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江苏:多轮驱动,让农民腰包更鼓保障更实

2015年02月13日08:36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多轮驱动,让农民腰包更鼓保障更实

三农问题的核心和难点是农民问题。要发展农村,首先要让农民致富。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我省将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多途径开辟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提高农民生活保障水平,多轮驱动,让农民腰包更鼓、各项社会保障更坚实。

深度挖潜,提高就业创业收入

就业是增收之本、致富之源。截至2014年底,全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57.2万人,转移率超过70%。“这个数据统计基于转移农民在非农产业稳定就业半年以上。有的农民还在农村城市两头跑,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流动在不同城市之间,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在城镇长期稳定就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这就必须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以前是给农民发放免费培训券鼓励参加技能培训,随着越来越多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这几年,公共财政更多用在帮助农民稳定就业上。《一号文件》明确,我省将逐步实施城乡统一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农民在城市接受技能培训也能获得补贴。

一号文件提出,今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在经济新常态下,完成这个任务难度不小。我省将健全“城乡一体、平台到村、联系到户、服务到人”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基层“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网”服务水平,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获知就业信息。

宜兴市太华镇桥下村农民李红青在县城一家环保设备安装公司打工多年,以前只有周末才回家,去年买了轿车后每天都能回家。“现在乡下道路都很好,半小时就到家了。”目前,苏南很多农民都是在家附近县城、乡镇上班,晚上回乡下居住。“农村美了,基础设施跟上了,自然吸引更多农民返乡居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诸纪录说,我省尊重农民进城留乡的自主权,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转移,这样不仅避免村庄“空心化”,也能有效解决农村的“三留守”问题。

转移就业农民多了,留守土地耕作的农民少了,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机械化有了实现的可能。一号文件提出,要更加有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高效农业离不开高素质农民。我省将引导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高等院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在现代农业领域创业就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公平普惠,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步伐

社会保障,被看作城乡一体化的试金石。一个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如何,从农民社会保障与城市居民的融合程度可见一斑。

2009年,我省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1500万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网。2013年,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整合,统一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参保缴费档次从原来的每年最高不超过600元,提高到1200元。今年1月1日开始,已更名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筹资标准再次提高,最高标准提高到2500元/年。我省还鼓励各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当增设缴费档次,取消了200元的缴费档,100元的缴费档次原则上只用于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

与此同时,我省在养老金领取这个“出口”上不断发力。在不久前召开的省两会上,省长李学勇明确提到,今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每人每月90元提高到105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元。

近几年,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方面,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与城市职工相比,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偏低。诸纪录坦言,短期内要快速缩小城乡差距比较困难,因为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费用大部分由企业缴纳,而农民没有企业缴费这一项,但从长远来看,城乡养老制度并轨是大趋势。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转移就业的农民获得了企业职工社会保障。43岁的兴化市大营镇营东村农民李良伟在南京做了多年的废品收购生意,参加了南京的社会保险,是2014年最让他高兴的事儿,“以前在老家参加了新农合,但住在南京根本用不上。现在能在南京参保,拿着医保卡看病,非常方便”。来自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计显示,近3年来我省新农保人数逐年减少,而企业职工参保人数稳步增加,新增人数中绝大多数是转移就业农民。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步伐也进一步加快。目前我省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在1.2:1,也就是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农村的1.2倍。可喜的是,已有40多个县统一了城乡低保标准,苏州在国内率先以大市为单位实现城乡统一标准。

一号文件还明确,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筹资机制,同步提高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实际报销水平。全面推进省内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积极推进跨省联网即时结算。

精准“滴灌”,帮助低收入农民持久脱贫

增加农民收入,不仅要关注“平均数”,更要重视“最低数”。只有彻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农村可持续发展才有良好根基。今年,我省将全面完成4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一号文件提出“分类帮扶”、“精准扶贫”,突出低收入农户、经济薄弱村和重点片区的帮扶。

对尚未脱贫、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财政奖补资金将以“滴灌”方式落实到户予以帮扶。在这方面,省委驻响水扶贫工作队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精准帮扶”经验,调动当地能人一同参与,让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点菜”、工作队“下单”,采取做大当地传统养羊产业、扩大高效农业、引导就近就业等多种方式,短短一年就帮助2800个低收入户长久脱贫。扶贫工作队还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年底分红归村集体所有的方式,壮大集体经济,持续提高贫困村镇的自我造血能力,帮助当地持久脱贫。

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落实社会救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规范管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

为了让扶贫快见效、见长效,一号文件还要求强化挂钩帮扶单位责任,整合农业产业项目、“五方挂钩”单位和社会投入等各类资金,集中力量发展收益稳定的帮扶项目,争取1533个经济薄弱村尽快实现新“八有”目标:有群众拥护的“双强”班子、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有高产高效的农业设施、有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健康向上的文明新风、有村容整洁的居住环境。

我省还鼓励民营企业开展村企挂钩帮扶,推动100家优秀民营企业、3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所在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与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记者 黄红芳)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