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转型强农看浙江

记者 袁卫

2015年02月13日08:5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农业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

2014年,浙江从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四季歌”里,不断激发改革创新的动力;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束缚中,不懈寻找集约发展的突破口,在迈向绿色农业强省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

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迅速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与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生态立农

2015年新年伊始,农业部和浙江省在北京共同宣布,浙江成为全国唯一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这在赋予浙江农业更多生态责任的同时,也对浙江“生态立农”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肯定。

“浙江农业要素在全国并不占优势,农业部选择浙江作为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试点,与省委、省政府10多年来始终把高效、生态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分不开。”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说。

2014年,浙江农业围绕“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目标,集中力量治理农业水环境,全面完成了年度治污减量硬任务,新认定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11个、示范区26个、示范企业25家。

在畜牧业生态化治理方面,关停或搬迁养殖场户7.4万家,整治提升年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场8089家,落实消纳地662万亩,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方式得以全面推广。同时,全省41个死亡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厂全部动工建设,其中建成运行26个。

在肥药减量化施用方面,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和有机肥应用,全省推广统防统治面积478万亩,测土配方技术覆盖率78.1%,肥药减量达3.5万吨,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3.7%,氮肥使用量减少5.3%。

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2014年新增沼液利用514万吨。

畜牧业转型升级与农业肥药双降的背后,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千斤粮万元钱”为核心的新型种养模式蓬勃兴起,让拼资源、拼消耗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成为“过去式”。

稻田养鸭、沟渠养鳖、荒滩养鹅、荒地养鸡、渠岸种杜瓜、瓜棚下养禽……在海盐县通元镇联新村的天地和生态农场,100多亩的土地上呈现出一幅农业生态全循环的3D画面。

这个成立于2013年底的生态农场,种植了53.8亩优质水稻和21亩小麦,并养殖了70只湖羊种羊,稻谷产生的秸秆和小麦用来喂羊,羊粪则还田肥土。农场四周遍植树木,形成保护林带。

农场主张跨海说,他种的稻田,不用化肥不用农药,生产的稻米不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问题,羊吃这些秸秆也很安全。同时,农场采用水旱轮作,春夏种稻,秋冬种麦,有效减少了土壤病虫害的发生,解决了连作障碍。

这样的场景是浙江田野的“新常态”。一系列肥效提升、有机肥替代以及统防统治、绿色防控等集成技术的推广利用,以及秸秆资源化利用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机制的全面发力,让田野在确保丰富产出的同时,得以水更清、田更绿、天更蓝。

科技兴农

一排排标准化蔬菜大棚,一处处高标准养殖区,一片片良种繁育基地……行走在浙江田野,处处感受到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

深化水稻和瓜菜种业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首批省级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计划、新组建产业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425个、全面完成1000个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任务……一项项务实而有效的措施,让浙江现代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越来越高,种田逐渐成了“技术活”。

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培育一批有文化、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业主体,一直是浙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科技兴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家庭农场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壮大,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大学生奔赴田野、工商业主转型做农民已不是新闻。目前,480家省级以上骨干农业龙头企业、逾4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6万余个家庭农场成了浙江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2014年,浙江还启动了28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得以加速构建。

机器换人、设施增地,是浙江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亮点,有效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破解了农业发展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双重瓶颈制约。

在农机补贴政策扶持下,这几年,龙游县种粮大户董红专购买了数十台农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一年节省用工成本十几万元。

“不仅种粮,现在连果蔬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畜禽饲养等复杂生产也开始向机械化迈进。”省农机局局长杨大海说,2014年全省新增农机装备8.9万台套,新建钢架大棚961.9万平方米,农业机械化、设施化全面推进。

浙江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被简称为“两区”。“两区”作为我省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粮经轮作、立体栽培等农作创新模式的试验田,经过近5年的建设,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据了解,到2014年,全省累计建成6441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571.76万亩,提前一年完成500万亩的规划建设任务;累计建成642个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约360万亩。据测算,粮食生产功能区亩均产量高出周边农田10%左右,现代农业综合区亩均产值比高出周边30%以上。

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超过1900万亩,同比增加20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51.5亿斤,比上年增加3.2%,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功不可没。

质量强农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为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浙江突出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坚持“产出来、管出来”,创建放心示范县,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在全国创造了诸多“率先”:率先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全覆盖;率先探索“一项标准、一张模式图、一张讲解光盘、一本操作手册、一个示范园”的监管模式;率先提出“整体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2014年,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继续稳定在98%以上,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

在嘉善县魏塘街道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农残检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电子天平、双目解剖镜等设备一应俱全。自去年4月1日全省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对公众免费开放以来,这里每天接待大量市民来检测农产品。

“农残检测仪不仅能检测规定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残留指标,还可以检测重金属残留。”嘉善县农经局党委委员沈小杰说,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的免费开放,既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也能增强生产者的产品送检意识、质量意识,形成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倒逼机制。

目前,全省县、乡镇(街道)共配备快速检测设备1371套,落实1390名专职检测人员。

打造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浙江还加大农产品生产领域的执法力度,通过组织开展“绿剑”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百日严打等行动,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以保证餐桌安全。据了解,2014年,我省共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01个、绿色食品18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个。

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加的农业科技含量以及生态立农的发展思路,为浙江农业朝着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的目标是打造50条总产值超过500亿元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王金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