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9日07:30 来源:新华日报
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港,一名渔民准备将崭新的国旗挂在船上,迎接农历新年。 司 伟摄
南京市仙林鼓楼医院的两名护士在急诊室贴迎春剪纸。 新华社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是绵亘千百年的国人旧俗。今年,不少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往年除夕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繁响昨夜变得零星稀疏。不过,家人团聚的温馨、大快朵颐的酣畅、辞旧迎新的欣喜……这一切依然透出朴厚而浓酽的年味。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除夕,本报记者穿行大街小巷,走过田野村庄,追寻着浓郁的年味,倾听着诚恳的声音,采撷着动人的镜头,收获着暖意盈怀的感动,在此分享给广大读者。
包饺子下汤圆,西域归来过大年
黑加仑葡萄干、若羌红枣、薄皮核桃、巴旦木。除夕下午3点,盐都区兴城家园。袁媛捧出清一色的新疆特产招待记者。这个新疆女子结婚10多年来第一次随丈夫在老家过年,并决定从此定居盐城。
客厅里,大红的“福”字刚刚贴上。7岁的儿子和小狗“歪歪”快乐地追逐打闹。袁媛的父亲,62岁的新疆医生袁玉山,为和孩子们一起过年,腊月二十八坐着飞机从老家赶来。
门铃响起,男主人孙爱兵抱回年货:一台“创维”电视机。
“爸爸,快装起来,好看春晚!”离开新疆才半年,孩子已喜欢上盐城,“我最爱吃阜宁大糕、蟹黄酥!”
1996年,孙爱兵从盐城考入河北某军校,毕业后志愿赴新疆某步兵师工作。2005年,他与驻地教师袁媛结缘。从此,妻子每年都陪伴丈夫在部队过年。2014年8月,孙爱兵转业回盐,举家南下。如今,他在盐都区安监局工作,袁媛在学校任教。
“18年没在家吃过一顿团圆饭。”重返故土,孙爱兵难掩兴奋。
“大年初一吃什么?” 地域风俗的不同给女主人出了难题。盐城吃汤圆、新疆吃饺子,“那我们就都备上,把年味做足。”
面粉倒得小心翼翼,似乎怕洒了一星一点。“不怕你笑,这10公斤面粉是从新疆带来的。”新疆光照好,麦子生长期长,面吃起来筋道。
烧水、和面。馅是胡萝卜、韭菜、蒜苗、洋葱,还有老爷子从新疆扛来的羊肉。切细。拌匀。
“更岁交子,辞旧迎新。过年,饺子哪能少!”袁媛笑了,“老公吃了18年的过年饺子,今年我专为他准备了汤圆,不过是超市里的。”
邻居王春霖来敲门,端来一碗烧好的马苋菜。“盐城人过年都要吃这个。”作为回赠,孙爱兵递上一袋“黑加仑”。
饺子在锅里翻腾。袁媛盛一碗递给记者。
面有嚼劲,馅也清香。但记者不忍再夹第二筷,饺子里包着的可是一家人的西域情结。
离开孙家,已近下午6点。万家灯火中,人们正享受着团聚的天伦之乐。街上行人稀少,偶尔见到的,也是被家所牵引,匆匆疾行。不禁想起袁媛的话:他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有爱,哪里都是家! 本报记者 卞小燕
烤元宝煮猪头,整个村庄都飘香
作为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洪泽湖畔的淮安,除夕忙年、守岁,当然离不开美食。尤其是不少人家,坚守着过去的老吃法,看起来倒也别致有趣。
在媒体工作的杨先生,除夕一大早,家里的锅灶便烧起来了。从乡下赶来过年的母亲,系着围裙忙活起来——烤元宝。老人家说,过去淮阴古黄河南的人家,除夕当天都要烤元宝。儿子在城里结婚生子后,不时兴这个,见“元宝”的机会少了。今年她把乡下的老活搬过来,让儿子一家重温儿时的年味。
所谓烤元宝,就是蒸一大锅米饭。“过去缺衣少食,过年能吃上、吃饱一顿香喷喷的大米饭,算是不错的人家了。”没有土锅,老人家年前特地从老家带来了小铁锅;没有土灶,用天然气灶具代替。约20分钟后,起锅,老人家小心翼翼地发力,整锅米饭连同金黄的锅巴都被铲在案板上。形状呈锥形,看上去还真像是一个大元宝。“元宝”做好,老人家分成一块块,放进热油锅里炸,不一会,一块块又香又脆的元宝饭便好了。杨先生的妻儿第一次见、第一次吃,很是好奇,连夸好吃。
“其实小时在老家,由于食物匮乏,像元宝这样的美食,都是留到正月十五才能吃。禁不住诱惑,在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着木炭烤火守岁时,也会拿出一点放在火边一块一块烤着吃。人丁多而做得少的小户,不到十五就被吃光了。那种醇香,现在想想还回味无穷。”杨先生说。
除了烤元宝,在淮安乡间,煮猪头肉也是不少人年三十必不可少的一道忙活。除夕当天,行走在淮安区南闸一带,只听家家户户灶膛里“噼啪”响,大伙都在忙着煮猪头肉。风干的猪头洗净入水,再添以八角、花椒等辅料,在红红火苗的舔舐下,不一会便蒸汽四溢,整座村庄都笼罩在一片热气腾腾的特有香味中了。
在周恩来纪念馆工作的陈先生,对这浓烈的肉香有着特别的情感。“我们家一般都是在年三十下午开始煮。锅里色彩斑斓,热汤沸沸,猪头肉肉感嘟嘟。等到几近脱皮脱骨,起锅,冷却,拆解,刚好端上年夜饭的饭桌!”咀嚼着这油而不腻的猪头肉守岁迎新,再冷的除夕也觉得温暖富足。本报记者 蔡志明
敬老爱幼,幸福快乐一个不能少
18日,天刚放亮,泗洪县界集镇敬老院就热闹起来。
有的老人手持菜刀忙着杀鸡,有的老人舞动扫帚打扫卫生,有的老人站在板凳上悬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
“嘀铃铃……”7:30,老人们听到开饭铃声,放下手里的活儿,有序走进食堂准备用餐。
干净整洁的大餐厅内,依次摆着6张餐桌。桌子上方,高高挂着印有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的红灯笼、同心结等,将室内装扮得格外喜庆。
老人们刚坐定不久,有几个人走进餐厅。“这不是县委徐书记吗?”有个眼尖的老人马上认出来了。看到书记来到餐厅,不少老人连忙站起来招呼。
“老人家们,赶紧坐下来。今天,我来陪你们过年来啦!”一番寒暄之后,徐德端起桌子上冒着热气的饺子,拿起筷子夹饺子给老人。
餐桌上,6盘菜荤素搭配,刚出笼的饺子、包子等面食热气腾腾。“以前,我们这些孤寡老人最怕逢年过节,没有人疼爱,孤单啊!现在呢,你们先来陪我们吃饭,结束后才去陪家人,我们虽然心里有点过意不去,但是真的还是盼着一年能多过几次节啊。今天这饭,我一定要多吃一碗!”73岁的孤寡老人高开业边吃包子,边激动地说。
昨天的扬州宋夹城体育休闲公园,阳光明媚,一片欢声笑语。来自扬州市区两所福利院的孤寡老人、孤残儿童们在公园内散步、游玩。“我们来给大家拜年了!”上午10时许,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满面春风来到老人和孩子们中间,送上新春祝福。
滑滑梯、荡秋千、骑木马……到处洋溢着孩子们快乐的笑声。正在公园里游玩的邗江实验小学生张扬也加入到福利院的孩子们中,与他们一起玩耍。
享受完游园的欢乐,老人和孩子又其乐融融地吃起了团圆饭。热腾腾、香喷喷的菜满满当当,满屋子的喜庆温暖。谢正义动情地说,扬州是我们的城,也是我们的家,幸福一个不能少,快乐一个不能少,要让所有的人欢欢喜喜庆城庆、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
本报记者 徐明泽 李 源
本报通讯员 许昌亮
家庭表彰会,分发大红包
“大媳妇出力最多,发奖金10万元;小媳妇发奖金7万元;三媳妇发6万元——大家没意见吧?”昨天下午5点,南京市高淳区团结圩临城村三组邢华凤全家三代11口人围着堂屋中央圆桌坐下,召开家庭表彰会,分发大红包。
“大儿子、儿媳对这五十亩螃蟹是全心全意,功劳最大,应该拿最多;二儿子、二媳妇吃了不少辛苦,不过有时喂饲料、捞水草还不够勤快;三儿子、三媳妇,和同村人比也是不错的,但经常睡懒觉,还误过事,今年领个三等奖,争取明年拿更多。”
71岁的邢华凤是养螃蟹的老把式,这三四年,每年年收入都在二三十万元。对三个儿子,老邢经常重复一条经验:要养一塘好蟹,先要养出一塘好草。家庭也是一样,家庭氛围好,一家人做事才能顺顺当当。在老邢的带领下,兄弟仨一起养螃蟹,齐心协力,互相帮衬。老邢家养的螃蟹个头都大,去年的母蟹基本能达到4.5两一只,价格最高时一斤卖到160元。
奖金发完,一家人摆好桌子,准备祭祖、请菩萨。高淳农村重年俗,年三十,家家户户要请菩萨。
堂屋中央的条桌上,端上一盆熟猪头,摆上筷子,邢华凤洗净双手,点上蜡烛,挑亮豆油灯,敬上香。三个儿子跟着父亲,恭敬站好,作揖,承诺清白做人,踏实做事,祈求全家四季平安。在数百年不变的仪式中,一家人迎向新的一年。
本报通讯员 邢光理 杨有祥
本报记者 颜 芳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