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6日07:18 来源:新华日报
经停徐州火车站的200余趟列车中,从汉口开往威海、全程1268公里的K1068是仅存的“绿皮车”。在这列被称为“民工专列”的火车上,外出务工者占了多数。春运来了,他们的回乡路还好吗?9日晚7点35分,记者在安徽省淮北市登上这趟列车,在一个多小时的体验中,和车上400多名到徐旅客,一起走完这段最后的回家路。
晚点17分钟。在淮北下车的旅客,行程注定要推迟了。没有人抱怨,大家步履匆匆,归心似箭,拖拽行李箱发出的“突突”声响,回荡在原本安静的小站。他们的家,到了。不少还在列车上的旅客,纷纷侧目望向窗外,他们的家,又近了一站。
上车。与记者送别前,淮北火车站站长胡新军看了看表,“到徐州时应该正点,这段时间能‘赶回来’。”
原来,“绿皮车”也在提速。最高时速可达120公里,平均时速近90公里,“绿皮车”与普通快速列车速度相当。差别,主要在于没有空调,价格便宜。
18摄氏度,车厢内并无凉意,不少乘客打着扑克,喝着小酒,正在兴头上,有的干脆脱掉了外套。停站时,甚至有人打开车窗透气。K1068列车长周亭从2006年开通这条线路时就开始跑,“夏天难过些,冬天,还好。”每节车厢都有一个烧煤小锅炉,红通通的火苗,把整列车都烧得暖乎乎。
车厢里,列车员不停在清扫地面上的垃圾,不时有人冲起泡面,热腾腾的香气混杂着烟味儿、脚丫味儿飘满车内。如果把乘坐高铁比作逛大商场,这里更像是个集贸市场,虽然有些乱糟糟,但却透着一股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
其实,这样混杂的味道已经没有那样浓烈了。两个多小时前,在民工输出重地——阜阳,已有近半数旅客下车。人最多时,一节车厢的118个座位,超员超过50%,不少乘客只能人贴人挤在一起。现在,已经可以轻易找到空位了。
50岁的沛县敬安镇邓楼村民工秦中河,已在车上坐了8个小时。他斜靠在椅背上嗑着瓜子,手握着小桌上的大号塑料水杯。这,就是晚饭了。他抿上一口已经泡到很淡的茶,挺满足,“出力气的人,有张坐票就不错了。”
秦中河是汉口一家造桥厂的喷铝工,他在那里已经干了8年,每月挣3600元。住,就在厂外工地上的房子,老板包租,4人一间,三十平方,他觉得很宽敞,“再住三四个人都没问题。”吃,老板每天报销15至20元伙食费,“一般都吃牛肉拉面,加肉的8块到10块一碗,我们一般都吃5块一碗的,不要肉,都习惯了,吃多了也会觉得腻。”
“图便宜”,这是秦中河最真实的内心写照。他家里有7亩地,种了小麦和玉米,农忙的时候回家做农活,农忙结束就出去打工,一年在外打工大概8个多月。就拿回家来说,也有100多块钱的快车可选,可是每次,他都会“指定”这趟44元钱的K1068。列车长周亭说,这也许是中国最便宜的火车了,全程一千多公里跑下来,也不过90元。
近20年来,中国铁路经历过6次提速和大调整,“绿皮车”一边在加速改进,一边逐渐被边缘化,被高铁、动车等快车升级取代。目前,在江苏归属的上海铁路局,已经没有自己的“绿皮车”了。这趟途经徐州的K1068,属于威海方面。
这廉价的“绿皮车”,连接起像秦中河这样务工人员家的两头。这头,是一个人辛苦打拼天下;那一头,是家人的牵挂。“只有每次回到家乡,那里才是真正的家。”距离徐州站还有10多分钟车程,秦中河就背起大包坐到了最靠近车门的位置,家里,老伴儿和儿女们等着他团聚呢。
问到大包里装了些啥?秦中河说是棉被和衣物。不过,他又嘿嘿一笑,掏出一条红色的塑料鲤鱼。原来,去年底,秦中河当上了爷爷,这是特意给两个多月大的小孙女买的礼物。他笑着打开电源,小鱼便发出彩光,唱着“小苹果”左右摇摆起来。
秦中河的生活,其实也像这条小鱼一样快乐跳动着。2008年,他的家里盖起两层小楼。而在他们村,大家打工或务农,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小楼,或是到镇上买了楼房。“庄稼人靠力气吃饭,不怕吃苦,日子都越过越好。”他说自己现在身体很好,过完元宵节,打算去新疆,那边能多赚点,过几年再跟老伴一起享清福。
晚上8点51分,K1068比正点提前4分钟到达徐州火车站。旅客们纷纷背上行囊回家,一个个从记者身边走过的身影,也像电影胶片一样在记者眼前放映着,那是这辆“绿皮车”上绵延不绝的故事:
新沂港头镇大营村25岁小伙马万军,在上海、北京、天津、宁波当了4年搬砖工,因为建筑行业不景气,他去年12月就回家了。“闲得慌”的他最近借了辆车,拉了家养的500只鹅去涡阳卖,本想赚点年货钱,结果一只没卖出去,鹅全死光了,赔了2万多。小马有些沮丧,不过他看得很开:“就当积累经验了,来年我还想再创业,我这么年轻,就得闯一闯。”
还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丰县70岁大爷,一个人到汉口看望打工的儿子。“今年春节,儿子那里忙,不能回来了,我代表他妈去看看他。现在看过了,也就放心了。”……
不过10分钟,下车旅客逐渐散去。K1068在徐州站停靠20分钟后,也将继续出发。远去的人们也许并不知道,这是这列“绿皮车”最后一次春运了,从今年暑运开始,它将升级为空调列车。不过,人们一定会记得,这条漫长的回家路,曾经满载着收获、期待和幸福。
本报记者 王 岩
(来源:新华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