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慧 方杰
这是浙江农民勤劳致富的最好时代:卖风景能赚钱,流转山林有收入,当股东有分红,乡村土货热销网上。
云和县石塘镇小顺村村民陈小明,这几天发微信邀约记者:来我们村过大年吧,尝“舌尖上的美味”吧!炊烟袅袅,云雾氤氲,麻糍、黄粿、有机鱼……村民在家门口经营乡村土味,临湖小顺成了游客心仪的地方。
北纬28°,玉环县龙溪镇山里村,3个月前,金菊花开满山野。自村里打造“动漫花谷”后,村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在山谷里播下花种,待到山花烂漫时,城里人就会不请自来。
这是浙江农民展现智慧、勤劳致富的最好时代:卖风景能赚钱,流转山林有收入,当股东有分红,地里种出的乡野土货被放到网上叫卖……2014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9373元,继续领跑全国。
一样的田野
不一样的收入
稻谷收,树叶落,大寒时节的土地略显落寞。然而,余姚市阳明街道农民毛小敖却不忘自家田野这一年的奉献:一个棚,两批鸡,三亩田,四千斤粮,五千斤鸡肉,万元好收入。
毛小敖说:“现在乡村种养方式不断出新,一亩地当做两三亩地来用。一样的田地,种出了翻倍的收入。”
确如其言,行走于浙江广袤田野,色彩斑斓的农田画卷跃然眼前——稻田里鱼鸭共生,水塘里虾鳖为邻,桑枝条、秸秆变成了种黑木耳的“沃床”。
种养方式在改变,耕作者也在改变,他们在经营中发现:单打独斗,不如“联合起来更有力量”。
于是,种养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结成联盟,加入同一个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大家一起在农业领域做名企、创名品、当名家,挣更多的钱。
在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120多名种粮大户加入了稻鸭共育合作社,一边种粮,一边养鸭,种出来的优质晚稻米不愁销路,由合作社的龙头企业绍兴市老百姓食品有限公司收购,加工成香糕等,每斤价格比当地普通粮农高出1角钱左右;养出来的肉鸭被周边的酱鸭厂、肉鸭店收购,鸭蛋则由当地活跃的贩销大户收购。
如今,“联合组织”有了新模式——农民以土地或技术入股,联合组建股份合作农场。农场实行统一播种种植、统一农耕服务,统一加工销售。年终,股东按照农场效益分红。
仙居新合股份合作农场股东张岩金说,加入农场后,我就从土地里解脱出来,安心赚别的钱了。
爱种地的农民继续留守田野,精耕细作;洗脚上岸的农民则变身产业工人,进厂务工领工资,或者怀揣一门手艺赚工钱。浙江农民的收入更加多元。
在人均纯收入3万多元的奉化市滕头村,工业和服务业上升为村里的主业,家家办企业、家家领工资是这里农民的常态。滕头村里,为数不多的农具被浓缩进了农家博物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级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滕头村民说:“我们村的农民不穿蓑衣,穿白大褂,庄稼种在试管里,这些高科技的试管种苗远销法国、荷兰。”
打开农民的“钱袋子”,“工资收入”依然最耀眼。数据显示,2014年浙江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773元,占总收入比重为60.8%。去年,全省农民务工工资上涨了10%至15%。
一样的资产
不一样的价值
在浙江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4大收入中,财产性收入仅占4%,总量小、比重低,同时也说明挖潜的空间很大。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构建农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的有效机制。
围绕“三权到人(户)、权随人(户)走”,一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浙江农村改革拉开序幕,其目的就是让更多农民拥有股份,并让他们持有的股份保值增值,获得稳定的分红。
到2014年底,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证颁证率99.5%以上,林权证颁证率99.7%;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82.6%以上;74.5%的村经济合作社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
农民持股计划在浙江持续展开。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被量化到社员;具备条件的村整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有的村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资源,增加农民的租金、利息、股息金和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有的地方兴办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方便农民手中拥有的各种“产权”、“资产”变成可以带来收益的财产。
得益于此,德清雷甸镇洋北村70岁的张成袁成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东。洋北村把村集体资产划分成2223.5股,按每股本金1200多元分到全村户籍人口,张成袁和他老伴各分得一股。“这股份不仅是资产,还有收益。”张大爷说,每年他俩还能从村里拿到分红。
一样的资产,不一样的价值。通过股权改革, 2014年成为浙江农民人均财产性净收入的增长最快,达到了18.8%。其中,全省土地流转租金为农民带来了60多亿元的收入,集体股权分红的收入有30多亿元。
一样的乡村
不一样的生活
浙江电商发展让缙云县北山村走向全球。村民把自家宽敞农居改造成最实在的仓库,通过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将帐篷、睡袋、冲锋衣等产品卖向全球。全村400多村民从事电子商务,去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
手工索面在瑞安南山村的生产曾经式微,农民很难再靠它增收。然而,回乡大学生杜克用电商的方式营销,手工索面在“南食召”的网店里被轻松卖到每斤18元,把全村人都带动起来做索面。古老索面找到了一条恢复青春的奇特路径。
农村小生产接入互联网大市场,让藏在乡野的山货土货飞向全国。到去年底,全省农产品电商经营户达到3.7万家,位居全国第二。农村青年网上创业群体超过了100万人,全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达180亿元。
而今,浙江省“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已经启动,通过系统地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农村青年网络创业。
“2015年,我们将全面建成覆盖全省范围的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和11个地市馆,带领农民掘金互联网,深耕‘新田野’。”省商务厅电商处负责人说。
一样的农村,一样的农产品,因为电子商务的渗入,刷新了农村的生产方式,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一样的农村,因为浙江10年美丽乡村的建设,衍生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养老等“美丽业态”,农民创业就业的门路越来越广。
把马厩变成咖啡屋,将猪食盆用作洗手池,甚至请设计师进家门,改造自家老房子成高档民宿。浙江农民经营“美丽业态”的智慧迸发。
依托景区,安吉县开张了658家农家乐,旅游人次近390万,创造了8.7亿元的效益。凭香樟、溪流、青莲、古杏等美丽资源,桐庐县环溪村的民宿接待中心天天满客,别具情调的“榻榻米”和乡村气息的小木屋让游客们寄情乡村……
2014年,浙江856个村被列为农家乐特色村,全年实现接待游客1.75亿人次,营业收入175.36亿元。乡村旅游成为农民经营村庄、发展美丽业态的新收入来源。
拥有乡村的水、空气和整洁的农居,在农村里创业逐梦,似乎代表着当下的流行。当城里人越来越艳羡农民,当更多的资本和知识向农村回流,浙江乡村复兴的触点已经来临。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