇阅读了大量有关后现代的文学和思想史书籍,同时保持着对学界动态的关注。其中袁可嘉编的《西方现代派文学选》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西方后现代的著作,比如福柯的《性史》和德里达的《声音与现象》都给他带来了学术思考的崭新视野。

  1997年,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魏朝勇却在这个文化大潮已经退去的时期选择了读研。由于海德格尔带给他的惊奇,他将海德格尔后期的诗学作为研究题目。“何为‘诗意的栖居’,如何是‘人的持存地绽开’,以及‘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为什么艺术的真理是‘存在者的存在自行置入其中’?这样一些问题促发我从海德格尔的角度出发,去梳理西方思想史的问题。”

  既然已经开始了学术研究,魏朝勇便决定一读到底,因此在2001年到2008年,他在职先后攻读了现当代文学和哲学两个博士学位。在读第二个博士的时候,刘小枫先生给予了魏朝勇一些从事哲学研究的鼓励。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连续读两个博士学位的先例,魏朝勇采取了以之前的硕士学位申请读第二个博士的办法,在他心中,按照自己内心的问题去读书、解惑才是第一位的,学位反在其次。

  “我也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内心的安静。有时候觉得太嘈杂了,想内心里静一点。做学问实际上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我是自愿选择了这么一件安静、寂寞的事情。”

  ●学者的读书

  内心的宁静与思想的惊涛骇浪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中山大学现当代文学领域的程文超先生对魏朝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程文超老师西学修养深湛,他善于从西方后现代的理论视角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他在课堂上对哈贝马斯、利奥塔的讲解深入浅出,别有会心,让学生大开眼界。有一次,魏朝勇在课堂上鼓起勇气发表了一番自己的见解,发言完毕后,程老师感慨道“你是我在中大这么多年见到的唯一一个可以跟我对话的学生”,并在此后继续给了他诸多学术思想上的教益和指导。于是他考取了程老师的博士。

  魏朝勇在博士论文书中用现代政治哲学思想解读了梁启超、鲁迅、蒋光慈、陈铨、路翎等一批中国作家作品中的文学想像与政治伦理问题。程老师对魏朝勇新颖的研究方法表示赞赏。这篇博士论文在答辩过程中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复旦大学的一位著名学者甚至评价说该论文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遗憾的是,在魏朝勇的这篇论文通过答辩后不久,程文超老师便英年早逝了。

  不过,魏朝勇并没有立即在这条现代文学的研究新路径上走下去,而是转入了古希腊经典、修昔底德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哲学研究。可以说,在第一个博论研究中,对卢梭、康德等思想家的阅读,帮助魏朝勇理解了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史的一个西方背景,但随后,他将这一西方背景推到了前沿,并追溯到古希腊。

  早在1998年的硕士学习中,魏朝勇就经常旁听刘小枫老师的课程,列奥·施特劳斯关于“雅典与耶路撒冷的冲突问题”、施米特的政治神学,以及施特劳斯对后者的批判,都为魏朝勇理解西方思想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同时勾起了他早年阅读尼采和艾伦·布鲁姆时的记忆。其实,在硕士阶段研究完海德格尔诗学之后,魏朝勇就打算从海德格尔思想回到古希腊的研究,苦于一时找不到路径。但在施特劳斯那里他找到了一种政治哲学的回溯道路,那便是施特劳斯阅读经典的解释学态度:“努力像思想者理解思想者自己那样去理解他。”

  魏朝勇感到,这种方法在后现代对意义的消解到了无边无际的状况时,提供了一个回到古希腊思想的重要道路。以此为启发,魏朝勇在修昔底德的历史著作和柏拉图的思想之间找到了经典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古希腊雅典同盟与斯巴达同盟之间冲突的政治哲学研究,考察伦理在现实政治中是怎么展现出来的,进而从修昔底德的历史记述进入到柏拉图的思想,魏朝勇在这里将这部古希腊经典历史著作的文学与哲学内涵融合了起来。

  数十年的治学研究,未尝不是枯燥与艰深的探险历程,但在这历险途中却不乏思想体验的惊心动魄。“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情。一个人安静地读书,在书中体会到很多智识的碰撞,都不乏惊涛骇浪的体验。当年在海德格尔那里把握到世界的本质是‘世界成为表象,人成为主体’时,我是非常兴奋和激动的,因为他树立了一个反启蒙的气质,一个指向;然后到施特劳斯也是这样的,‘一个解释者努力像思想者理解思想者自己那样去理解他’,看到这个论述的时候我完全被镇住了,那也是惊涛骇浪的。这是一个智识方面的体验,而不是一个世俗化故事的展现。”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