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2日04:46 来源:南方日报
2月4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新型城镇化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表示率先在东莞市虎门镇、长安镇开展“撤镇设市设区”试点。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直筒子”市,中山与东莞在行政区划、人口和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均有相似之处,所面临的困难也颇为类似。如今,东莞“撤镇设市”将很快变成现实。在推进新型化城镇建设大逻辑下,“撤镇设市”终极目的为何?虎门长安作为广东首批试点,究竟会有哪些改革?对比试点镇区,中山强镇又有哪些差异?
试点目标:赋予县级权限不增加机构和编制
在全国332个地级行政机构中,广东东莞、中山,海南三亚、甘肃嘉峪关四个城市颇为特殊,它们只有市级和镇级行政机构,没有区和县。
追溯历史,不难发现,这四个城市均由县升格而来。除嘉峪关市之外,其他三个城市均位于沿海发达地区,镇域经济繁荣。去年10月,在中国社科院下属机构公布的百强镇之中,有11个镇来自东莞和中山。
不可否认,“市辖镇”的扁平化行政架构,在发展专业镇、繁荣镇域经济方面功不可没。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隐形问题也浮出水面:部分强镇的经济体量、人口密度可与中西部普通地级市抗衡,但相应的行政级别、人员编制和事权财权并未更上,形成“小马拉大车”的格局,制约了强镇进一步发展。
以东莞为例,该市2460平方公里,直接管辖28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2013年全市常住人口831.7万,户籍人口188.9万,本外地人口倒挂“小马拉大车”现象十分突出。
《方案》提出,东莞试点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是:虎门、长安成功探索新型设市模式。创新机构设置,明晰事权财权,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探索出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设市模式。通过法定程序,推进虎门、长安撤镇设市试点,赋予县级管理权限,重点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
与外界想象不同的是,长安、虎门两镇除了提高行政级别、被赋予县级权限、下放事权之外,《方案》还着重强调:新设市后,不简单复制县一级行政模式,不配齐四套班子,不下设街道办事处,继续实行扁平化管理;优化机构设置,控制不增编制。拟将市直部门派驻机构与政府内设部门整合为若干工作部门。同时,不增加机构和编制。
对比东莞:相较虎门长安小榄仍有差距
在虎门、长安列入首批撤镇设市设区国家试点后,是否还会有其他大镇步入试点行列?同为珠三角不设县的城市中山,“特大镇”小榄呼声最高。那么,“撤镇设市”需要有哪些必要条件?小榄具备哪些底气,又有哪些差距?
近年来,浙江温州、江苏苏州等地都进行过设立“镇级市”探索。2012年,浙江曾出台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但这些探索,并没有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也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从已有的探索来看,上述省份的尝试,更多的是根据各地的经济总量、人口、土地等方面进行考量,进而在管理权上进行相应的下放和改革。
在广东,在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一次座谈会上,专家们给设立“镇级市”的条件提供了一个方向:会上提出,珠三角有条件的中心镇或特大镇将逐步升格为“县级市(镇级市)”,赋予城市的管理权限和发展条件。
参照那次会议的标准,中山最符合条件的就是小榄镇。在中山市“一主两副”的布局规划中,作为北部的城市副中心,小榄有国家“重点镇”、广东省“中心镇”和“特大镇”等头衔。此外,在破解城乡、城市二元结构方面,小榄也有诸多积极的探索,如首创积分入户、推行12年义务教育等。
然而,若与虎门、长安两镇比较,小榄也有不容忽视的“差距”。2014年,虎门镇GDP达到416亿元,镇可支配财政收入22.8亿元,税收总额61亿元;长安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6亿元,镇可支配财政收入22亿元,各项税收总额75.2亿元。而小榄预计去年的地方生产总值271.3亿元,税收总额52.43亿元,对比虎门长安差距明显;另外,在人口规模上,2013年虎门常住人口73.8万人,长安为67万,同年小榄常住人口为31.7万人,仅虎门、长安的二分之一。就区域面积而言,小榄75.4平方公里,相比虎门178.5平方公里也要小的多。如果从经济总量、人口规模等指标上进行考量,对小榄进行“撤镇设市”,在必要性和操作方式上,仍值得斟酌。
●见习记者 李凤祥
南方日报记者 郑平 罗丽娟
专家观点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教授 林江:
镇改市需协调好
自主权和向心力关系
虎门、长安被确定为撤镇设市设区试点,中山是否也要迎头赶上,向这方面靠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教授林江认为,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迫切性,这取决于中山的情况是否和东莞相同,经济大镇有没有通过撤镇建市来扩大行政权限、推动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二是全市的整体布局,撤镇建市是否与中山的总体城市布局规划相适应。
林江表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撤镇设市设区试点改革也是如此。就一般情况而言,镇改市后,将全面获得县级行政管理权限,在财政使用、土地审批、交通管理等方面都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对于招商引资、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是利好消息。然而,镇改县级市后,将属于县级编制,其主要领导属于省管干部,对于原来的上级主管单位如地级市来说,可能其管理权限将弱化,可能不利于全市统筹发展。是要赋予镇区更多的自主权,还是形成更强的集聚力,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这考量着东莞决策层的智慧。如果中山要推行镇改市,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中山市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梁仕伦
不排除中山
会开展下批试点
中山与东莞都是由地级市直管镇,没有县一级编制,行政架构相同,并且在建国初,中山就曾有过镇级市——石歧市的历史渊源。此次《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改革方案》中将东莞的虎门、长安两镇列为撤镇设市设区试点,对中山行政区划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来说,目前中山的经济强镇如小榄、三乡,与虎门、长安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山的镇域经济有自己的优势特点,在行政改革和社会治理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如果试点效果良好,不排除中山的一些镇区进入第二批撤镇设市设区试点的可能。
撤镇建市建区试点的推行,是国家对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种探索。长期以来,中山一些镇区行政管理权限与经济规模不相适应,被称为“小马拉大车”,撤镇建市将赋予镇一级政府更多的行政管理和审批权限,有助于推动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除此之外,中山还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如将镇合并为区,进而实现对资源利用、项目引进统筹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和争抢项目。
(来源:南方日报)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