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7日05:26 来源:南方日报
陈村花卉世界搭建“年桔塔”吸引年轻游客。
桔王冠军树高3米多,挂果5000多个,是名副其实的桔王。
花市选购年桔是广东人年俗。
顺德陈村桔农辛苦种植年桔。
随着羊年春节的临近,具有浓郁岭南年味的迎春花市在各地开锣。2月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年桔王”擂台赛在顺德陈村花卉世界落幕。一株高3米多、挂果5千多个的大年桔,攻下“桔王”宝座。主办方还评出“最美年桔”,为素有“中国花卉第一镇”美誉的顺德陈村镇增添了别样年味。
花是美好意头的象征,寓意人们对美好生活、对岁月静好的祈盼。而除夕前买一盆“年桔”,象征了对吉利平顺的祈求,是广东人不可缺少的一项传统年俗。随着放鞭炮等年俗的消逝,逛花市、摆年桔成为被越来越多人接受的新年俗,在全国演变成一种新时尚。
几年前,著名作家冯骥才撰文呼吁将春节放在我国申遗的首位,期待能抢救“年味”。广东著名民俗学家叶春生也曾提出,与西方圣诞树类似,广东的年桔可以提升为“春节树”,时尚化地充实人们的年味。对于顺德陈村以“年桔王”打造新年俗的方式,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非遗及民俗专家。
◎趋势
年桔变身年俗新时尚
“听说过人选美,没有听说过年桔也选美。”顺德陈村花卉世界的“桔王之王”评选现场,热闹非凡。前来买花的市民与参赛的桔农将“桔王”围个水泄不通。
“2015首届陈村桔王擂台赛”由陈村花卉世界主办,吸引了近百名桔农前来参加。活动通过树龄、树高、冠幅、地径、挂果量等指标进行评选,经过为期一个多月的评选,评出了“桔王之王”与“最美年桔”冠、亚、季军共六个奖项。现场还随即举行了拍卖仪式,“桔王之王”冠军拍得23888元,“最美年桔”冠军拍得12800元,所得款项捐给慈善事业。
陈村花卉协会会长、陈村花卉世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悦介绍说,“桔王之王”和“最美年桔”评选,旨在传播陈村种植年桔的历史与文化,带动当地的年桔产业的发展,今后每年都会举行。
因粤语“桔”与“吉”发音相同,珠三角地区人们摆放年桔的年俗由来已久。据清代咸丰年间编撰的《顺德县志》介绍:“陈村岁载花果出售诸郡,自汉例献龙眼、荔枝,宋贡异卉,盖由来已古。”按照这一记载,年桔可能也包含在陈村每年进贡的花果之内,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陈村作为“花乡”的历史悠久,可令人困惑的是,关于“年桔”的历史记载并不多。民俗学者饶原生表示,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已提及明末陈村广植柑橙,“根据一些民间口述,陈村年桔种植至少在清末已经开始流行。到了上世纪60年代,年桔受欢迎程度在作家秦牧《花城》里可见一斑”。
为应对西方洋节对传统节日的冲击,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刘晓春提出,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向世界传播中国春节文化元素也是软实力的展示,如同西方圣诞节确立柏树为圣诞树那样,年桔也可以被树立成中国的“年树”、“春节树”。
对此,陈村花卉世界开始了大胆尝试,不仅在今年首设“年桔王”评选,还在近年恢复了顺德“年桔塔”祈福的民间传统。今年,由1001盆年桔搭成的15米高桔塔,在陈村花卉世界制作完成,打破了世界最大年桔塔的吉尼斯纪录。有趣的是,这棵巨大的年桔塔是在圣诞节前夕完成的,当时整树的年桔还是青绿色,远远望去如同一株巨大的“圣诞树”。到了春节前夕,它的果全变成金黄色,“春节树”的诞生体现出对传统年俗的创新。
更独特的是,在这尊巨大的年桔塔后方,陈村花卉世界设有一条祈福长廊,连接花卉超市和花卉世界主展馆,市民可把新年愿望挂到长廊上方,共同祈求新年好运。这样“潮”的设置吸引了大批民众参与。
近年来,年桔文化渐渐从岭南扩散到北方。年桔也受到越来越多海外华人的欢迎,东南亚等地的销量不断攀升。对此,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俊华指出,“春节树”与圣诞树不同,后者以相对统一的宗教文化作为载体,而前者则以民俗文化作为依托:“大江南北的年俗千差万别。年桔作为岭南年俗中的一种,须以更时尚的方式更广泛传播,年桔有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春节树’。”
◎难题
年桔文化基因需抢救
陈村素有“千年花乡”的美誉,每年国内市场近八成的年桔都产自这里。
花卉业内素有“先有弼教,后有花地”之说,意即广州芳村花地的种桔技术,多从陈村弼教传来。民俗学者饶原生表示,随着广州芳村、河南的年桔种植的衰落,突显了陈村年桔在广州迎春花市中的地位。
除了吉祥寓意,年桔中所蕴含的非遗文化基因有哪些?在顺德陈村镇,年桔种植面积达6000亩,由于城镇化程度较高,桔农们的种植比较分散,许多就在自家附近自耕自种。桔农与年桔长年生活在一起,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尽管种植兰花的亩产经济效益高出几倍,但陈村人一直没有放弃种桔。”周悦说。
黎健荣是一名“80后”,家族三代人以种植年桔为生。“种桔就是我们身体里的文化记忆:看到桔子熟了,就意味着快要过年了。”黎健荣的父亲已年过6旬,他每年卖的桔树不多,五六百棵桔树不做批发,摆进花市会全部被乡亲邻里买光。因为在当地,买年桔有这样的传统,一年平顺、运气好的人要找回上一年的桔农买新年桔,以接续好运。黎健荣的父亲有许多“回头客”。
黎健荣在大学本科选择了热门的网络工程专业,但毕业后他选择回乡做桔农,像他这样的年轻人在陈村已屈指可数。“年轻人考上大学不再想当桔农,因为太苦了。”
年桔种植是一门“考师傅”的技术活。“盆子直径7寸的桔树要一年才能挂果,12寸的桔树则要两到三年。”黎健荣介绍说。更为考究的是,因为露天栽培,温度和湿度都是不可控的因素,桔农必须因应每年不同的气候条件控制浇水量,以确保年桔只有到年前才结果。此外,年桔一年会长几次花,为了保证年桔结果的形状丰满,必须提前摘花。桔农必须顶着炎炎烈日,每天摘掉成千上万朵花。没有数年经验磨炼,很难成为一名好桔农。
此外,扎成一株漂亮的年桔也颇考功力。一棵1.2米至1.3米高的桔树可达上百斤重,因为桔农的手艺,它们被完好地扎成树的形状而不散落。“桔农要在桔树里插上竹竿定型,年桔的果子更要加以绑定,这个绑桔子的工艺也很考究。”
年桔是陈村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前些年,整个佛山种植的年桔有几万亩之多。但近年来,受土地紧缺、国家政策、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年桔生产地日益减少,正在谋求转型的桔农的基数越来越大。相比前些年,年桔生产地要减少40%左右,产量也将近减少三至四成,而种植成本则在每年攀升,不少桔农都面临着丰年不赚钱的尴尬。有的媒体甚至形容,今年走进了“花市的冬天”。
由于工艺繁琐,劳动量大,陈村越来越多年轻的“农二代”放弃了年桔种植。为更好传承陈村的年桔文化与制作技艺,2011年,顺德区政府成立了首个中国年桔文化研究会,也将陈村年桔申遗提上了议事日程。
◎建议
年桔或可与花市联手申遗
2007年,广州的迎春花市成功跻身广东省级非遗项目,却一直停滞在国家级非遗这道门槛上。“花市与庙会不同,有人认为它的民俗信仰色彩比较淡薄,更像一种市场行为,因此存在一定争议。”广州文木文化遗产服务中心主任朱钢向记者透露。
对此,民俗学者饶原生提出,顺德陈村年桔可以与广州花市携手申报非遗。“一方面,它们代表着一种更为文明、时尚、健康的年俗方式,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在非遗申报上,两地专家可以探索‘广佛同城化’,一同擦亮广府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年俗文化。”
据了解,陈村有规模超过4500人的桔农,但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行业协会。桔农们比较分散,对于年桔种植的技艺传承仅仅限于农业,对于非遗文化方面的搜集整理还未成体系。
此外,年桔还要应对新的节日观念的挑战。黎健荣告诉记者:“现在提倡理性消费,一大盆年桔放上十来天就要丢掉,许多消费者都不愿意这样浪费。”这也使越来越多桔农,将年桔的转型摆上了议事日程。
“虽然从表面上看,我们少了很多大宗生意,但我们也注意到,越来越多小盆栽正在走进白领的办公室。”周悦认为,市场的调整可为年花、年桔往艺术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带来新契机。
黎健荣这一代“80”后桔农更关心的问题是,年桔如何通过电商形成新的网购热点。“未来更精致更小巧的年桔盆栽可以通过网购,摆上更多年轻人家里和办公室的案头桌面。”他还补充道,有些年桔入春后还可以继续生长,可以使年桔演变成一种可以不断延续的常态性产品。“目前,我们尝试对摆放过的年桔进行回收,为客户换领一些小盆栽。”
在黎健荣看来,年桔除了观赏性,未来可以更多走入生活,开发衍生品,抢占年轻人的市场。在陈村,一些原本种植兰花的台商,用兰花开发出面膜、精油、香皂等生活产品,给年桔的开发指出了新方向。
宋俊华也建议,未来年桔可以与创意产业融合,寻找更多元的发展方向。“过去年桔一般只有观赏性的功能,我们能否同时往食用性的方向发展。”饶原生则认为,年桔需要有相关的文化配套与共同开发:“提到圣诞树就有圣诞老人,提到年桔,或许还需要水仙、桃花、利是封这些文化元素的介入。”他进一步表示,名家名篇的宣传作用也必不可少:“端午龙舟有广东音乐《赛龙夺锦》,迎春花市有秦牧的《花城》,年桔文化还缺少代表性的文艺作品。”
但宋俊华同时提醒,年桔始终有别于一般的花卉,需要在年俗内涵上做足文章,它可以激活“年味”,找到更大的生存土壤。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李培
实习生 林莹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